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泊寓的崛起,看万科的“长期主义”

迈点网 · 于波 · 2023-04-24 09:17:43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任何一个商业,不要只看今天的收入和利润,这都没有意义。

  五年时间,万科(证券简称:万科A;证券代码:000002)旗下的长租公寓品牌“泊寓”的累计开业数量由5.44万间提升至16.66万间,营业收入(含非并表项目)由6.95亿元提升至32.40亿元,并稳坐市场头把交椅。

  不过,与房地产开发业务相比,长租公寓业务在体量上无法与之相提并论。但用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的话讲,经营服务类业务未来在利润上的发展空间更大,是滚雪球式的发展。寥寥数语,郁亮却将万科的“长期主义”描绘的淋漓尽致。

  无独有偶,在近期的一档访谈栏目中,万科创始人王石在谈及万科为何没有“暴雷”时同样重点提及了万科的“长期主义”。尤其是在利润方面,万科从不追逐短期的暴利,王石治下曾为万科制定了“利润率超过25%的业务不做”的规定。

  而纵观泊寓的成长历程,万科的“长期主义”同样体现的淋漓尽致。自2016年品牌创立以来,泊寓始终没有实现成本法下的会计报表盈利。期间,万科的战略重心始终聚焦于规模以及品牌,并不追求短期利润。尤其是在竞争对手纷纷“暴雷”、中国经济经历了三年寒冬的大背景下,泊寓却依然保持稳健的扩张步伐,品牌美誉度也愈发提升。这,或许正是万科恪守“长期主义”所结出的“硕果”。


01 泊寓的诞生:万科的战略转型以及时代机遇

  2016年末,“房住不炒”的提出,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高速增长按下了“暂停键”,也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翌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由2016年的22.4%下降至7.7%,销售金额增速由36.2%下降至13.7%。虽然“房住不炒”的政策刚刚提出,但对于市场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

  不过,房地产市场的变局,万科早有预期。早在2014年报业绩发布会上,万科就公布了新十年发展规划,并提出“城市配套服务商”的新定位,即在坚持传统住宅主业的同时,将业务触角逐步延伸至物业服务、物流仓储、住房租赁等新领域。自此,万科开始在住房租赁领域发力。

图片

  住房租赁业务发展初期,万科在经营策略上却略显凌乱,区域公司各自为战,品牌名称也几经变更。例如,广深区域设立了“万科驿”、“万科派”两大产品线,在厦门与西安则出现了“被窝公寓”以及“VV公寓”等品牌,经营业绩更是惨不忍睹。要知道,万科早在2008年便已在长租公寓领域展开探索。

  “万科是一个战略导向清晰的公司,我们对自己的战略选择,对我们所进入的城市,对我们所选定的业务和赛道,都会坚定不移地努力做好。”与众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企业相比,万科并不会因为一时的挫折而放弃。

  2016年5月,万科宣布旗下长租青年公寓统一使用“泊寓”品牌,在品牌战略上迈出了里程碑式的一步。用万科的话讲,“让漂泊寓见温度”,是“泊寓”品牌的由来;“致力于为有态度、有活力的城市青年提供一站式居住解决方案”,则是“泊寓”的品牌定位。

  与此同时,万科的总体战略也于2017年进一步升级为“城乡建设与生活服务商”,并指出“新时代将是租赁住房市场蓬勃发展的时代”。当年底,泊寓已在全国29个城市开业96个项目,开业房间数超过3万间,成功跻身全国最大的集中式长租公寓服务商行列。时至今日,泊寓的累计开业数量已经达到16.66万间,平台累计注册人数达到270万人,龙头地位愈发稳固。

  当然,万科住房租赁业务的跨越式发展,同样离不开时代的变迁。根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调查结果显示,2011-2020年间,我国人口加速向大城市聚集,截至2020年底,北上广深四大城市的外来人口占比分别达到39%、42%、50%和69%。

