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角度看,为什么需要城市更新?
如今城市更新是下一轮的经济增长点已经成为共识,但城市更新的概念很大,城市更新的系统很复杂。
8月,住建部一纸发文,城市更新禁止大拆大建,以往传统房地产开发的更新模式彻底凉凉。房地产经历了一轮大周期的发展,城市也经历了一轮大周期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郊区需要发展,而市区的发展则进入更高的阶段。城市的发展是螺旋上升的过程,郊区本身就很新,那么城市更新大概率发生在市区,所以在看具体城市更新项目之前,我们要先想好为什么需要城市更新?
在新一轮的城市更新过程中,国家定调我们总结基本就是两点:以人为本和产业振兴。我们总说房地产挤占实体经济,但中国现有城市,包括特大城市,产业用地的比例都明显过高、制造业比重过大,住宅用地比例则明显偏低,住房价格过高。比如上海是靠制造和港口发展起来的城市,上海工业用地面积占比达到了25.77%,远高于国际上相似规模城市5%-10%的工业用地标准。所以,一方面需要产业振兴,另一方面又是特大型城市工业用地占比过高,很显然,特大型城市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提振高新科技、文化产业,推动产业升级,整改、改性和清退低效工业用地。
特大城市人口集聚不断上升,但城市原有的一般制造业却因工业地价上升较快、城市房价上升较快、对环境负面影响较大等多种因素而逐步迁移郊区或低级别的城市。这是一个城市发展自然而然的过程,从卫星图上,可以看出来上海市区现在大部分都是住宅,工厂都迁走了,104地块在市中心也仅有3块,那么工厂要向外搬迁,往哪里搬呢?上海在本世纪初就明确了各区县错位发展,要在“市区体现繁华,郊区体现实力”,产业部署上呈现“东、西、南、北四大基地”(后来发展到六大产业基地)。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嘉定有汽车产业,就是西部基地,新中国的第一辆“凤凰牌”轿车在嘉定安亭诞生,1960年8月,上海汽车装配厂从市区迁到了嘉定县安亭镇。但汽车产业为什么要落在嘉定呢?除了政策倾斜外,还有嘉定交通运输便捷,地理位置优越辐射昆山、苏州、南通等经济较发达的城市,离港口、机场和高速公路距离都很近,便于汽车运输出去。其次嘉定有钢铁产业基础,未来可进行产业互动。
产业的外迁带走部分人口,再加上老城区拆迁到郊区,市中心的居住人口变少,就业人数降低,商铺关门等等,造成市中心人口空心化也越来越严重,从2000年到2010年再到2020年,上海中心城区人口占比从42.2%、30.3%一路降至现在的26.9%,从人口上郊区早就打败市区了。产业发展上,郊区与以前的城镇发展模式也不一样,之前城镇主要接收市区的外溢,如今是产城融合,职住平衡,比如五大新城未来的规划就是综合性节点城市,一个新城未来具备的是独立的城市功能,居住在五大新城的人根本无需进入市区。反观市区产业上,市中心老旧建筑未能实现该有的功能,工厂淘汰建筑无人使用,旧的产业淘汰但建筑与新的产业契合度不高,市中心急需一场城市更新。
想逐步把大城市、特大城市房价降下来,短期内靠房产税、靠保障性租赁住房是很难,而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收入的依赖已经非常高,在没有其他替代项可选择的情况,增加存量更新不失为一条好路。能在不影响增量财政收入的情况下,将市区原来不符合产业发展的工业用地“工转居住”或者转型成新型产业用地,增加住宅、商业、办公配套,这个问题我们后面会详细说。
而这些土地转性需要缴纳一定比例的土地出让金,而新的地块可以增加配套比例和容积率,这样导致企业和政府都获利,从而提高积极性。大城市房价高主要还是住宅用地占比低,供求长期失衡,这些地本身地理位置到很好,土地得到二次开发,寻找更适配的产业装进来,又解决了商住等配套问题,从而慢慢达到一个全面、平衡、有活力,适宜居住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如今城市更新是下一轮的经济增长点已经成为共识,但城市更新的概念很大,城市更新的系统很复杂。后期,我们会从产业角度入手,围绕适合城市中心发展的产业展开,去看看市中心的混合业态,大致有以下这些项目,其中有的项目更新的很成功,有的很平凡,褒贬不一,后面文章会徐徐展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