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年轻人,都把服务区玩成“景区”了
“那么近,那么美,自驾游到服务区”
国庆将至,一大批人又开始自驾上高速。想象一下,当你国庆开车自驾在高速公路上,车边掠过单调而重复的景色时,你是否会感到无聊?
恰好在此时,语音导航说:“前方有高速公路服务区,可供休息和用餐。”等你开进服务区,映入你眼帘的却是热闹非凡的“景区”,确实挺好玩的。
迈点发现,近年来这种服务区变景区的现象并不少见,各地政府也在推进当地服务区的转型。比如近日湖南省文旅厅与交通运输厅联合发布了《2025“畅游湖南”高速公路“文旅驿站”“文旅窗口”试点推进工作方案》,尝试在部分地区打造高速“景区”。
那么问题来了,这波操作有用吗?
1、“那么近,那么美,自驾游到服务区”
据《全国县域自驾游研究报告2025》显示,今年我国自驾游市场规模预计突破2万亿元,出行人次超40亿,占国内旅游市场80%以上。
基于这一波自驾游热度的升高,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开始挖掘服务区的潜在价值,在满足传统服务区“加油+如厕”功能的基础上,还可以一站式搞定“吃住行游购娱”。可以说,服务区正从单纯的交通节点升级为文旅消费新场景,上演着“流量变留量”的神奇剧本。 迈点观察到,当下火热的服务区可以分成下面这几类: 第一类,在服务区里融入特色的文化属性。比如江苏阳澄湖服务区,其以“梦里水乡”为主题,服务区外表上是苏式园林,里面小桥流水绕着古色古香的非遗手工店铺,还有奥灶面、阳澄湖大闸蟹等特色美食,隔壁昆曲小戏台能坐着听段《牡丹亭》,服务区成了“迷你江南景区”,让游客感受从视觉到味觉到听觉的立体文化沉浸,引起精神共鸣。有数据显示,该服务区日均客流量超10万人次,年营收突破5亿元。 第二类,用科技加持,强化服务区的差异化。比如贵州天空之桥服务区,其以“双飞碟”造型的建筑为显著特色,旁边就是世界最高混凝土桥塔的平塘大桥,依托平塘特大桥建设的观景台和桥梁科技馆,游客可通过VR体验“高空架桥”和全息投影见证大桥建设历程,还能远程操控智利天文台望远镜观测星空。据了解,自2020年建成投运以来,这里累计接待游客超414万人次。 图注:摄图网(id:501657414) 第三类,与周边乡村业态结合,展现一副“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美好生活画卷。比如甘肃洮河如意湾太石服务区打通“高速—农田—村舍”通道,农户可直接在服务区售卖临洮蜜桃、紫斑牡丹等特产。投用一年来,服务区累计接待游客90.6万人次,带动太石镇旅游收入突破500万元,10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迈点发现,这些遍布全国的“旅途驿站”,以文化赋能、科技加持、乡村联结等形式为抓手,将单一的加油、如厕功能,拓展为兼具体验感、经济性与文化性的“迷你目的地”,重新定义了“在路上”的价值。
2、政策搭台,运营商唱戏 那么为什么服务区能有这么大的变身呢?这事得从2014年那个关键政策说起。 早在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就首次提出服务区旅游功能定位。随后江苏省出台政策鼓励“服务区+旅游”的发展路径,在这股政策东风下,江苏阳澄湖服务区应运而生,而后其2019年在抖音爆火,单条视频播放量破亿,成为全国首个“网红服务区”。 此后,全国掀起服务区升级热潮,浙江、陕西、湖南等地纷纷推出相关政策,政策的加持无疑是服务区“华丽变身”的推进器之一,使服务区实现了从“监管交通节点”到“赋能文旅场景”的转变,将服务区纳入文化旅游体系。 当然,对服务区运营商来说,转型是“救命稻草”。数据显示,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平均利润率仅8.2%,传统服务区70%以上收入依赖加油、便利店、快餐“老三样”,导致整体盈利能力薄弱。 