  与此同时,大城市的房价居高不下,使得大量外来人口只得选择租房度日,大幅推高了租赁住房需求。仲量联行数据显示,2020年上海、深圳的房价收入比高于30,杭州、北京超过20,广州、成都、南京也已超过15,普遍高于国际主流城市10-15左右的区间水平。

  此外,在“房住不炒”提出之后,中央又推出了“住房长效机制”以及“租购并举”等多项政策方针,房地产市场回归居住属性的改革导向已经不可逆转。具体到住房租赁市场,减税降税、REITs试点等利好政策的推出,进一步推动了市场规模的扩容。

  仲量联行曾经指出,人口结构变化、购房门槛、政策支持和资本助力是推动中国长租公寓快速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根据CBRE的测算,至2030年中国租赁住宅需求总规模将达到9700万套,较2020年增长56%。


02 万科的初心:城市青年奋斗后可以安心停靠的温暖港湾

  “我们就是希望提供高性价比、有尊严感的出租公寓。”这是万科管理层在2021年业绩发布会上谈及泊寓时的感慨。

  根据一位泊寓租户小A向迈点网谈及的租住体验来看,万科此言非虚。

  在刚刚开始北漂之旅时,兼具精神洁癖与生理洁癖的小A,面对北京的高房价有些不知所措——“老破小”虽然租金不贵,但居住环境堪忧;合租虽然能够以较低的价格租到环境较好的房子,但租户参差不齐的个人素质令他望而却步。当然,房山、昌平的房子比较便宜,但通勤时间又无法接受。

图片

  最终,在朋友的建议下,小A选择了泊寓。据他讲述,泊寓的租金并不便宜,房屋面积也仅有20平米左右。同样的价格,在周边三公里之内能够租到40平米的房子。但泊寓最吸引他的,首先是居住环境,虽然房屋并非精装,但简洁、干净对于一名北漂而言已经足够,也不用担心甲醛超标;其次,租客多为某互联网大厂员工,人均素质非常高;第三,距离地铁站仅有800米,通勤方便;第四,统一的管理,安全感十足,而且管家的素质也很高,服务意识强;第五,收费透明,没有“套路”。

  当然,泊寓也并非完美。例如,公共厨房的水池、电磁炉出现损坏后,或许是出于成本的原因,一直没有修缮,在做饭的高峰期,大家需要排队用水、用灶。此外,租赁价格也不统一,旺季与淡季具有一定的价差。

  不过,整体而言,泊寓的居住体验依然还是比较不错的,这也让小A在离开北京来到杭州时,依然选择了泊寓。毕竟,这个世界上本就没有完美的事物,只能通过不断的改进,去接近完美。

  就像泊寓虽然规模做到了第一,但却始终没有实现成本法下的盈利。甚至于,部分投资者对于万科的住房租赁业务也颇有微词,认为其不仅不赚钱,还占用了大量的企业资源,典型的赔本赚吆喝的买卖。

  即便如此,万科依旧初心不改,甚至还有些“理想主义”。“在推进泊寓业务和其他相关经营业务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发现这些业务的民生属性非常强,是为产业、为实体服务。虽然赚钱有难度,但解决了社会真实的需求和痛点,对我们而言仍是一件有价值的事情。”

  小A在采访的最后表示,他还是颇为感谢万科的。正是万科这种略带“理想主义”色彩的初心,才使得小A在异乡找到了“家”的感觉。尤其是对比诸多竞争对手为了“圈钱”而用尽各种低劣的手段欺诈用户,万科还能够给人以安全感,这对于一个异乡人而言也是颇为重要的。

  还有一个细节是,在小A离开北京时,租房合同并未到期,理论上如果无法转租,那么押金将无法退换。但泊寓的“跨城换房”业务,为他解决了这个问题,不仅押金全额退还,而且剩余房租、取暖费均如数奉还,只是象征性的收取了小额的服务费。倘若按照当下“聪明人”的思维逻辑,趁火打劫再正常不过了。

