唐僧取到的是真经吗?| 投资的正念:博傻、博弈与博爱

迈点网 · 蒋海峰专栏 · 2019-08-26 11:30:36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博傻就是短期博弈,也叫投机。

  多年前国学大师南怀瑾说:“别把《西游记》当故事书看,那乃是一部佛学巨著”。虽然自己小学就读过《西游记》,并没看出什么名堂,既然南怀瑾老师这样说,那就把《西游记》好好研究一下吧。这一研究,产生了两个疑问:一是为什么观音菩萨非要给唐僧设置九九八十一难?把经书直接给他不好吗?折腾啥呀?二是如来佛本来给唐僧师徒的是无字真经,后来唐僧师徒觉得受骗了找回来才给换成有字经书,那究竟哪个才是真经呢?

  其实据《西游记》记载,如来佛原本是要把真经送给东土大唐僧众的,但担心“那方众生愚蠢,毁谤真言,不识我法门之要旨,怠慢了瑜迦之正宗。怎么得一个有法力的,去东土寻一个善信,教他苦历千山,询经万水,到我处求取真经,永传东土,劝化众生”。观音菩萨这才安排悟空、八戒、沙僧辅佐着唐僧,用了十四年,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一步一步走到了西天雷音寺,就是为了磨练唐僧的心性。

  唐僧师徒一行来到佛祖面前后,如来说:“汝等远来,待要全付与汝取去,但那方之人,愚蠢村强,毁谤真言,不识我沙门之奥旨。阿傩、伽叶,将我那三藏经中三十五部之内,各检几卷与他,教他传流东土。”可见,如来佛还是不太相信东土僧众能珍惜佛经,所以只给了唐僧一部分经书。

  但故事还没完。《西游记》里描述道:却说那宝阁上有一尊燃灯古佛,他在阁上,暗暗的听着那传经之事,心中甚明,原是阿傩、伽叶将无字之经传去,却自笑云:“东土众僧愚迷,不识无字之经,却不枉费了圣僧这场跋涉?”,然后派风神追上师徒几人,从空中抢走经书,来了个天女散花------八戒去追赶,见经本落下,遂与行者收拾背着,来见唐僧。沙僧接了抱着的散经,打开看时,原来雪白,并无半点字迹。慌忙递与三藏道:“师父,这一卷没字。”行者又打开一卷,看时,也无字。八戒打开一卷,也无字。三藏叫:“通打开来看看。”卷卷俱是白纸。长老短叹长吁的道:“我东土人果是没福!似这般无字的空本,取去何用?” 后面的情节大家都知道了,唐僧师徒果真不识真经,回去找如来佛换了有字的经书,然后高高兴兴回去见唐王复命。

  许多人并没看出来《西游记》埋下的这个大伏笔:唐僧取回的并不是一等的真经而是次一级的经,因为他的觉悟和修炼还未到极致境界。其实,在商场上,无论是投资、创业还是经营一个企业,与西天取经的逻辑是一样的,不经历经苦难,不磨炼心性,你就无法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那么即使把真理展示在你面前,你也会视而不见。

  投资,其实就是认知水平的变现。这里不讨论技术层面的问题-----比如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之类的东东,只想讨论投资的理念和价值观问题。为什么要讨论价值观?因为:

  以两到三年为周期来思考投资,需要关注的是市场供需的波动、竞争者的动态,企业管理层的人事调整;

  以五到八年为周期来思考投资,需要关注政府的换届,政策的走向,技术的迭代更新;

  以十年为周期来思考投资,需要关注人口结构的改变,产业的变迁和走向;

  以三十年到五十年为周期来思考投资,需要关注的是商业的本质,人类的宿命,企业的信仰和价值观。

640.webp (13).jpg

来源:《中国和欧洲的大分岔》

  

  在一个足够长的时间维度上审视人类商业史上的伟大企业和成功案例,你会发现,归根到底,一切的胜利都是价值观的胜利

  五星级酒店或奢华酒店的存续时间可以长达一百多年,所以投资这类物业要求投资者有很高的格局和长远的视野,要有穿越经济周期的投资理念和价值观。下面是几家百年以上的酒店和他们的创建者:

