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投资平台"蓄水"22.92亿美元 长租公寓还愁"没余粮"?

迈点网 · Janet · 2018-12-20 11:34:58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诚然,资本存在寒冬期,但运营商仍要做好产品与运营,才能迎来美好的春天!

  (迈点网-迈点空间租赁讯  Janet)12月17日,中骏旗下长租公寓品牌FUNLIVE方隅与基汇资本共同成立长租公寓投资平台。相比于去年频频推出的资产证券化产品,今年投资平台成为了长租公寓与资本方更为青睐的产品。那么这一产品是否将会成为“地主家”填补的“余粮”呢?

  擅长“一条龙服务”的投资平台

  中骏FUNLIVE方隅与基汇资本的这一投资平台,首期规模为8亿美元,用于收购、开发和运营核心城市的长租公寓项目。FUNLIVE方隅将成为投资平台的管理人,负责平台整体的投、融、管、退事项。

  而在今年的5月14日,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与中国地产投资和资产管理平台盛煦地产(NOVA)宣布,将合资成立一家长租公寓投资平台,初期投资额为43亿人民币(合6.75亿美元),专注于投资中国一线城市核心地段的长租公寓项目。

  7月12日,龙湖集团宣布,该集团与加拿大养老基金投资公司(CPPIB)共同设立长租公寓投资平台,用于投资位于中国一线和核心二线城市的长租公寓项目。双方首期投资额共计8.17亿美元。

  相对于ABS、REITs资产证券化方式,投资平台在今年成为了一种较为新颖的资本运作方式。因为投资平台相当于为品牌提供一个资金池,同时从获取物业,品牌运营以及到最后的资产退出,实现“一条龙服务”。的确,这一获得资本的方式更具便利性。

  “传统包租”的资本靠谱吗

  长租公寓由于前期投入大,依靠租金差产生的盈利,空间有限,回收周期较长,向资本市场“寻金”是平台做大的必然路径。但是从盈利模式上看,“目前长租公寓利润主要还是来自‘一进一出’的租金剪刀差。但租金不可能迅速上涨,所以租金差也无法快速提升,导致资本回收周期较长,且收益部分被卡死。”资深投行人士陈国华对此表示。

  对此,国内一家不愿具名的品牌长租公寓负责人透露,传统的包租类的物业的一项重要资金来源是民间借贷,此外股权融资也逐渐成为主流,但因为还没有较好的退出渠道,股权融资的难度越来越大。

  此外,因为大多数长租公寓运营商没有物业产权,即没有抵押物,缺乏信用支撑,平台租金收益也具有不确定性,银行批贷很难,导致来自传统商业银行的资金占比较少。甚至有大部分长租公寓企业因为主体差异和资产质地不同,往往只能选择成本较高的融资方式,风险也相对较高,比如消费金融、小贷、互金、P2P、民间借贷等融资方法,整体而言融资渠道较少。

  由于长租公寓运营主体资质有所差距,所以“传统包租”的资本来源较为单一,且存在不稳定性。

  长租公寓怎么可能没余粮

  曾有行业人士谈道,长租公寓行业进入了寒冬,地主家也快要没有余粮了。

  但是真的是这样的吗?长租公寓真的没余粮了吗?

  其实不是的。

  长租公寓连锁运营商E+青年公寓在今年11月完成近亿元新一轮融资;世联行拟联合中城投资设立长租公寓pre-reits基金等,资本还是按照逐利的本性,在向前流动着。克而瑞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下半年至今,外部股权融资的脚步尽管有所放缓,但也有6笔涉及住房租赁的股权融资,链家旗下的自如年初40亿元的融资占据了2018年至今运营商融资规模的半壁江山,融资逐渐向头部企业集聚。

  所以,作为与土地密切相关的产业,“余粮”不会没有,只是多少的问题。而土地也不会轰塌消失。当一种资本获取方式出现问题,很快,会有新的方式出现,来帮助品牌方运营前行。诚然,资本存在寒冬期,但运营商仍要做好产品与运营,才能迎来美好的春天!

  参考资料

  36氪丨长租公寓向资本市场融资,平台纷纷倾向金融化

0

评论(0)

邮件订阅 吐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