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业的“后品牌时代”——从规模扩张到效率至上
基于2025迈点网酒店业年报的思考与展望。
过去,我们总是参考欧美国家的指标数据来预测中国的发展,70%的品牌酒店占比是过去十年鼓舞酒店业保持扩张的重要依据——按照35万家酒店基数计算,应该会有大约25万家品牌酒店。但今年迈点网、中国饭店协会等专业数据提醒我们这个预测可能需要修正,70%的比例没有问题,但35万家酒店的基数需要修正,未来的中国可能需要20-25万家酒店,而品牌酒店大约15万家,达到品牌酒店占比70%的指标。如果这一数据属实,中国酒店总数将会在未来5-10年减少10万家,酒店集团的发展战略将从规模扩张转向提升效率,品牌溢价、客户忠诚将成为酒店运营的核心指标。
一、行业拐点:品牌酒店占比首次迎来结构性调整
1.规模天花板:人均客房数量触顶与业态替代冲击
2018 年起,中国酒店业规模触及天花板,门店总数稳定在 30 万 - 35 万家,客房总量约 2000 万间,人均客房拥有量达 0.14-0.15 间,已与美国(0.152 间 / 人)持平。与此同时,共享房屋、长租公寓等非标住宿形态加速分流客源,行业供需关系从 “增量竞争” 转向 “存量博弈”。2023 年行业复苏引发投资热潮,但 2024 年多地酒店出租率跌破 50%,规模扩张直接导致盈利水平下滑。
2.品牌化进程遇阻:占比从增长拐点到结构性回落
品牌酒店占比下降的本质是 “运营能力滞后于扩张速度”,部分品牌因溢价能力不足,导致业主因 “成本 - 收益” 失衡选择摘牌。传统预测以 “35 万家酒店基数 ×70% 品牌占比” 推导 25 万家品牌酒店的逻辑已失效,未来行业将通过 “总量收缩” 实现结构优化,预计酒店总数将回落至 20 万 - 25 万家,其中品牌酒店稳定在 15 万家左右,重新达成 70% 占比目标。
二、未来图景:存量时代的业态洗牌与价值重构
1.预计未来5-10年,10万-15万家酒店进入非正常经营状态,其中主要是客房数量在50间以下的中小型住宿机构,尤其是客房30间以下、物业状态、地理位置条件较差的住宿机构。规模较小让他们运营效率较低,品牌推广、市场营销、内部管理、采购物流都难以高效进行,他们可能会季节性营业,也可能是电竞酒店、VR体验等新型住宿业态。
2.能够带来品牌溢价的品牌才有价值,集团才能持续稳定发展。无论委托管理还是特许经营,综合管理费的本质是品牌溢价的分成,如果品牌溢价能力不足,增加的收入不足以抵消运营成本,对业主来说品牌意味着利润减少,就会选择摘牌而退出连锁经营。
举例来说,目前国际品牌酒店收取的综合费用较高,以某酒店为例(综合比例为16%,根据收入、利润、会员消费和渠道占比综合测算),但品牌带来的溢价较高,据评估ADR超过同档次本土酒店30%以上,所以尽管业主觉得不爽,但综合评估下来还是保持合作,业主与管理方保持“斗而不破”的合作状态。与此相对,某本土酒店管理公司,综合费用大约3%左右,但业主评估结论是“管理方溢价为0,OTA客户占比90%”最终结果是业主连3%的基础管理费都拒绝支付,最终双方节约,酒店从“品牌酒店”变成独立经营。
总之,如果说过去20年中国酒店,尤其是有限服务酒店迅速扩张,走出了中国本土品牌酒店的发展之路,未来5-10年将是酒店发展从规模走向质量的周期,能够通过专业的市场营销、客户管理将服务转化为品牌溢价,为业主带来增量利润的酒店品牌才能长期发展,为此,酒店集团需要重构商业模式,从门店KPI、品牌运营、管理架构等角度重建体系,才能应对未来的挑战。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