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Work:软银怎么说不宠就不宠了?
在中国WeWork成立一周之后,软银又将其领进日本,双方共同成立一家合资公司“WeWork Japan”,向日本市场开放WeWork的联合办公场所。
2019年开始没几天,联合办公巨头WeWork的春天却好像晚到了一点。据外媒报道,日本软件巨头软银正在大幅缩减对联合办公空间提供商WeWork的投资计划。而这与之前报道的WeWork频频获得软银投资的状况有所不同,软银怎么说不宠就不宠了呢?
备受孙正义偏爱的WeWork
孙正义从来不曾掩饰自己对WeWork的偏爱——他曾经宣称会用自己的一切资源去帮助WeWork实现快速扩张,比如让自己投资的公司都去租赁WeWork的办公空间。而对软银和愿景基金来说,WeWork也一直是个美好的投资标的,软银对其的加注从未断过:
自从2017年3月22日,日本软银集团完成对联合办公空间公司“WeWork”3亿美元的首笔投资,当时便有知情人士透露此次3亿美元投资为更大规模投资的前奏,约为30亿美元。
30亿美元的资金对 WeWork 公司来说无疑是一笔巨资,远超过去 6 年拿到的融资总额,截止到 2016 年 10 月份,WeWork 总共拿到了约 17 亿美元。

▲ 图片来源:好奇心日报
而2017全年共计44亿美元的投资额也展示了孙正义对软银的宠爱。投资后,WeWork 的估值上升到 200 亿美元,成为了 Uber、Airbnb 和 Space Exploration 之后排名第四的估值最高的创业公司。
而在2018年用 10 亿美元购买它的可转换债券,软银计划再次加大投资。2018年的10月,软银还谋求以 150-200 亿美元获得 WeWork 50%的股份,成为控股股东。
不仅如此,对于WeWork对海外市场的拓展,孙正义也是全力支持。2017年7月, WeWork 联合弘毅投资,及软银集团共同宣布设立“中国 WeWork”,其中弘毅投资和软银集团领投 5 亿美元。此外,在中国WeWork成立一周之后,软银又将 WeWork领进了日本,双方共同成立一家合资公司“WeWork Japan”,向日本市场开放WeWork的联合办公场所。
这样的资金注入以及海外市场的携手拓展,孙正义对于WeWork的宠爱自是无需多言。那么,是什么让这份宠爱变淡了呢?
WeWork:赚得多 比不上花得多
为WeWork注入资金的是软银在2016年 10 月宣布成立的 1000 亿美元投资基金 愿景基金(Vision Fund)。这一基金原本是专注于科技领域的投资,而从严格意义上来说,WeWork 并不算是一家科技公司。不过一些投资人看好它所代表的“未来的办公室”的模式,认为它为科技公司提供了健康的土壤。
但在资金的注入过程中,WeWork仍然不断遭遇到质疑。
早在愿景基金准备投入第一笔资金时,软银曾和 WeWork 就入股事宜进行商讨,不过当时未能达成一致,因为一些软银管理层曾质疑 WeWork 的估值存在泡沫。
这样子的担忧在WeWork规模逐渐扩大之后,日渐显现。2018年4月, WeWork准备发行 5 亿美金的债券,首次公布了债券文件,外界由此获得了一个了解其业务运转情况的机会。文件显示,2017年WeWork 净亏损 9.34 亿美元。
而这一数据在今年上半年进一步扩大。2018年8月10日, Wework在上半年业绩报告中披露,光是今年上半年,公司营收7.64亿美元,亏损达到了7.2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亏损的1.54亿美元高出了3.7倍。
再加上备受争议的200亿估值,甚至有不少机构质疑,这一庞大估值“是不是靠卖工位堆出来的”。加上投资方一直担心的,WeWork的盈利模式和亏损的现状。
而根据《华尔街日报》最新的消息显示,软银愿景基金的重要投资方——沙特阿拉伯公共投资基金以及阿布扎比的穆巴达拉投资公司,已经明确拒绝了软银向WeWork注资160亿美元(包括用来回购WeWork股份的100亿美元,和未来三年内计划追加的60亿美元新投资)的计划。文中还有知情人透露,WeWork今年的亏损可能会高达20亿美元。投资人认为,如果经济形势产生变化,WeWork的模式会为软银带来一定的风险。
更有两位知情人士表示,目前软银正在就今年向WeWork注资20亿美元进行详细谈判,这一额度远低于被两位重要投资方所拒绝的去年年底所讨论的160亿美元规模。
在英国《金融时报》的报道中提到,在20亿美元的注资计划下,软银也不会成为WeWork的控股股东;该报还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即使软银在寻求收购所有在外股份,WeWork的独立决策也不会受到影响。但是截至目前,软银和WeWork均未对此作出回应。
未来的路 WeWork得自己走
其实,软银很少会押注某一特定的公司。根据Crunchbase的数据,截至2018年8月,软银已经对144家不同的公司进行了175次投资。其中,只有23家公司从软银那里进行了不止一轮融资。而WeWork与中国分公司一起,记录了四笔累计交易,这在软银投资部门参与最多的公司排名中并列第一。
而在当下科技股受到震荡之际,无论是软银或是愿景基金对于所投企业都将更为谨慎。即便是一向以大胆、自由的投资风格著称的孙正义,也一时难以实现拿下WeWork的心愿。毕竟,在软银愿景基金筹集的920亿美元资金中,沙特阿拉伯公共投资基金以及阿布扎比的穆巴达拉投资公司贡献了绝大部分,而孙正义准备用来收购WeWork的资金,就占了愿景基金的四分之一。无疑,对于愿景基金的投资标WeWork,投资方们有着绝对的话语权。
但这样的情况,对WeWork而言,不完全是不利的。
因为对于收购WeWork,孙正义的期待并不简单。孙正义在借助投资这些公司缔造自己的企业“王国”。软银近几年对初创公司的投资风格,一度被调侃成是一种新型的IPO——Masa-PO。除了单纯投资,软银集团还要用自己的钱来帮助这些估值达到数十亿美元的硅谷初创企业推迟IPO。
彭博曾在一篇报道中援引知情人士称,在一笔又一笔的交易中,孙正义要求与创业者面对面交流,鼓励他们接受远超实际需要的资金。而这样的大手笔投资意味着孙正义要获得对企业足够的掌控权,包括扩张速度、IPO节奏、甚至兼并收购等关键环节上,他都要足够的话语权。
这样子的控制,对于以“Do What You Love”为口号的WeWork来说,是否又会有束缚呢?加上资本对于规模的狂热追求,一时的“钱路冷清”,反而能给常遭质疑的WeWork一个更为冷静的思考空间。毕竟,未来的路得自己走,宠只是一时的。做好社区运营,强化原有线上社交才是WeWork手中最强有力的武器!
0
搜索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