  1887年开业的莱福士酒店

640.webp (14).jpg

by Sarkies Brother

  1893开业的华尔道夫酒店

640.webp (15).jpg

by William Waldorf Astor

  1898年开业的丽兹酒店

640.webp (16).jpg

by Cesar Ritz

  1904年开业的瑞吉酒店

640.webp (17).jpg

by John Astor

  在以往十五年里,HORWATH(浩华)顾问公司已经为中国大陆的投资者和开发商服务了数以千计的高档酒店投资项目:

640.webp (18).jpg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经常和各类老板、开发商和投资人讨论酒店和文旅项目投资的事,渐渐地,我发现大家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投资理念的不同,基本可以分成这几大类:无明型的,博弈型的,博傻型的,博爱型的。

  先说第一类投资者:无明型的

  无明是佛学词语,释迦牟尼佛告诉文殊菩萨说:”空实无华,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通俗地解释无明就是一个人脑子里充满了妄想、痴心、执著的念头。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一般这类人对投资酒店、文旅、民宿项目非常感兴趣,手里有几个的闲钱,脑子里充满了自己的想法,一上来就说要投四季、安缦和悦榕庄。看着他们眉飞色舞自信满满的样子我就暗自叹气,等他们告一段落了我会说:“文旅,酒店类项目投资的难度和风险极大,不是您做制造业、矿业或金融业成功后跨个界就能玩的”。对方当然是一脸不屑,于是在以往十年的会议中经常会重复下面这段对话:

  我:投资高档和奢华酒店很难,风险很大,有点像西天取经,您知道唐僧西天取经经历了多少劫难吗?

  对方:不是八十一难吗?

  我:那以您的经验相当于哪个阶段?

  对方:不知道,您说说。

  我:您在0.5难的阶段。

  对方:这…&%#?

  我:几乎所有的中国女大学生都曾经有过一个梦想。

  对方:啥梦想呀?

  我:开一间咖啡厅。

  对方:噢,然后呢?

  我:目前还没成功的。

  也经常有人介绍一些富二代找我咨询去云南、贵州投资民宿的事,问我的意见,我回答:世界上最不靠谱的事就是文艺青年吵吵着要去做民宿,你们对真实世界的认知还不如我家楼下那个卖牛肉面的文盲大姐

640.webp (19).jpg

  2016年一天的下午,我接到一个四线城市民营老板的电话:“蒋总,您还记得我吗?五年前咱们见过面,您当初劝我不要做奢华酒店真是金玉良言啊,都怪我周围这些人忽悠我……我真不该听他们的,非要做什么奢华酒店,那项目后来弄不下去了,赔了一个亿,已经转让给万科了。”类似的场景彷佛Dejavu一般在这几年不断重复。每次我都是静静地等对方说完,然后对着听筒一字一顿地说:“你走过的所有弯路,其实,都是必经之路。”

  第二类:博弈型的

  博弈的本意是下棋,引申为在多决策主体之间的行为具有相互作用时,各主体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及对自身能力的认知,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的一种行为理论。

  在以往十年房地产开发高潮时,常见的博弈有政府和企业的博弈,国企和民企的博弈,酒管公司和业主的博弈,酒店管理方和消费者的博弈。甚至有其中的三四方搅在一起的博弈。

  记得08年前后为十堰的一家房地产公司在十堰北京路新市政府旁边的地块做酒店项目的可研,老板和市长关系很好,拿地成本极低,但条件是必须建一座六百间房的国际五星级酒店。经过市场调研我给出的建议是做一间三百房的四星级酒店,对接一个二线的国际品牌,预计平均房价450元,出租率68%。项目汇报完毕,对方董事长并不满意,滔滔不绝说了一个小时,说什么十堰是中国的地理中心,有武当山,有神农架,有丹江口水库,以后发展态势会超过武汉。市长许诺所有的政务会议接待活动都放在这里。你们浩华给的定位建议和经营预测的太保守,你们不修改定位就不付你们尾款了……以往十年,因为类似情况收不回来的尾款约相当于浩华总收入的百分之十。

640.webp (20).jpg

  后来这个老板依然建了600间客房的双塔酒店,开业后几年一直亏损,再后来关掉了其中一栋楼的300个客房改作公寓和办公。如今十年过去了,打听了一下,最近一年的出租率是70%,平均房价440元……

