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泓锦:率先的,何以是湖南?!

泓锦观察 · 吴泓锦 专栏 · 2024-03-22 21:53:42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湖湘文化,精华在“五气”

(迈点专栏 吴泓锦)春天,湖南迎来盛事。春分已过,全国各地大地春回,草长莺飞、鸟语花香,其中湖南迎来全国“两会”后一大盛事,据新华社长沙3月20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大大20日下午在湖南省长沙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一以贯之抓好党中央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一系列政策举措的贯彻落实,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中部地区崛起新篇章。

1.湖南何以称“湖湘”?

湖南是我的家乡,在25岁之前,我一直在洞庭湖区生活和工作,直到1999年南下广东——

正因为在家乡多年温暖的熏陶和浸润,让我对家乡有一种天然的亲近和热爱,同时由于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多年的工作驻点经历,也多了一些重新观察和审视家乡人文和发展的视角,不妨在这里抛砖引玉,一方面为大家了解我的家乡湖南提供一个新的窗口和契机,另一方面也为这片充满激情和故事的土地上的7000万父老乡亲们和上千万湖湘游子们一起呐喊喝彩、鼓劲加油——

在我看来,湖南之所以称为“湖湘”,还是有两个源头和两条主脉的——

第一个源头是洞庭湖——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不仅以其“衔远山、吞长江”、“水天一色”、“风月无边”的壮阔和无边秀色引得世人向往,亦因为“日星隐曜、浊浪排空”的多变和无情让人望而生畏,因此,湖南人面对的自然环境,跟变幻莫测的天气一个秉性:一面是美若天仙,一面是无底深渊。

第二个源头是湘江——在长江和其各大支流里面,湘江无疑是独具特色的一条河,它在三湘四水里面名气最大,但湖南境内最长的河流却是沅江,论惊涛骇浪还得是资水(也叫资江),但其水源却是清甜可口,其传说亦是温婉可人,更有诸多传奇一路奔腾向海。

两条主脉一是“湖湘学派”——

湖湘学派的历史源头比较久远,若论湖湘文化则更是源远流长,距今1.4-2.1万年陶器残片和距今1.4-1.8万年前的人工栽培稻标本,刷新了人类最早栽培水稻的历史纪录,堪称“天下谷源、人间陶本”——

千年前,湖湘大地就已经“湖广熟、天下足”——

1100多年前铜官窑遗址(唐代),留下惊鸿一瞥,现在依然有默默坚守的手艺人——

现在的醴陵陶瓷,依然美誉天下——

玩泥巴,湖南人是认真的!

湖湘文化最早的源头是楚(秦)汉文化,屈原和贾谊的被贬谪,对于湖南的文化建设却是一次巨大的推进。

楚国文化大家理解比较容易,汉文化亦然,为什么秦文化也极有可能是湖湘文化源头呢?

“里耶秦简”可以去感受一下——

至于夏商周时期的商代价值连城的“四羊方尊”在湖南宁乡的出土,更是全面刷新了世人的认知。

湖南境内,还有炎黄二帝之一的“炎帝陵”——在湖南株洲,以及尧舜禹之一的“舜帝陵”——在湖南永州。我最早听说的本地传说是舜帝与二妃的爱情故事——岳阳君山岛与斑竹,以及神农为民尝百草和舜帝为民除害力竭牺牲成“九嶷山”和“零陵”的传奇。

原来我们的伟大先人,早已在这里扎下千年甚至万年根脉。

至于湖湘文化的提法,则是因为隋唐五代以来,随着当地文化与中原文化逐渐交融,到宋代湖湘文化已经在全国独具特色,尤其是周敦颐在湖湘本地和周边影响扩大以及朱熹提及南宋时期胡宏、张栻分别在南岳和长沙岳麓、城南书院讲学的一派,就已经称之为“湖湘学派”。明清时期随着湖南单独建省以及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流动,“儒释道”合一和以“经世致用”为本的湖湘文化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尤其在清朝末年,随着湖南近现代一大批优秀精英人物的登台,湖湘文化更是焕发出夺目光彩。

