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安:疫情常态化下,酒旅业如何应对?(连载5)
温故知新,熬寒迎春
(迈点专栏 魏小安 本文为2020年2月18日的网上论坛发言)
一、温故知新
非典确实非典。这个非典的名称是非典型肺炎,但是也是中国旅游发展中一个非典型的过程,疫情五个月,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三个月,当时北京空城,人心慌慌,作为旅游,是个重灾区。国家旅游局一开始被误导,这个误导就是,大家一开始觉得没有什么问题,有一次在局里开局长办公会,我们一个领导还说,卫生部部长都说了,说中国安全、健康,没有问题,后来呢,及时反应过来了,所以就组织了一个非典型旅游的一个研究组,我是组长,我当时是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的司长,然后是一个司出一个人。这个小组的任务三项,第一项就是汇总全国的情况,及时上报各类信息,所以我们那时候天天加班,每天汇总情况报到国务院办公厅,然后三天做一个分析,一周做一个总结,这是一项主要的工作。第二项工作就是争取政策支持,那时候主要是四个方面的政策,就是财政政策,发改政策,金融政策和税务政策,所以那时候相关的部门也跑了多次,应该说因为北京是重灾区,所以大家都感同身受,尤其对北京旅游的影响,大家都看在眼里,所以那时候政区政策各个方面都挺积极,也挺支持,比如说财政部企业司提出来,我们可以拿五个亿来支持,但是前提必须是国有企业,所以那个时候国中青、首旅集团、康辉集团等等,应该说都受了一把惠,我们那时候提出民营企业怎么办?民营企业主要靠地方支持,当时的态度很坚决,但是总体来说,态度应该说还是比较积极的,这是第二个方面。那个时候,说句老实话,跑这些部门还是得有点胆量,谁也不知道非典怎么回事,也不知道在跑的过程中,会不会受到传染,但是,任务在肩,不得不跑,职责所系嘛。第三个方面的工作就是非典结束以后市场回暖,国际开拓,那个时候国家旅游局基本定了一条,其他什么会都不能开了,但是涉及到市场开拓的会有一个开一个。
所以,总体来说,这个非典的过程,过去了,大体上是严重影响了三个月,也是整个行业停摆,复苏三个月,所以从2003年6月20号,中央宣布疫情解除,基本上到了十一黄金周,我们就迎来了一个高潮,之后大体上就算进入正轨了,所以整个非典影响很大,影响也很重,但是不像这次,至少我们身在其中的,比如我那时候天天上班都是走着去,走着回来,也不戴口罩,晃荡晃荡就这么走来走去的也没什么感觉,在机关里大家开会也不像现在这么草木皆兵,就过去了。
现在碰到了新冠疫情,影响程度比上次大多了,第一就是地方的迟滞,地方耽误,简单的说就是这个,原因很多了,我们也用不着分析,当然产生结果是什么?第一,这次新冠的数量大,然后就是程度深,影响的程度很深,传染烈,没有想到这次传染这么厉害,范围广,上次主要是广东和北京,这次不同了,这次全国都影响了,时间长,到现在我们还看不到头,同时也有一个好处,就是治愈率高,就说明这次的严重程度不如上次。当然,也和积累了一些经验有关,所以很自然,应对复杂。
从经济影响来看,17年的发展过程,我们已经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了,第一就是工业化中期和后期这样的一个区别。第二就是国际助力期和国际阻滞期,怎么讲?那个时候中国在上升,应该说国际环境对我们都是一个助力,这次不同了,这次应该说有阻挡,也有延滞。第三就是上升期与平稳期,第四就是完全不同的体量,影响也完全不同。从旅游发展影响来看也是不同的发展阶段,经济影响和旅游影响大体相同,现在我们第一就是巨大规模,全域影响,全域旅游搞了几年了,同样,这次的影响也自然是全域影响,凡事都有两面。第二就是数量众多,数量众多就形成了世界性的影响。第三是就业量大,形成了社会影响。非典的时候,有一次在国务院开会,有一个领导就说,旅游是重灾区,这个我们不是很担心,只要过去之后国家支持一把就应该能恢复过来,但是我们担心的是就业,旅游的就业量现在比较大,如果到今天来说,旅游就业的量特别的大,这种社会影响也是短期很难缓解的。
温故知新,我们把两个阶段做一个比较,所以对这次的影响,我的感觉比上次的要严重,时间长一些,这可绝不是说疫情一解除,跟着就井喷,绝对不是这样。