  投资大师巴菲特一直远离最好赚钱的房地产行业,他在2006年就知道如何用CDS来做空房地产,(CDS全称Credit Default Swaps,意思是信用违约合同,是美国一种相当普遍的金融衍生工具)只不过他不想赚这个钱,理由很简单:“房地产市场最终肯定是政府买单,做空CDS赚的钱,本质上都是纳税人的钱。”

  这些地产开发驱动的酒店项目都是企业和政府博弈的结果,导致了中国二三线城市高端酒店严重的供大于求。虽然行业经营状况堪忧,但中国的酒店业却是一个含“金”量很高的行业,每个月都会有一个峰会,发一堆金奖、金马、金枕头、金爵、金狮、金星、金光奖。某个峰会居然一次发了上百个奖,奇葩的奖项有最佳女性经理人奖,最值得期待开业酒店奖……当一个行业靠不断编织各种名目给自己发奖来加持,这个行业得肾虚到什么程度?我真希望有个金盆奖,让大家金盆洗手,别再自娱自乐了。

  第三类:博傻型的

  博傻就是短期博弈,也叫投机。那么投资和投机的区别在哪里?投资是用专业审慎的态度去创造价值,做出增量价值,而投机是无原则地钻营和套利,是追求局部和暂时的最优解,对于社会总财富的增加没有丝毫贡献。

  如果说博弈的人还讲规则,还会算大账,博傻就纯粹是玩击鼓传花的游戏了,明明知道一个投资很荒唐,但就是要赌一把,因为相信会有更傻的人来接盘。

  “清华、北大都不如胆子大”的名句犹然在耳,两年前还在国际市场上疯狂并购、呼风唤雨的大鳄们,已然不见了踪影,而高盛,黑石这些大鳄的“海外代购”却赚得盆满钵满。

  五年前曾经给一家大开发商做酒店项目可研,有意思的是,这家客户交给我们的任务是: 不需要选址建议,不需要定位建议,不需要设施建议,这些大老板都定好了,你们只需要做现金流预测。我疑惑不解地问职业经理人身份的CEO:既然大老板什么都定好了,还用我们的服务有啥意义呀?答曰:我们就是想知道每个酒店开业后会赔多少。前年,这个大老板把酒店资产合盘卖给了另一家有志于做大酒店板块的开发商,文旅板块也卖给了另一家开发商。不得不说,从资产退出角度来说,这是个非常圆满的结局。

  近年另一个精彩的酒店资产退出案例是:长安街上的某央企投资的负债三个多亿的国际五星级酒店以人民币19.84亿元代价被某民营基金公司收购。从资产管理角度讲,像五星级酒店这样的重资产且长回收期的投资不太适合用过高的财务杠杆,而且也不宜用短期基金和高利贷这些“贵”钱的,适合用大型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追求长期稳定回报的机构投资者的钱。对于这个民营基金公司来说,以这么高的代价收购一间只有349房的酒店是比较昂贵的。究竟是什么动机促使他们做出如此激进的收购决策呢?

  同为Hospitality行业的温州康宁精神病医院在为上市准备的资料中表示:根据市场研究顾问公司Frost & Sullivan的报告,中国现时有1.8亿人患有精神疾病。按14亿总人口计算,我国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口比例为13%,即每8人当中就有1人患有精神疾病。康宁医院上市的申请在2018年1月23日IPO发审会上被否决。据称,在发审会现场,审核委员就材料的这组数据问康宁医院,“发行材料说中国每8人就有一个是精神病人,你看咱们现场这二十来号人谁是精神病?”

  巴菲特说:如果你在一个牌局上十分钟还没发现谁是最傻的那个人,那很可能你就是。

  第四类:博爱型的

  博爱型的投资者是指那些相信世界是善的,相信商业的本质就是创造并传播美好生活方式的投资者。不得不说,这类投资者是非常少见和稀缺的。

  曾经有一个普林斯顿物理系的学生问爱因斯坦,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个科学问题是什么?爱因斯坦说:假如这个世界上有什么最重要的科学问题,那就是,这个世界是善良的,还是邪恶的?”