2.湖湘文化,精华在“五气”

在我这个土生土长的湖南人看来,湖湘文化自有其“恰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优秀特征外,最精华之处其实还有以下这“五气”——

湖南,是一贯有骨气的——

湖南人骨子里不信邪、不怕事,当地流传俗话是“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不过,湖南人虽然天生有“骨气”却并不容易“造反”,而是将这种骨气更多地投射到忠君爱国、忧国忧民上。

无论是“屈贾之乡”的盛名,还是“先忧后乐”的范滕,都在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化里面留下了千古丰碑。

到了宋代,湖湘学派的创始人胡安国、胡宏、张栻等,教育弟子深明民族大义,抵抗外族侵略,湖南涌现了一大批的爱国主义人士。尤其是南宋末年,衡阳人李芾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当时大兵压境,力量悬殊,但李芾坚决抵抗,拒不投降。元兵攻破城门,李芾不愿受辱,命令部下将自己和家人全部杀死,其部下也随之殉难。潭州的百姓听到这个消息后,也多举家自尽——事迹堪比文天祥。

文以载道、事以励人——他们都不是那种软骨头。

而且越是沧海横流,越显湖湘人的英雄本色——

清末即将亡国的关键时刻,湘人总是勇立潮头,前有谭嗣同慷慨赴死,后有陈天华、黄兴、蔡锷等人振臂一呼,至于其湘亲前辈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登庙堂之人,虽清楚当时朝廷已经病入膏肓,但依然奋尽全力挽国之将倾。

难怪当时杨度在《湖南少年歌》所说:“中国如今是希腊,湖南当作斯巴达。中国将为德意志,湖南当作普鲁士。诸君诸君慎如此,莫言事急空流涕。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

近代日寇在中国遭受的最大挫败,全部在湖南,无论是三大长沙会战、还是衡阳战役、雪峰山会战,无一不书写了湖湘和中华儿女铁骨铮铮反抗外敌入侵的彪炳佳绩。

就连明代的抗倭,也有湖南人的巨大贡献——

嘉靖年间,倭寇再次大规模进犯,湖南永顺土兵等地方部队协助征剿,湖南永顺人彭翼南带领土兵奋勇杀敌,取得了平倭战争中最伟大的胜利——王江泾大捷。这次胜利扭转了抗倭以来被动挨打的不利局面,狠狠地打击了倭寇的嚣张气焰,彭翼南也成为明代著名的抗倭英雄。
自屈原宁赴清流葬身鱼腹而死,在湘人血脉里就一直流淌着“悍不畏死”、“舍生取义”、“不怕牺牲”的精神。

湖南,是一贯有灵气的——

如果说多山的湖南铸就了湖南的铮铮铁骨的话,那么温润的气候和多水的地形造就了湖南的万千灵气——

湖南人的灵气,绝不仅仅是一种聪明——

而是一种对生命和人生的豁达和通透的理解

更是一种对美好人生的体验和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

湖南的特产“湘绣”就见证了湖南人充满灵气的一面,湖南文化特产——花鼓戏“刘海砍樵”见证了湖南人勇敢追求爱情和幸福生活的一面。

一句俗话——湘女多情,说得更多是湘江水滋润下的湖南女孩绝不矫揉造作,而是清甜多情,更以走路如风拂柳、说话做事利索而著称。

就连贬到湖南的定王刘发,也被这片充满灵气的土地感动,留下了“定王台”的千古传说。

湖南,是一贯有霸气的——

有人说湖南人匪气重,这是对湖南人天大的误解!

湖南人的霸气,更多地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敢于担当——

湖南人敢于为国家作任何牺牲!

在国家处于危难时刻,湖南人敢于“力挽狂澜”!

湖南人敢于在“明知其不可为”,也要“奋力一搏”!

近现代一百多年,太多的故事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近现代中国的历史,一半是湖南人书写的——

尤其是清末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段!

这也是湖南人付出巨大牺牲才取得的。

无论是抗倭,还是武昌起义后的三镇坚守、还是大革命,湖南人无一不挺身而出,勇赴国难!