二、常态化
中国旅游发展40年以来,我分析下来,已经经历了十次冲击,其中四次是国际性的因素影响,四次是国内因素的影响,两次是综合性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第一就是1989年,这是中国旅游发展以来第一次全面下滑,当时国际上的看法是中国旅游影响五年,也就是说五年之后才能恢复到1988年的水平,我们做了一下分析,大体上影响两年,实际上是影响了一年半,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到1991年恢复。第二次影响最大的就是2003年的非典,也造成了中国旅游业的全面下滑。第三次就是这次的新冠疫情,现在只能说形势好转,还看不出来何时解禁。40年中有十次冲击,平均四年一次,也可以说冲击常常有,危机时时产生,形成常态。所以我们要用一种常态化的眼光来看待此次的新冠疫情。
另外一方面就是企业运营的冲击,首先是交通事故和交通的变动,比如说我们的团出国了,碰到一起交通事故,这对一个中小旅行社来说基本上就是灭顶之灾。比如说误机、漏机,这样的事故经常变化。第二种情况就是运营的变化,就在运营的过程之中,这种变化可能每天都会发生,比如今天,原来订的是这个酒店,突然说不行了。第三个变化就是金融跌荡,金融跌荡会影响我们的,会产生汇率的影响,会产生一系列的这种影响。第四就是恐怖主义,到了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恐怖主义影响中国旅游的安危,有一些是属于交通事故的影响,可能有恐怖主义的因素,但是直接看到恐怖主义的案例还没有看到,但是不等于将来不会发生。所以主要这四个方面对企业运营的冲击,因为中国人的足迹走遍世界,所以世界的所有影响因素都会涉及,这样我们就得学会危机管理,建立危机的应对机制,研究危机对策,尤其是要研究危机下的转机,低谷下的旅游新发展。
三、应对之策
主要是这么几个方面,第一个就是宏观对策,宏观对策主要政府对策,现在的大体状况是世界主要客源国对中国全面停止,航班都在收缩,甚至停止,中国人的出境旅游也全面停止,从国内的综合影响来看,形成了股市、房市、外贸、制造业等一系列的联动影响,同时,必然影响到服务业和航空业,也影响到国际服务贸易,在服务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半壁江山的情况下,现在已经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一系列政策都在出台。一是宽松的财政政策,中央财政不断出台新策,同时放宽地方债的额度,也就是说给地方输点血,地方可以通过发债的方式增加临时的财政支出能力。第二是稳健的货币政策,防止出现通货膨胀。第三是税收政策,比如增值税减免,各种收费减少。第四是各类社会政策,尤其是社会保障政策,减缓五险一金等等,目的是减轻企业压力。五是专门针对小微企业的政策,各个地方都在频频出台。六是鼓励复工复产,避免产业链断裂。这是我们现在总的宏观政策的一系列的情况。
对于旅游企业而言,一是政策落实需要一个过程,中央政策到地方也往往走样,形成一种口惠而实不至的情况。二是旅游的特殊性,关键就是生产和消费同一,所以眼前难以奏效,这和制造业企业不同,比如说对制造业企业,金融政策就很起作用,减少一些,增加一些贷款,减少还款的压力,延长还款的时间等等。但是旅游不一样,旅游这点政策对我们来说就没有意义。所以,关键在消费,从旅游消费来看,大家寄托于疫情之后的反弹,甚至是井喷性的恢复,这恐怕是一厢情愿。涉及到这么几个因素,一是疫情的时间,现在比较乐观的说法是全国3月中旬解禁,湖北4月中旬解禁,也就是说和上次疫情时间长度差不多,疫情总体五个月,严重影响三个月,但是这次中间有个春节,所以变数增加了很多。二是由于此次疫情的诸多特点,就是我刚才谈到的这些特点,影响将是比较长期的、严重的,尤其是心理的影响,这种心理的影响,我们不在疫区,没有这种感受,上次北京是主要地区,我们可以理解一些。第三就是疫情期间举国之力抗击,国家财富影响多少,因为这个阶段我们只看到了财政的大把的支出,但是,全国停产、停工,财富的增长我们看不到。第四,是2020年的国家目标,全面实现小康和全面脱贫这两个目标不动摇,那我们还有多大能力来扶助旅游的复苏?五是国民财富受到多大影响,中产阶层这次可以说是元气已伤,即使有愿望,还有多大能力出国旅游?六是疫情在世界的扩展,我们最近看到日本尚且如此艰难,发展中国家的公共卫生系统能否保障也是隐忧。