640.webp (21).jpg

  这个年轻人很奇怪:“这个难道不是一个宗教问题吗?” 爱因斯坦摇摇头说:“如一个科学家相信这个世界是邪恶的,他就会终其一生去发明武器,创造墙壁,发明那些把人们隔的越来越远的东西;但如果他相信这个世界是善良的,他就会终其一生去创造链接,创造沟通,发明那些把人们越拉越近的东西。所以我认为这个世界是善良的还是邪恶的,是最重要的科学问题。”

  最典型的博爱型投资者就是星巴克前CEO舒尔茨。今年初,霍华德·舒尔茨出版了他的自传,并在同一天宣布竞选下届美国总统。

640.webp (22).jpg

  舒尔茨从小在贫民窟长大,家里经济异常的困窘,爸爸在一次工作中摔断了腿并被公司开除,瘫痪在家。舒尔茨一家靠政府的救济金生活。他在大学期间不得不靠卖血维持学业。正是这种凄惨屈辱的早年经历让他对“失败者的感觉”深恶痛绝,他发誓要成功,也要帮助其他的人成功。

  在自传里他说做咖啡馆这门生意是缘于一次在米兰的经历:“我看到这里的人们,围绕着咖啡,建立了一种充满活力的文化,他们理解咖啡和人情,借此创造出一个温暖、舒适的空间。咖啡让人们相聚于此。(Coffee could bring people together in a place.)人们因咖啡而来,品尝到的滋味,却远远不止于咖啡。我凭直觉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美国人,像我一样爱上这种感觉。我相信,星巴克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把我在意大利品尝到的滋味,“翻译”到美国人的舌尖上”。

640.webp (23).jpg

  但创业之路异常艰辛,他写道:那两三年的时光里,我跟 242 个投资人见面,其中 217 个投资人拒绝了我。当你一个星期有75%的时间都无功而返,你还怎么给自己打气?有一天,我的老丈人在客厅里,语重心长地跟我说:“霍华德,我尊重你过去一年,一直在努力去做的事情,但是咱们看一看家里的情况吧。雪莉挺着个大肚子,还在挣钱养家;你有你钟爱的事情(hobby),却没有薪水。”

  “她再过一个月就要生了。”

  “孩子,你得找份工作了,你得养家啊。”(Son, you need to get a job.)

  我看着我的老丈人,点了点头。

  那一刻,我哭了。 我从来都不相信,自己的计划行不通,我相信意大利咖啡馆模式的精华——那不是喝点东西,那是人和人的联系,那是一种生活方式。

  1987 年34 岁的舒尔茨收购了星巴克咖啡公司(Starbucks Coffee Company),正式更名为星巴克股份有限公司(StarbucksCorporation)。他在书里写道:我,开始了新的征程。从那时起,我告诉自己:我决不允许星巴克像运输公司对待我父亲那样对待自己的员工。 我永远都忘不掉,他在冰上滑倒、被公司抛弃,从此瘫在沙发上抱憾终生、自怨自艾的模样。所以上任以后,我干了两件事。当时三分之二的星巴克员工都是兼职,每周工作时间只有 20 个小时,但我想给这些兼职的人上医疗保险。那时候星巴克还没有盈利,大部分投资人都坚决反对。我告诉他们,向兼职人员提供医疗福利保障,可以提高他们对星巴克的忠诚度,降低营业成本。

  1990 年 10 月,星巴克终于开始盈利。

  1991 年,我做出了第二个重要决定。

  我要给我的员工股票,我要把星巴克所有人,变成我的合伙人。不仅是所有全职的人,还包括所有(工作 6 个月以上的)兼职员工。

  从那时开始,星巴克取消了“雇员(employee)的称呼,这里只有“伙伴”(partner)。我们把这个项目称作“咖啡豆股票”(Bean Stock)。每个伙伴都可以获得价值年薪 12% 的股票期权。

  1992 年的一天,HR 收到了一封信,上面有工厂和仓库多数工人的签名。 他们说:“我们不再需要工会来代表我们的利益了。”

  “你们让我们共同掌管这个企业。”

  “你们信任我们,现在我们也要信任你们。”(You trusted us, and now we trust you.)