二是敢为天下先——

湖南人的果敢和决绝在全国称第二的话,没人敢称第一!

《早安、隆回》大火一百八十多年之前,隆回人魏源已经写出《海国图志》并大声疾呼“师夷长技以制夷”!

乡村振兴方面——湖南是“精准扶贫”首倡地!

科技创新方面——湖南的超级计算机、超级杂交稻、磁悬浮技术、“海牛号”深海钻机等成果领先世界!

产业集群方面——全国工程机械之都、我国首个千亿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株洲),不仅为中国挺起脊梁,更为中国加速跑向世界!

就连天上飞的,湖南也走在前列——

中国中小航空发动机和飞机起降系统研制基地,就在湖南!

湖南虽然身处内陆,且是高山围绕的“马蹄形盆地”四合闭塞地形,但移动互联网却毫不逊色——

植根于湖南的岳麓峰会异军突起,形成“冬有乌镇、春有岳麓”的中国互联网峰会双雄格局。

至于文化创意,更是了不得——

“电视湘军”、“出版湘军”早就蜚声中外!

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引得华为入驻——

湘潭昭山文化产业园、怀化文化创意产业园、常德武陵互联网文化创意特色产业园等均开始发力——

就连娄底,也依托新化文印打造品牌园区!

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南在“一穷二白”、底子薄弱的基础上建立起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形成了3个万亿级产业、11个千亿级产业、20条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

就连对外开放经贸板块的重大活动——中非经贸博览会,也落户湖南,每年6月底,来自53个非洲国家的代表和全球各地的万名嘉宾,齐齐奔赴长沙共赴一场中国与非洲的经贸盛宴。

面对这样的铁的事实,再说“湖南人会打仗,但不懂经济”——

那才是真的笑话了!

湖南,是一贯有正气的——

湖南人的正气,有一个人功不可没——

他就是——“船山先生”王夫之!

王夫之(1619年—1692年),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被称为最有骨气的思想家,也是继北宋周敦颐之后,又一位奉祀孔庙的湖南人。

当年,他反清复明失败后隐居衡阳石船山,所以人称“船山先生”。其学说被埋没了200年,在“文字狱”横行的清代,他反清的思想在当时没人敢发表。

勇敢者还是有的,更何况在湖南!

被称为“湘学复兴大师”的湖南人邓显鹤(1777年—1851年)一生刊刻出版各种学术、文献书刊40多种、600多卷,其中自己编著400多卷,共计1000余卷。

在其整理的文献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就是1842年首次刊印的《船山遗书》。

王夫之在哲学、历史、文学、儒学、佛学等众多领域均有很大成就,他的学说一直影响至今,可以说,他是近代湖南众多豪杰的精神导师。

曾国藩和毛爷爷都受其影响并对其赞誉很高。

前些年“阳明心学”一度流行,以至于很多人都混淆了王夫之和王阳明,其实还是不一样的。

只是,讲究“经世致用”的湖南人并不屑于争辩,而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般的“埋头苦干”。

湖南,更是一贯有神气的——

湖南其实最早曾是越人以及“蛮”、“濮”等民族的栖息地,我老家岳阳还曾经出现过“糜子国”以及雪峰山地区被称为“蚩尤故里”等,再加上尧舜禹传说和炎帝陵、茶陵等地名传说,无疑给湖南增添了万千神气!

其实在春秋以前时期,湖南土著居民多信仰原始宗教,崇拜各类社会神祇与自然神灵。而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楚人的到来带来了楚地的宗教信仰与神话传说,两者相互影响、融合,形成了具有湖南特色的宗教与神话。相关文献包括屈原《楚辞》中的《九歌》、《楚辞》《九章》、《天问》,以及长沙楚墓出土的帛书,以及各类墓葬习俗的考古资料。

所以,不信,你看看湖南人,还是有点(先辈传承的)神气的。

本文系迈点专栏作者授权转载文章,为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转载是凝聚网络力量的重要方式,如有争议,请及时反馈至邮箱:news@meadin.com

0

评论(0)

邮件订阅 吐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