  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对于一名租户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一个品牌能够深入人心的关键。万科披露的经营数据,也验证了这一点。近三年间,泊寓的出租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客户续租率保持在60%左右。租户,选择了用“脚”投票。

  知名投资人张磊曾经说过,任何一个商业,不要只看今天的收入和利润,这都没有意义,社会早晚会奖励那些疯狂创造长期价值的企业家,至于他的收入和利润,也早晚会跟上。


03 长期主义的基础:卓越的战略眼光以及坚定的信念

  “将经营服务业务加在一起,对报表的贡献是0,也就是说终于不再成为负担了。我们付完学费了,学费付了好长时间,付得很大,终于付完了。”郁亮在2022年业绩发布会上如释重负,而万科的“长期主义”也已经曙光初现。

  经营服务业务顺利“毕业”的同时,万科在“城市建设与生活服务商”战略之上,又提出了“开发、经营、服务并重”的新主张,华尔街见闻更是撰文称,万科率先拿到了房地产“下半场”的入场券。

图片

  2022年,万科的经营服务业务全口径收入达到512.6亿元,同比增长23.1%,远超华润、龙湖、保利等竞争对手。其中,物业服务业务实现营收303.2亿元,同比增长26.1%;物流仓储服务业务实现营收35.6亿元,同比增长17.9%;租赁住宅业务实现营收32.4亿元,同比增长12.1%;商业开发与运营业务实现营收87.2亿元,同比增长14.3%;酒店与度假业务实现营收2.8亿元,同比增长11%。

  虽然住房租赁在整个经营服务业务板块中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泊寓的崛起历程,恰是万科成长史的缩影。

  初入房地产开发领域的万科,在王石的主导下迅速以营销优势打开市场,与竞争对手相比,万科并非单纯的透过广告等传播手段进行宣传,而是效仿索尼的客户服务理念以物业服务为切入点“侵入”消费者的心智。“买万科的房子,就是买万科的物业管理”,也成为了长期以来消费者的共识。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万科在敏锐洞察到房地产行业的潜在变局后,在开发业务上开始采取收缩战略,即使是丢掉了行业老大的头把交椅,依然不为所动。在2014年的业绩发布会上,万科董秘谭华杰针对毛利率的下滑解释道:公司加大了与城市配套相关的新业务尝试,短期内难以体现为公司收益率的提升,但长期而言将为万科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2022年的业绩发布会中,郁亮回忆起当年的战略决策时感叹道,“那时候我们就预测会有天花板,只不过不知道是哪年发生。但事实上,现实告诉我们2021年开发业务到天花板了,我们提前8-10年进行了相关的铺垫”。

  可以看出,万科“长期主义”的底层逻辑,其实是管理层卓越的战略眼光以及坚定的信念。与此同时,深受索尼影响的服务意识,也铸就了万科的品牌美誉度。但万科的品牌美誉度,不仅仅局限于产品市场,在资本市场亦是。

  自1991年上市以来,万科已经连续三十年向投资者分红,累计派现金额高达1030亿元,平均股息分红率达到33.4%,在A股市场中别无他家。2022年,万科计划分红80.6亿元,分红率高达41.4%。按照管理层的规划,未来万科的股息分红力争稳定在35%左右,即使是极端情况下,也尽可能保持在30%以上。


04 结语

  随着中国房地产行业进入“下半场”,率先拿到“入场券”的万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正如公司管理层所言,“万科经营服务业务都是赚长钱、小钱,赚辛苦钱的”。对于这样一家年营收规模超过5000亿元、总资产规模高达1.76万亿元的“巨无霸”而言,把资金拿来理财甚至收益都比投在像泊寓这样的业务上赚得多。但在“最广大的利益相关方,创造更长远的真实价值”的使命驱动下,万科依然选择了坚守初心。


0

评论(0)

邮件订阅 吐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