  我相信,任何创新,想在企业中持续下去,必须靠一个个跟你并肩而立的人去推动。当你设身处地地为伙伴着想,伙伴就会为你着想。这是一种古老的企业精神,但它永远都不会过时。在一些人看来,对“下面人”过分慷慨,跟商业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是背道而驰的。

640.webp (24).jpg

  星巴克想要成功,需要的是对工作全情投入并引以为傲的人。他们为咖啡而兴奋,他们渴望为顾客服务。他们不是生产线上的零部件,他们不是成本栏里的一项。他们的激情和奉献,就是我们的第一竞争力。(Their passion and devotionis our number-one competitive advantage.没有这个,星巴克必会全盘皆输。(Lose it, and we’ve lost the game.)

640.webp (25).jpg

  二战时,在英法联军敦刻尔克溃败的至暗的时刻,几乎没有人认为英国可以逃离覆灭的命运了,丘吉尔对下议院做了一次振奋人心的长篇演讲,在最后他说:"I have nothing to offer but blood, tears and sweat."我啥也没有,除了奉献我的鲜血,眼泪和汗水。

  其实,投资和创业也是一场九死一生的战斗。2008年金融危机袭来,星巴克的业绩一落千丈,而且公司的运营也发生了诸多问题,已经退居二线的舒尔茨不得不走到台前收拾危局,他写道:我们也不是一家完美的公司,我们每天都在犯错。“但是,如果你心里知道,你刚刚递给顾客的那杯饮料,没有达到浓缩咖啡的标准,那意味着什么?”我问会场里的每一个人。

  “如果它不够完美,那就倒掉它,重做一杯。”

  我强调:“我们过去所取得的成功,不是我们可以躺着挣钱的理由。”(The success we had enjoyed in the past, I emphasized, was not an entitlement.)“钱,必须一天一天地挣,一杯一杯地挣。(We had to earn it every day—one cup at a time.)每一位顾客,都应该得到一杯完美的饮料。”“当他走进店里的时候,他应该感受到,在这个艰难的世道里,还有一个地方能够对他温柔以待。”(be treated as a human being in a world that could feel dehumanizing)

  “星巴克的品牌不是什么传奇,它就是你。”

  有股东曾经质问我,星巴克是不是最后要转型去做慈善?我说不是,但星巴克做的是一件投资于人的生意。( Starbucks was in the business of investing in people. )

  把镜头切换到我们自己身边,在这个生机勃勃的春天,一个中国企业家重新定义了“兄弟”,另外一个中国企业家重新定义了“福报”。

  一九四九年国民党败退台湾,美国盟友对蒋介石非常失望,你要兵有兵,要炮有炮,怎么这么快就被一帮泥腿子给打败啦?蒋介石在日记里总结道:不是我军无能,是赤匪的口号太厉害了------“打土豪,分田地”,一听跟着共产党能分到地,我军官兵一上前线就直接投降啊!

  2016年4月星巴克在南非的约翰内斯堡开设了第一家门店。 开张的前一天,舒尔茨召集所有员工开会,他们都是年轻人,要在这里开始他们的新工作了。 他们围坐在房间里,互相自我介绍,讲述着他们艰难困苦的家庭故事,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 对大多数人来说,星巴克是他们的第一份工作。

  他们不断重复着一个舒尔茨听不懂的词—Ubuntu, 一遍又一遍地说:“Ubuntu。” 舒尔茨忍不住问他们:“Ubuntu是什么意思?”

  年轻人齐声回答道:I am, because of you.( 因为你,我才成为了我)

  我想请所有因为某种机缘读到这篇文章的朋友问问自己:

  博弈,博傻,博爱,你是哪一类人?

  你是否相信,这个世界并不是一场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

  你是想穷尽一生去追逐孤独的胜利,还是想与别人分享爱和美好?

  当我遇见你的那一刻,

  我不再是我,而你也不再是你。

  I am, because of you.

  参考资料:

  1.《格雷厄姆的自传》

  2.《伟大的博弈:华尔街金融帝国的崛起》

  3.《西游记》

  4.《门口的野蛮人》

  5.《From the Ground Up: A Journey to Reimagine the Promise of America》

  6.《从卖血男孩到6000亿商业帝国他却只想扳倒特朗普|远读重洋》

0

评论(0)

邮件订阅 吐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