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脚步丈量中国之后,季琦得出了一个结论!
坚定地看好中国,看好酒店,看好华住。
2025年华住伙伴大会,台下坐满了想开店、正在开店的酒店投资人——这两年行业内“内卷”“不赚钱”的声音不少。大家迫切想问三个问题:大环境到底怎么样了?现在进场还来得及吗?该怎么干才能不踩坑?
季琦没有直接回答这些问题。事实上,这三年他从未仓促地给过答案,而是一直在行走,持续在观察,他走过了278个地级市、62个县级市,77次扎进了三、四线城市……在用脚步丈量中国之后,季琦得出了一个结论:坚定地看好中国,看好酒店,看好华住。

这两年各行各业都在喊“难”,很多酒店投资人也抱怨“生意难做”——毕竟商务出行没以前多,游客花钱也更谨慎,好像干啥都不挣钱,但要真只看这些,有点片面。
中国酒店市场行不行,得先了解全球行情。欧美酒店业那边早就过了跑马圈地的阶段,现在是“存量绞杀”,拿美国来说,虽然规模以上酒店和连锁化率都在60%以上,但老供给满足不了新需求,很多老牌酒店的产品和服务吸引不了年轻人,只能靠牺牲利润吸引客人。欧洲也挺难,能源危机叠加旅游政策反复,不少高端酒店入住率都保不住,更别说赚钱了。
东南亚、中东这些新兴市场,有旅游红利,但“底子薄”,比如泰国,靠国际游客撑着酒店业,但本地连锁品牌能力弱,大部分市场被国际集团占着,而且基础设施跟不上,一到旺季就掉链子——要么客房不够,要么服务跟不上。
反观中国,刚好卡在“有红利,有基础,有潜力”的黄金位。
首先,中国有14亿的人口基数,光中等收入群体就有超过4亿人,这些人出差要住酒店,旅游要住酒店,需求根本断不了。2024年国内出游人次已经突破56亿,同时中国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占比GDP比重在2024年为39.9%,远低于全球水平,拥有巨大的增量空间。
更关键的是,中国“基建狂魔”的优势没人能比——高铁通到县城、高速连到乡镇,以前觉得偏远的地方,现在开车几小时就到,去了总得有地方住吧?这也是县城酒店的机会,欧美想抢都抢不走。

图注:摄图网(id:501293481)
其次,供给侧改革给了中国酒店业巨大的机会窗口。季琦在大会上提到一个数据,中国酒店客房总数全球第一,但规模以上酒店占比不高,大量单体酒店还在靠老办法经营,获客能力弱、运营效率低等问题明显,客人来了一次就不想再来。这种“大而不强”的现状恰恰是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也是中国市场与其他国家最大的不同:别人在优化存量,我们在重构存量。季琦强调:“供给侧潜力巨大,最大的酒店集团一定会诞生在中国。”

最后,中国有独一无二的“产业优势”。从供应链来看,我们有全球最完整的酒店建材、家具生产厂家,以华住为代表的中国头部酒店集团能把采购成本降低到欧美市场不敢想的水平;从科技来看,数字化、AI智能这些科技在酒店业的应用,中国跑在世界前列已是共识,其价值也很明显,既可以直接把单店的运营效率提上去,又能把投资者的利润空间留出来。
全球酒店业都在“找机会”,而中国酒店市场的机会是明摆着的,这就是靠庞大的需求、供给侧改革的机会,还有扎实的产业底子所形成的确定性。
2、酒店生意,还是稳的
可能有人会问,现在经济环境复杂,旅游市场也有波动,为什么还能继续看好中国酒店业?在季琦的演讲里,我发现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在短期波动里,而在三个长期趋势里。
第一个趋势:供给侧改革,把“赔钱店”改成“赚钱店”。
中国酒店业最大的问题不是“不够多”,而是“不够好”。大量单体店还在靠“卖床位”过日子,客人住得不舒服,老板赚不到钱。季琦说:“中国酒店业未来最大的机会在于供给侧改革”,这句话的核心是整合——把分散的单体酒店,通过连锁化、品牌化改造,变成高效的“赚钱店”。
就拿三、四线城市来说,连锁酒店占比还很低,很多县城连个像样的中端酒店都没有。华住就靠着汉庭、全季、桔子这“金三角”品牌往下沉,在县城开连锁酒店。截至2025年二季度,华住在营酒店有12137家,覆盖了1522个城市,很多县城第一家连锁酒店就是华住开的。这种“从单体到连锁,从星级到品牌”的转变,不是简单地开新店,是把整个行业的效率提上去,让消费者能住到放心的酒店,老板能赚到稳定的钱,现在进场抓这种“改造机会”,一点都不晚。

图注:汉庭酒店
第二个趋势:“悦己消费”起来了,出行也更加高频。
季琦观察到一个特别明显的变化,现在的年轻人花钱,不再是为家人、为面子,更多的是为自己开心,这是“年轻一代的自我投资浪潮”。简单来说,这届年轻人的价值取向正在从“奋斗—积累—延迟回报”模式,转向“体验—自洽—当下幸福”模式。具体到住酒店,以前他们住酒店,只要干净便宜就行,现在不一样了,选择全季是喜欢东方人文的舒心,喜欢桔子是觉得氛围年轻有活力,住海友是图自助服务方便省心…这种“为体验买单”的需求,比以前的“刚需”增长快太多。

