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安迪:酒店的全面生活方式化正在迫近
在这2021年的尾章,或许所有酒店都应该思考一下,未来是要去创造某种生活方式,还是去确证某种生活方式!
(迈点专栏作者谷安迪)曾经我们以为生活方式酒店是一个新物种,实际上,现在看来,它们或许只是酒店整体进化故事的一段引言。未来,生活方式酒店这一类别,大概率会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所有酒店或多或少的生活方式化。
之所以生活方式酒店在其早期出现时被看作是一个新物种,多半原因是出于某种被标榜与自我标榜。
回溯看去,早期一些能够映射某种鲜明生活体验内容的酒店产品被率先创新出来,让人耳目一新,从而崭露头角,比如说:丽枫最早提出的薰衣草主题、希岸的女性主题、桔子的加州阳光等。而崭露头角的新品又似乎在一段时间内暂时脱离了酒店固有的传统样子,所以生活方式也就成了一个很具概括性且兼备生活关联性的命名好选择。
主题罩得住,再给它加一个标签,那必是新物种为极佳。初期的铂涛系也好,亚朵也好,当时的桔子也好,成功的创新作品一下子让它们站上了闪亮的舞台,备受标榜,继而让生活方式酒店这个所谓的新物种进入了被标榜的时代。被标榜便迎来了资本的青睐,便掀起了扩张的热潮,所以无论是后发品牌还是那几个先行品牌,随即又都身不由己的步入了被标榜之后的自我标榜大战,因为只有自我标榜的持续成功,才能保持自己的持续热度,也才能实现新生品牌的可持续性。
然而随着这生活方式新物种领衔的中端酒店革命进入了成熟期,当下,标榜与被标榜的游戏似乎已日渐词穷。但是酒店作为生活方式投射场的创新初心却被发扬光大。而这种发扬光大得益于两个契机:一个是新物种们的成功所带来的激励效应;另一个则是新世代消费者们被吊起的胃口和被刷新的认知刺激了新需求的广泛萌生。尤其是后者,它引发了各个酒店消费阶层 换口味 的欲望,而大规模的口味变化,就是消费升级的时机显现。也正因此,我才斗胆断言生活方式酒店反会逐渐消失,因为已经燎原的星星之火所带来的必然是所有酒店的生活方式化,生活方式酒店的故事也将踏入“无我之境”。
对此,许多行业大咖们在近期的一些论坛中有过同样的表述,取多家之言,我们或许可以总结出:酒店的生活方式化基本已成为行业中人对于未来发展趋势的一大共识。那么酒店的生活方式化赋予了酒店什么样的新任务呢?在笔者看来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功能实现:一个是确证生活方式,另一个是创造生活方式。而这两个功能实现又需要达成一个总体目标,那就是让酒店成为人们心中对于美好生活方式多般想象与向往的“有效投射场”。
所谓有效投射,就是酒店所创造的情境与消费者的想象或向往的高度适配。这其中,想象的生活方式,是消费者对于生活方式的抽象概念(比如元宇宙生活方式);向往的生活方式,则是消费者对于生活方式的具象概念(比如欧式古典生活方式)。而酒店所创造的情境,是场景空间与服务内容被调性(针对场景空间与服务内容的调校逻辑)有效调校而实现的体验整体。情境与消费者的想象或向往的契合度越高,酒店的生活方式化之路就变得越成功。
如果说生活方式化的整体目标是追求情境与消费者对于生活方式的想象(或向往)的高度适配,那么在追求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酒店便需要选择,要么去确证某种生活方式,要么去创造某种生活方式。选择确证,就要致力于满足客人那些基于具象体验概念的生活方式向往(比如:法式风情生活体验);选择创造,则是为了迎合客人那些基于抽象体验概念的想象(比如:隐士之行)。确证类成功的关键在于不断的探索“如何能做的地道”;创造类成功的关键则在于不断的探索“如何能引人入胜”。
前面说过,未来大概率所有酒店都面临不同程度的“生活方式化”,因为把酒店作为生活方式投射场的“口味”已经被中端酒店的蓬勃发展“吊了起来”,“热度”已经被那些称作生活方式新物种的先驱者们点燃。未来各个消费阶层的客人在选择酒店体验时,都难以避免的去关注自己在功能性需求之上的情感性需求和生活方式意义感(哲学性)需求,因为他们认为,那是他们选择一家酒店所应得的、新生却又普遍的“体验利益”,就像WIFI一样。因此,在这2021年的尾章,或许所有酒店都应该思考一下,未来是要去创造某种生活方式,还是去确证某种生活方式!
本文系迈点专栏作者授权转载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如有争议,请及时反馈至邮箱:news@meadin.com。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