所以对于旅游企业,尤其是做出境游的旅游企业,寄托宏观政策靠不住,至少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寄托市场,变化数大,至少是隔山打牛,甚至是有力无处使,所以只能是一地一实行,一企多对策。从国家角度看,一是疫情解除之后,各国的航空和入境等管制会迅速放缓,中国应当加大入出境的便利化,这个时候加大便利化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政策,包括减少签证的费用等等,展示改革开放的新力度,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输血。我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出境是中国人在外边花钱,国内旅游是大家在国内花钱,至于入境旅游是老外到中国来花钱,所以我们得看重这一点。第二就是大力塑造和宣示中国旅游的新形象,主要是三点:一是绿色旅游,第二是安全中国,第三是健康体验。你作为一个疫区,虽然解除了疫情的警告,但是,大家肯定是有担心的,所以这个时候有针对性的塑造新形象,宣示新形象,这是关键。从地方来看,山水旅游求自然,休闲度假追从容,复合产品够新奇,所以是这么三个要点。
就是针对我们的国民心理,反正我的看法,可以这么说,先休闲后观光,先近途再远途,先国内再国际。应该这是市场复苏的一个自然的过程,上次非典之后我就提了六个先,六个后,大体上市场复苏的过程是这么个过程,但是疫情之后会引发一场目的地的竞争,现在已经开始呈现端倪,现在我们很多景区都在提出,对全国的医生和护士免费开放,等等,这都很好,这表明企业的一种姿态。但是我不相信,我不希望这变成一场恶性削价的大战,很有可能。因为我们没有其他的竞争手段,最后演变来,演变去,就演变成一个恶性削价竞争,就是叫低维打击。从行业来看,大浪淘沙,行业的起起伏伏,所以数量调整和结构调整都是必然,一般来说低谷时期调整存量,发展时期调整增量,行业大体是这么个过程,我们现在4万多家旅行社,如果说通过这次疫情的强制性的淘汰,淘汰个四五千家,我觉得我也不会吃惊,确有撑不下去的,也确有活不下去的。
从企业来说,一安全,二健康,三质量,这是新的三要素,是基础,但是这些都需要成本,我从来不认同优质低价,因为这是违背规律的。所以,我们如何突出安全、健康、质量,从我们的产品一直到我们的运行,一直到我们的员工的形象,都应该是新的形象。
眼前怎么办?一个字,熬,生存第一,再说温饱,最后再谈发展,我们现在谈发展,不到那个时候。但是熬有熬的方法,熬也有熬的精神,所以我想了一下,就是四个字,凝神聚气,凝神,看国家前景,看经济基础,看企业条件,这就是凝神,没有这种精神,凝聚不起这种精神。我们本来可以活下来,可能也就活不下来了。聚气,一是现在没有现金流可言,整个行业停板,没有收入谈什么现金流,但是资金链不能断,所以谁原来有点储备,能够保持自己的资金链不断,谁就能熬下来。没有储备怎么办?节衣缩食,但是也得凝神聚气,就是大家都有这么一个共同的愿望,我们现在可以减少收入,我们现在,反正不管怎么熬,我们熬下来了。
三是骨干不能散,这是战争年代最宝贵的经验,长征时期就是如此,解放战争时期有一个中原突围,5万人的部队,最后只剩了5千人,但是骨干没有散,所以很自然,又发展起来了。三是客户不能走,旅行社的根本在于客户。四是资源不能乱,尤其是做出境游的旅行社,航空公司和目的地的资源是竞争利器,乱了就失去下一步。
所以总体而言,这是这么三个看法,祝愿大家身心安康,祝愿抗击疫情成功,祝愿中国国泰民安,谢谢大家。
魏小安:疫情下酒旅业自然复苏是误区,谋求转折中的振兴是根本(连载1)
本文系迈点专栏作者授权转载文章,为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转载是凝聚网络力量的重要方式,如有争议,请及时反馈至邮箱:news@meadin.com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