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宿舍市场“异军突起” 大学生在木箱 海滨为自己建公寓
学生宿舍不够了怎么办?这群学生在大木箱、海滨给出他们关于乌托邦的答案。
留学潮带动学生公寓市场突起
近年来,随着全球教育资源的流通性提高,赴海外留学的人数日益增长。以美国为例,美国高校整体的入学人数在长期中呈持续增长态势,根据AXIOMetrics针对175所高校的统计结果显示,过去20年的注册入学总人数从320万上升到接近440万,增长了100多万,而全美的注册入学总人数则从上世纪80年代的1000多万增长到现在的2,000多万。
随着大学人数的增加,住宿问题日益严峻。虽然各大高校都拥有位于校区内的学生宿舍,但在数量与质量上却逐渐难以满足学生居住需求。以美国校园宿舍为例,其供应十分有限,仅能满足20%-25%的注册学生需求,所以,一般只能满足新生的入住需求,高年级学生主要住在校外。所以约有55%的高校学生租住在校外的普通公寓或家庭式公寓里,但这些公寓设施比较老旧,学生呈散居状态,也没有专门的宿舍管理员,缺乏学习氛围,仅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学生住在校外的专业化学生公寓里。
在丹麦,根据 Copenhagen Post Online 的报道,首都哥本哈根需要在 2020 年以前新增 45000 个新住房才能满足年轻人们的需求。
在英国,情况也是如此。英国今年为学生提供的专用床位数仅56.8万张,约为170万总学生人数的三分之一,供应严重不足。所以,教育和房地产这两张海外投资王牌,学生公寓作为两者的结合体,这几年发展势头极为迅猛,早已成长为一个成熟的物业投资类别。
木箱、海滨,年轻头脑中的奇思妙想
一方面,是积极经常的各类地产投资机构,2018年,包括加拿大房地产公司Brookfield、新加坡主权基金GIC、美国私募基金Tristan Capital Partners在内的大资本纷纷出手,买进英国学生公寓资产。而另一方面,是一支突起的“异军”——学生主体以及设计公司。
1、木箱——四人间宿舍
在德国海德堡郊区,有一个装上窗户、内置家具的大木箱,占地 14 平方米。它不是花园小棚,也不是前美军医院留下的废墟,而是一个四人间学生宿舍的原型。
这其实是海德堡一组学生Collegium Academicum(CA,拉丁语中意为“学者”)团队主动回应住房危机的尝试。为了解决房租高企不下,他们动手建立廉价的共享公寓,开始了一场“建房”行动。他们希望创造一个价格合理的生活空间,学生们可以在一起生活,一起学习。
此外,该项目购下了前美军医院的土地,通过 46 个共用公寓提供 226 个房间。它还强调可持续,完全由木材建成,将建成德国最大的无金属支撑建筑。租金方面,CA 的租金则是平均每月 300 欧元(约合人民币 2262 元),等到CA团队将银行贷款还清之后,租金有望降至更低。
2、海滨——可以开船的宿舍
哥本哈根一家住房初创公司 Urban Rigger看中了遍布欧洲海岸沿线的城市港口。原本临近市中心的忙碌港口,现在被空置了,但却可以被改造成低成本以及便于推广的学生公寓。
哥本哈根本地事务所 BIG,把集装箱改造成了浮在港口岸边的 24 组学生公寓,每组公寓可以住 12 人,每人有属于自己的私人卧室、浴室和厨房,而庭院、皮艇。学生可以自己开船去市中心、屋顶露台、烤肉区等则是公用的,租金为每月 600 美元。所有公寓均依靠由若干太阳能电池组成的光伏阵列发电,同时利用一套太阳能换热系统调节室内温度。墙壁外侧涂了一层 NASA 研发的气凝胶,它被称作“终极海绵”,上面分布着大量的微孔,可以吸收水中的污染物。
这些公寓目前由波兰的一个造船厂整体制造,每年可以以每平方英尺 700 至 800 美元的成本建造 100 个。
此外,意大利的设计研究机构 Fabrica 受泰国房地产公司 AP Public Company Limited 的委托,在泰国曼谷完成了一套学生公寓的设计。这个名为 Space Scholarship 的项目,是 AP 公司以类似奖学金的形式为经济困难学生解决住所问题的一个途径。
整套公寓被拆分成两个大房间,分别入住四名男生和三名女生。对于 Fabrica 来说,为这七名来自不同省份、宗教及文化背景均有差异的学生设计共同的住所,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要在打造共享功能、营造社区感的同时,为每个人提供相对私密的个人生活和学习空间。
两间宿舍的格调通过家具的材质和色调来统一,这也是设计用以突显“共享”属性的途径之一。橱柜、桌椅和床等家具都用浅色的木材制成,浅蓝色、深蓝色、橘红色等明快的色彩,则被用在沙发垫、枕头、床板和灯具上,使整个居住空间变得温暖、活泼了起来。学生们可以围坐在 L 形沙发上,进行娱乐活动或讨论学业。
对于自己所居住的地方,无论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团队,亦或是专业的设计团队,他们都对这段充满年轻活力的生活赋予了热情。在满足基本住宿需求之外,为大学时光的度过提供更为舒心的设施与更具创意性的空间。
乌托邦、城市更新,想不到的“副作用”
学生公寓其实是世界范围的难题,而各国也在努力解决这一问题。我国财政部在今年年初决定对高校学生公寓免征房产税,并对与高校学生签订的高校学生公寓租赁合同,免征印花税,执行至2021年底。
而在海外,据 BBC 报道,德国经济研究所最新价格指数显示,2010-2018 年,德国各个大学城学生承担的房租价格涨幅少有 9.9%,多至 67.3%。在澳洲,有学校通过买下三星级宾馆帮助还未找到正式住处的学生过渡,Airbnb 也在房源短缺时发挥作用。伯克利大学也发起了新的项目,将本科生匹配至拥有多余房间的退休员工;作为回报,学生要与养老金领取者建立友谊、帮助清理房子、支付每月少于 1000 美元的月租。
引用 BIG 出版的建筑漫画书《Yes Is More》导言中的一句话:“从历史上看,建筑领域一直由两大极端对立的思想统治着。一边是前卫的狂热思想,经常与现实脱节,以致无法成功。另一方面,存在一些擅于建造平庸乏味的、高质量火柴盒建筑的顾问公司……我们选择在两者之间建立重叠部分,这是一个旨在创造社会、经济和环境完美却又切实可行的乌托邦式建筑。”
所以通过对一些城市老旧项目的更新,以及海滨港口的改造,为学生公寓增加供应。在这其中,学生公寓的打造还会有“副作用”产生,城市更新与降低租金。所以,这样的创造力,对于习惯了在传统房地产基础之上,进行学生公寓打造的地产商而言,将会是一支凶猛的“异军”,不得轻视。
0
搜索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