而且现在出行成为人们最大的加法和增量。周末去周边城市逛一逛,小长假去远方打卡,住酒店不再是“出行的附属品”,而是“出行的一部分”。因此,住酒店将变得越来越普及,高频次和多样化正成为重要趋势,同时对酒店的供给提出新需求、提供新的发展机会。
第三个趋势:酒店不再是地产陪衬,现在要“自己能赚钱”。
以前地产行业火的时候,很多酒店是“赔本赚吆喝”,地产商建个高星级酒店,也不是为了赚酒店的钱,是为了拉高周边楼盘的房价。现在不一样了,地产+酒店的模式走不通了,酒店必须自己能赚钱,才有人愿意投。
“现在的酒店投资已经从附庸品转变为投资回报品”。季琦这句话点透了现在的酒店投资逻辑。为啥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加盟华住?因为华住能帮他们赚钱——靠品牌拉客人,靠会员体系让客人回头,靠数字化提效,靠供应链降本,这比以前“靠地产溢价”的逻辑扎实多了,也长久多了。
这三个趋势加起来,实际上就是“需求在涨、供给在优化、投资更靠谱”——这样的行业,没理由不被看好。
3、把中国酒店业,重做一遍
早几年季琦就说“要把中国当作世界来做”,当时很多人觉得抽象,现在才懂其中深意。华住也不是空喊口号,而是靠摸透中国市场、死磕精益增长、帮投资人避坑三个硬功夫,想把中国酒店业重新做一遍。
先看怎么“摸透中国市场”。巨大的国土面积和庞大的人口基础决定了中国市场大、需求杂,瞎开店肯定不行。季琦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三个市场”的概念,把复杂的市场拆成了清晰的“作战图”。

按地理位置分,一线强二线是“高收益市场”,比如上海陆家嘴开全季,商务客多、消费力强,RevPAR能做上去;省会城市是“冲规模市场”,用桔子这类中端品牌,接住上班族周末游、短途差旅的需求;县域城市则是“待挖的黄金市场”,在没啥连锁酒店的县城开一家汉庭,都能成为当地“吸金王”。
按收入人群分,则有奢侈消费市场、中产消费市场、平价消费市场,再按年龄来分还可以有青年市场、中壮年市场和银发族市场。而华住目前的品牌矩阵,已经涵盖了多消费层次和多类型细分市场。也就是说,无论你有什么样的住宿需求,都能够在华住找到适合的品牌。
再说说精益增长,季琦称之为“以品质为核心的规模增长战略”。传统酒店开新店,要么成本高、要么没客源、要么不会运营,华住则依托标准一致性、会员赋能以及科技和供应链的加持,让门店“开一家赚一家”。
首先是标准不打折扣,无论是一线城市的汉庭,还是县城的汉庭,其产品品质,服务质量都保持一致,客人住得放心,复购率自然高;其次是会员体系托底,华住会会员总数和每间房间对应的会员数都已经拿到了全球第一,加盟门店74%以上住客来自会员。科技和供应链更是“降本提效”神器,科技上有“新前台模式”,最快10秒入住;供应链上更是集采体系和模组化装修极大地降低了装修成本。
最后是帮投资人避坑的两个“三好”。很多人开酒店赔钱,不是没干劲,是没章法,这次季琦直接给了“避坑指南”,照着做基本不会踩大雷。
第一个“三好”是 “选店三好”:好位置、好租金、好产品。好位置不是非要“市中心”,比如县城选在汽车站旁边,能接住来往旅客;好租金不是“越便宜越好”,得控制在营收的正常比重内,不然就是给房东打工;好产品则要匹配当地需求。

第二个“三好”是“产品三好”:好物业、好品牌、好品质。好物业是“底子”,比如楼层不能太低、电梯不能太少,有硬伤的物业再便宜也不能要;好品牌是“流量保证”,加盟华住的汉庭、全季,自带会员流量,不用从零开始拉客;好品质是“复购关键”,床品要舒服、卫生要达标。

简单来说,想要重做一遍中国酒店业,就是要把传统酒店没做好的事做扎实了。
4、中国酒店业的下一个20年,才刚刚开始
聊到这儿,大家应该明白季琦为啥跑遍278个地级市后说“坚定地看好中国,看好酒店,看好华住”了——中国有最大的市场、最多样的需求、最高效的模式,未来咱们的酒店品牌、服务标准,很可能会成为全球的“参考样本”,这也是中国酒店业从“规模大”到“品质强”的必经之路。
那么,在中国酒店业未来20年的蓝图里,华住是什么?
大会快结束时,季琦说:“华住要做中国住宿业的基础设施。”
台下沉默三秒后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大家已懂季琦的深意:华住要做的,不是硬邦邦的建筑,是像国家修的高速公路一样,无论是开小货车的个体户,还是跑长途的物流公司,都能顺着这条路稳稳往前走;是像县城里的路灯那样,不管是晚归的旅人,还是起早的商户,都能借着这束光找到方向。
在季琦眼里,中国酒店业的故事,从来不是“快到终点”的收尾,而是华住花了20年“刚刚铺好路”的全新开始——往后会有更多县城的街头亮起连锁酒店的灯,会有更多人因为一家酒店爱上一座城,也会有更多的投资人靠着靠谱的酒店生意安稳赚钱。
这是中国酒店业的未来,也是华住想陪着行业一起实现的,最实在的愿景。
0
          搜索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