但是,经过这几年的服务区转型升级后,交通运输部的报告明确指出,目前4A级景区化服务区的综合毛利率普遍高于30%。服务区完成了从“单一盈利”到“生态盈利”的升级,通过“交通+文旅+消费”的业态组合,让服务区成为激活区域经济的“微型枢纽”。 图注:摄图网(id:700355492) 另外,年轻游客的“打卡”心理也助推了这股潮流。根据途牛发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自驾游及自由行群体中“80后”“90后”占比超过八成,碎片化、灵活化的出游方式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追捧。“现在自驾游不只是赶路,路上的体验也很重要,更要发朋友圈炫耀!”不少年轻网友如此说道,“要是能在服务区拍出别人没见过的照片,还能顺便歇脚、买特产,这不就是‘花一份时间,赚三份快乐’嘛!”。 这种“顺路打卡”的模式,让服务区成了时间和空间上的“性价比之王”——既能休息补给,又能体验地方文化,何乐而不为? 服务区的景区化转型,本质上是国家政策、年轻游客、运营商三方共同推动的“公路旅行价值坐标系”重构——不再以“提供服务”为唯一目标,而是让“在路上的每一段停留”都具备价值。
3、“景观基础,服务就不基础”
不过,服务区变身景区并非一帆风顺,部分服务区在文旅融合浪潮中陷入“重景观轻服务”的误区。常州某服务区虽吸引大量游客,却导致节假日停车位不足,充电桩排队超1小时;江苏某服务区高峰期日均10万人次客流,曾出现卫生间“一位难求”的尴尬。这种现象让部分游客吐槽“好看不好用”,反而丢失了“服务”这一根本属性,功能的冲突与失衡不仅降低出行体验,更透支着公众对“服务区变景区”模式的信任。 目前来看,服务区转型成“景区”或许有三个问题亟待解决: 第一,转型升级仍未形成广泛认知。陕西政协调研显示,全省60%服务区仍停留在“加油+如厕+快餐”老三样,游客平均停留仅28分钟,消费转化率不足15%。并不是所有服务区都完成了转型,大部分仍处于营收困境。在全国服务区文旅转型热潮下,大量服务区的“原地踏步”,不仅错失服务升级机会,更使其陷入“营收乏力—无力升级—客流流失”的恶性循环,成为区域交通服务提质的“短板”。 图源:摄图网(id:700364956) 第二,已经开始转型的服务区同质化问题显现,部分服务区盲目复制,结果东施效颦,如陕西某高速出入口的“鲤鱼跃龙门”景观工程因脱离北方城市风貌、盲目复制南方造景手法,被住建部通报批评为“照搬照抄、缺乏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在地性的失守,不仅造成巨额投资浪费,更让服务区的文化赋能沦为空洞的景观表演,背后是对“网红经济”的片面理解和政绩焦虑的集中爆发。 第三,高成本的科技投入也成了“拦路虎”。吉林某充电桩项目投资500万元,日均充电仅300次,投资回报周期却超8年,高端科技项目的“低效陷阱”本质是决策层“技术崇拜”下的资源错配。而与高端科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基础科技需求的“嗷嗷待哺”,80%服务区缺乏AR导览、实时客流查询等功能,游客只能对着传统告示牌“抓瞎”,形成“高端投入低效运营、基础需求无人问津”的荒诞局面。 服务区在“景区化”转型的浪潮中,看似一片繁华,实则暗藏着速度与质量、形式与内涵、技术与需求的深层失衡,这些隐忧正在考验着这场转型的可持续性。
4、写在最后
从“被迫停留”到“主动打卡”,服务区的华丽转身折射出旅游业态的深刻变革。未来,如何平衡景观打造与基础服务以及怎样避免同质化是地方政府和服务区运营商不得不思考的课题。 迈点期待服务区在政策引导下,既能成为展示地方文化的窗口,又能守住交通服务的初心,真正让游客“一路畅行,一路惊喜”。
0
搜索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