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世外桃源 叫香格里拉 |寻礼
一座酒店的好名字,首先是首诗。
每次离开城市,去到一个风光旖旎民风淳朴的地方游玩,都能想起初中语文课学到的《桃花源记》。桃花深处的良田美池桑竹,怡然自乐的黄发垂髫,世外桃源描述了陶渊明心目中的美好生活。
而在英文国家,我一直都找不到一个确切的词来形容理想化的美好生活,乌托邦(Utopia)更偏向于美好的社会,政治色彩太浓;伊甸园(Eden)过于原始还得小心迷之禁忌。
而一次偶然的机会了解到香格里拉酒店名字的由来,才发现原来英文也有可以和世外桃源相匹敌的词汇,而且还以酒店这样的商业空间形式呈现了出来。
Chapter 1
/
消失的地平线
(英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
认识香格里拉还要从一本著名的探险小说说起,美籍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于1933年所写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一书中,描写了中国藏区一个名叫“香格里拉”的地方。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初,一行驻扎在政治动荡的南亚某地的英美人士坐飞机逃离暴乱地,然而在飞往巴基斯坦的路上,噩梦一般的事情发生了。飞机被武装分子劫持并偏离原定航线,沿着喜马拉雅山脉向东偏北的方向飞行。幸运的是,飞机因故障被迫降落在一片荒无人烟的雪原上,武装分子身受重伤,4位英美乘客安然无恙。为了求生,他们在山谷中缓慢步行,走到一个名叫蓝月亮谷的地方,一位说着纯正英语的汉族老人告诉他们,这是进入香格里拉的唯一通道,那里有人类文明可以供他们食宿。
拜别老人后,他们翻山越岭徒步行走了整整一天,最后穿过一片云雾缭绕的林海,终于找到了一座喇嘛寺-香格里拉的中心。几位主角发现,香格里拉是他们所见过最幸福最美好的地方,这里恬静优美,人们安居乐业,居民都很长寿,简直是一个世外桃源。
(香格里拉的中心,喇嘛寺)
作者希尔顿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正值一战后经济危机的时间,二战也即将来临。当时的西方社会正处于工业革命带来的恐慌和动荡的状态。面对当时的社会现状。西方人渴望一个心灵寄托,一个可以保存人类文明的乐土。而希尔顿创造的香格里拉正是时候,他为躁动不安的西方人带去了一个没有纷争忧虑的世外桃源。
(香格里拉最大的草原:纳帕海)
Chapter 2
/
全民寻找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的中心,噶丹·松赞林寺(小布达拉宫))
《消失的地平线》出版后,“香格里拉”这个地名就在西方社会迅速流传开来。当时,权威的《不列颠文学家辞典》称此书的功绩之一是为英语词汇创造了“世外桃源”一词。美国好莱坞制片公司也买下版权将《失去的地平线》搬上银幕,让“香格里拉”一词更广为人知。
有部分读者还能对香格里拉这个书本中的世外桃源保持理智,而有些“行动派”竟真的开始动身寻找这个地方。因为香格里拉有现实中的原型,据作者说是以西藏古典传记中的世外桃源“香巴拉”为依据写成的。
疯狂的读者们纷纷猜测:有人说是在布达拉宫的神殿之下;有人说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交界处的克什米尔地区;有人说在山地之国尼泊尔的木斯塘;但这些地方,显然都不符合小说中交代的香格里拉位于喜马拉雅山东南麓的藏区。
最后,云南省的中甸市在被多方考察和证实后,在1997年由云南省政府官方宣布为传说中的香格里拉。
(书中主角们寻找香格里拉时走过的山谷)
中甸市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下的一个县城,也是云南省内土地面积最大,人口却最稀少的一个县。这里有小说中提到的金碧辉煌的喇嘛寺,安静质朴的古道老城,熠熠生辉的雪山,雄伟壮丽的峡谷,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在这里和平相处。
中甸,满足了西方人对东方世外桃源的全部想象。
(香格里拉的藏族小朋友)
Chapter 3
/
酒店里的“香格里拉”
后来,“香格里拉”一词被有“亚洲糖王”之称的马来西亚首富郭鹤年买断,成为现在的香格里拉酒店。
名字是一家酒店的标签,将影响客人的第一印象。大学时认识一个想要创业的朋友,想公司名字想了有三个月,问遍每一位朋友征求意见,到头来还是不甚满意。可见要得到一个好名字也是看缘分的,而郭鹤年就和好名字很有缘。
做柴米油盐起家的郭鹤年在1971年亚洲各地经济向好,旅游业刚刚兴起的时候看中了新加坡柑林路(Orange Grove Rd)的一块地(现新加坡最繁华的乌节商圈),想要用来开发酒店。
(1971年开业的首家香格里拉饭店位于新加坡柑林路)
他在自传中讲述了香格里拉这个名字的由来:当时他正和一位法国朋友在新加坡一家酒店用午餐,用餐完毕后,郭鹤年准备去考察一下酒店地块。恰好这位朋友下午没事,便和他结伴看地了。听着郭鹤年对酒店的规划和理念,他们两绕地走了一圈,法国朋友突然对酒店名字产生了好奇,郭鹤年不假思索的答道,既然在柑林路,那就叫柑林路酒店好了。这个回答让生性浪漫天马行空的法国人一阵白眼,立刻吐槽:“Idiot(笨蛋)!” 深知和气生财的郭鹤年屏住呼吸,没有立马翻脸,好声好气地问道:“那你觉得应该叫什么?”法国朋友想了想说:“Shangri-La(香格里拉)!”而郭鹤年思考后说:“很好。”
(新加坡香格里拉分花园翼,谷翼和海景翼)
郭鹤年能立刻赞同这位法国朋友的建议,想必是对自家酒店很有信心。毕竟,香格里拉这个寓意为世外桃源的仙境般的名字,没有信心怎么敢往头上戴?
