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N部曲之㉖产宿融合

迈点网 · 黄欣伟专栏 · 2021-11-02 09:09:11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如火如荼的民宿也是一种城市更新。

  如火如荼的民宿也是一种城市更新,虽然它的策源是被动逻辑:一个地区、一些物业、一个业主,实在想不出如何“靠房吃房”,那就——做民宿吧!当然,看结果是时代,不论源于主动或者被动,今天的民宿市场基本有了结果。那就是:基本都活得不太好,连“各领风骚三五年”都做不到。自认为我是民宿我做主,自认为不不要“做那些没用的策划”,或许该停下来聊聊了。

  01拨开民宿两个字,正视“袍子上的虱子”

       看了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几十个民宿样本之后,可以对其现状进行总结了。正所谓:不幸的民宿总是各有各的不幸,今天的民宿市场看似群雄割据其实一盘散沙,但是大概的特(SI)点(YIN)是可以概括的:1、各自为政。每个民宿背后,拍板人或是地方话事人、或是投资人、或是设计师,甚至一个任性的老板娘!2、唯设计论。民宿和民宿之间,最大的USP是设计,但指望设计能弥补配套、交通、价格,设计做不到。3、缺乏统筹。虽然民宿本身是商业行为,政府没有统筹义务,但是总要有个牵头方,把民宿当成市场来看。

  再来看:幸福的民宿总是相似的。。。吗?其实也不然,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地段、不同消费者、不同使用法,那些个硕果仅存的民宿,其所谓的成功经验根本不能复制。网上自然充斥着大量的【民宿成功秘笈】,但是民宿不是美食,“照着菜谱(视频)做菜”大不了还能自己吃,自己消化还是刚需兜底。民宿是用来销售的;民宿是要和酒店竞争的;民宿是双拳,酒店是四手怎么求得均势?民宿无法左右外部配套的先天抗性;民宿的每一分推广费用都来自牙缝。所以,民宿应该要换一种活法,至少要接通回报和双赢的逻辑推演!毕竟,谈钱不伤情怀,但是谈情怀伤钱。那些实在说不出为什么就说情怀的业主,搪塞他人的同时却无法审视自己。

  02民宿要正视的“不能”和“不是”

  按照理想化的设计,“通过产业带民宿”的道理虽然会议室可行,但实际操作中举步维艰。但是民宿若要发展,只能硬着头皮去——抱一条大腿,比来比去,“产宿融合”是唯一出路。这是各地民宿所在的城市属性、强手产业、竞争市场、消费容量等各种差异性所决定的,所以民宿不能“挑选父母”,只能回到底层逻辑争取做大自身的市场抵抗力。1、民宿不能只做假期生意。你去采访民宿主,不论是出于场面上的热忱需要,抑或是为了给自己鼓劲,言必称上限数据或现象,但是那些国庆假期爆满、房不应求、电话打爆,统统都是缓释胶囊止不了太久的痛,拉长时间轴来参见年度绩效,就变成了瞎子吃馄饨——心里有数。那边厢,消费者就算愿意选择民宿,但被民宿业主“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情怀所左右的节日飚高价所吓倒,就算偶尔认宰,内心也徒生出一种本能——它怎么可以比酒店还贵?!

  2、民宿的对手不是(其他)民宿而是酒店。民宿,最绕不过去的竞品不是民宿本身,而是兼备“标准化、流程化、团队化”的酒店,虽然酒店也分三六九等,但在疫情持续、八项规定、市场竞争等多重因素的作用力之下,整体坪效都不乐观,酒店的日子也不好过,酒店当然会正视和重视民宿的围剿。对消费者而言,民宿之于酒店的USP是个性化是尝鲜心理,但“只要有过一次失败经历”的挫败阴影,民宿却比酒店结节得多。毕竟,“酒店不满意可以换一家酒店,民宿不满意就一棍子打死所有民宿”,这是消费者取舍。于是,今天还在瞄着竞品、瞄着定价、瞄着设计错位的民宿主——虽然微观做法没错,但治标不治本;虽然无法解决中观问题,但不代表可以忽视。

  03政府才是民宿的CEO

  左右民宿的长效持续竞争力,其实不是微观的某个民宿主可以决定的,甚至不是几个民宿主抱团可以解决的问题,本来就在下游围剿和分食酒店的生意,民宿需要得到政府的帮助。1、别说“野蛮生长”,政府要承担牵头和立规矩作用。“政府不能也无需介入市场竞争以保持政府的公正性”,这话固然没错,但如果某个区域想要把民宿作为一种产业,或者说“在某些找不到支柱产业的区域只能尝试以民宿为产业”,那么政府至少要尝试为民宿产业做一些统筹、疏导和政策倾斜。2、“租界启示录”民宿是否GET到什么?今天我们看到的民宿市场所谓群雄割据其实已经是美化过的口吻,事实上更多民宿——面临着单打独斗,面临着独木不成林,面临着导客阻断,面临着只能低价竞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算不能出台地方型保护政策,但对于哪怕某个有限区域的民宿市场进行统一研究、统一定位、分类规划、因地制宜的措施保障,其实政府可以实施相对精准的民宿(产业)援助。

  3、民宿梳理的背后是产业梳理。民宿本身只要具备一定规模就是产业;民宿也需要依附于现有产业基础举一反三借船出海。借助之前提出的微循环城市更新逻辑,即使在某个具象局域或领域,民宿产业都面临着“能不能做、怎么做、已经做怎么微调”的三大判断,而或不能规模、或没有关联、或距离远近的配套、交通条件,也是各有所“短”,如何把零星的牌面凑成一把顺子?民宿不能就建筑、就风格、就设计的格局来看,需要找到最近的姊妹对,1+X才有可能。4、扶植民宿也是一种造地行为。表面上看起来,政府部门出手促进民宿有点越权甚至有点名不正言不顺,但是站在“造地”高度,政府应该有动能来为地盘上的民宿做一些精准帮扶。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是政府补贴,但民宿能一直被补贴下去吗?当然不。换位思考一下:民宿有了产业依傍,或者区域民宿形成组团效应“自己成了产业”,那么对外部导入人流、区域营商环境改善、倒逼配套精准建设、改善其他民宿主和投资人的加入,都有正向意义。按照“双10+”逻辑:一方面,在现有零星散落基础上,如何化整为零做出哪怕是“微产业群”,成就第一种地标;另一方面,以“第一种地标”为区域核,在到达“第一种地标”的沿途,完善配套弱化距离。按照摊大饼方式,把点连成线(并进一步结成面),等于把样板段做大做强,也扩容了政府招商窗口和横切面——“把第一个和第二个轮子滚动起来吸引第三个轮子并以此类推”。

  今天的民宿已经发展如此,除了极个别全年旅游城市还能靠山吃山,超过90%的民宿都需要思考出路,都需要“在没有路的地方试图走出一条路”。靠民宿主,力量有限弱不禁风;靠投资人,今天的民宿财报没有说服力;唯有靠政府在源头上或技术支持、或精准政策扶植、或产业造地,地方才有统筹力。毕竟,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0

评论(0)

邮件订阅 吐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