新加坡香格里拉饭店开业后,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西方游客。香格里拉不再存在于小说里,而是一个真正可以落脚的有景有服务的饭店。在享有这个名字带来的客源的同时,香格里拉酒店为了与之相配也是费劲了心思。凡是入住香格里拉的客人都会发现,房间的床边会有一枚书签,上面的文字就摘自《消失的地平线》。
(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大堂)
(香格里拉酒店的香水)
每一家香格里拉酒店使用的香水也都是富有东方神秘感的檀香和麝香。酒店装饰艺术品是含有东方神韵的亚洲艺术家的作品,比如曾梵志和周春芽。食物方面,很少有酒店能和香格里拉的中式餐饮种类相比拼。
(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的丰富早餐)
带着这样一个有文化内涵的名字,充满东方浪漫情调的香格里拉酒店在华文色彩浓厚的新加坡一登场便连创佳绩,一鸣惊人,成为新加坡盈利最高的酒店。郭鹤年趁热打铁,不断把香格里拉推向世界各地,香格里拉也渐渐被认为是高级酒店的象征。1985年,他再接再厉,在中国大陆开了第一家香格里拉饭店,杭州香格里拉饭店。而这座咫尺西湖的酒店无论是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还是艺术陈设都称得上东方世外桃源。
(坐落在西湖边北山街的杭州香格里拉饭店)
西湖不只是世界景观遗产,更是华夏首屈一指的文化坐标,东坡居士苏轼的水光潋滟,香山居士白居易的浅草没蹄,中兴四大诗人之一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流传千古的诗文赋予了西湖存在的意义。而杭州自古就被誉为人间天堂,享誉全球的浙商更赋予了这片土地浓浓的商业文明气息。香格里拉就坐落在这座经济繁荣的城市中心,文豪竞相赞美的西湖山水美景里,可不就是尘世中的桃源嘛。
在历经3年的修缮后,1987年,合并东楼(西泠饭店)西楼(杭州饭店)的杭州香格里拉饭店正式开张,由香格里拉酒店管理集团全方位管理。20多年来,杭州香格里拉一直以善意亲民的东方式服务为经营理念,很多老杭州人都将这座酒店作为酷暑时在西湖边游玩的首选休憩纳凉之地。
(杭州香格里拉饭店湖景房)
2005年,香格里拉酒店来到了在七彩云南西北角的这座香格里拉市。站在这座香格里拉的香格里拉酒店的花园式屋顶上眺望,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山脉,眼前是繁华的小城。
(群山峻岭之中的和平宁静之地:香格里拉酒店)
雪峰峡谷、庙宇深邃、森林环绕、牛羊成群。在中甸的藏语里,“香格里拉”意为“心中的日月”,代表着藏民向往的理想境界。
和每一家香格里拉酒店一样,这座香格里拉酒店的客房里也放着一枚书签,摘自詹姆斯·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他喜欢香格里拉的静谧安详,它那独一无二的深刻理念抚慰而非控制着他的心灵。他喜欢这里人们含而不露的情感心境和细腻委婉的表达。”
(酒店别致的小花园融合了云南多个少数名族的风情)
如今,香格里拉作为亚洲最大的豪华酒店集团之一,是业内衡量酒店服务的标杆,酒店业盛传的“亚洲人的待客之道”,就来自于香格里拉饭店。
身在热闹的繁华之地,住客能在这一座花园酒店里,体验最舒适的服务,得到身心的放松,也许就是香格里拉之所以能称为香格里拉的原因吧。
Chapter 4
/
好名字首先是首诗
不论郭鹤年当年是否打心眼里喜欢法国朋友提议的酒店名字,毫无疑问的是,香格里拉酒店已经成为一个闻名世界的东方酒店品牌,这种看似灵光一现实则包含着深刻文化底蕴的好名字真是可遇而不可求啊。其实除了香格里拉这种属于天上掉馅饼的好名字,给酒店品牌命名还有很多方法。
比如省成本法,法国酒店集团雅高在推出经济型酒店品牌的时候,考虑到酒店招牌的成本之高,取名字的宗旨就是要短,最后就有了IBIS:宜必思。
还有继承大法,以老带新的方法将知名酒店集团的新品牌快速推广开来,比如万豪的万怡酒店,凯悦的君越柏悦,希尔顿的希尔顿花园等。
除了这些西方老牌酒店,华住集团的创始人季琦对品牌命名也有自己的准则,他在自传《创始人手记》里写道:品牌要有独特的诉求点,可以是客户的痛点,品牌特点,或是能够打动客户。
为了摆脱大众对“汉庭=经济型酒店”的刻板印象,让品牌变得更有包容性,季琦将汉庭改名为华住,针对客户痛点推出了不同的品牌,比如主打“浪漫之心、散漫之心”的度假酒店“漫心”,和以简单轻松来打动客户的平价酒店“海友”等。
……
无论中外,“名字”都是非常重要的,人或事物的性格、特征,都包含在短短几个字里。
正如“香格里拉”这个名字,成就了外国人眼中的世外桃源,缓缓念出这个名字,舌尖缱绻之间,犹如吐出一首诗。
人们对美好的事物,总是更心存向往。从美如诗歌的名字出发,落脚在美如诗歌的酒店,方能不负期待,寻觅到“消失的地平线”背后的所有想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