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散见晴览真容 庐山国际摄影采风团以光影绘就山水长卷

新华社 · 2025-10-24 14:17:40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随着第四日行程圆满结束,采风团在云开雾散的晴好天气中,捕捉到了庐山更为立体丰富的自然与人文风貌。

10月22日,“庐山天下悠”国际摄影采风活动进入第四天。持续的浓雾终于散去,庐山风景区在澄澈的秋光中展现出秀丽真颜。采风团十余位中外摄影师迎着晴好天气,深入芦林湖、含鄱口、黄龙寺、小天池等多处景点,在秋日的光影流转中,捕捉庐山兼具灵秀与壮阔的本真面貌。

清晨的芦林湖裹挟着深秋的凉意,成为采风团当日活动的第一站。作为1955年建成的人工湖,芦林湖地处第四纪冰川遗迹之上,北岸坐落着庐山博物馆,湖光山色与人文底蕴相得益彰。深秋的清晨虽带寒意,湖面却气象万千——时而薄雾轻笼,如临仙境;时而阳光洒落,波光潋滟。摄影师们沿湖取景,将湖水的静谧与光影的流动一一收录。

告别芦林湖,团队又登临含鄱口。这座海拔1286米的山脊,形似鱼背,因其势若吞吐鄱阳湖而得名,在此可左望五老峰,右眺太乙峰,远山如黛、湖天一线,正是观赏江湖气象的绝佳位置。摄影师们在此远眺取景,纷纷用广角与长焦镜头,定格山峦起伏与天际线交汇的壮丽景致。

采风团成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兰红光感慨道:“真是应了苏轼那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前两天风雨交加、大雾弥漫,确实难见庐山全貌;而今天天气转好,才真正感受到庐山风景区的秀美。”他进一步阐释:“从某种意义上说,‘身在此山中’固然难识真面,但若不亲临庐山风景区,更无法得见其真容。雾、雨、风,其实也都是庐山真实的一面。”

下午,采风团深入山麓,探访黄龙寺、三宝树与黄龙潭。黄龙寺为明代高僧彻空所建,属佛教临济宗分支黄龙派,寺名由此而来。寺前的三宝树——一棵千年银杏与两株树龄分别达六百载、八百载的古柳杉,巍然耸立,被誉为“庙堂之宝”。沿石阶下行至黄龙潭,但见古木参天,一道银瀑泻入碧潭,清幽静谧。摄影师们在林间光影与流水淙淙中,捕捉自然之趣与禅意之境。

傍晚时分,团队登顶小天池,在此拍摄日落与白塔相映的经典画面。小天池作为庐山高海拔自然人文复合景观,不仅拥有始建于1936年的喇嘛塔,更是观赏日落、晚霞与瀑布云的绝佳观景地。秋日斜阳为白塔与群山镀上金边,构成一幅自然与人文交融的视觉诗篇。摄影师们架起相机,耐心等待最佳光线,将这份壮丽与静谧永久定格在镜头之中。

采风团成员、法国纪实及广告摄影师 Nico de Rougé 与庐山缘分颇深。他分享道:“2013年我刚到中国,第一次旅行就是来到了庐山。当时我和一位法国朋友来到九江,这里的山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时隔十二年重访庐山,他感慨:“我依然非常喜爱这里的森林与瀑布。走在这样的自然之中,内心感到格外宁静。”

随着第四日行程圆满结束,采风团在云开雾散的晴好天气中,捕捉到了庐山更为立体丰富的自然与人文风貌。本次由庐山文旅控股集团与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联合举办的国际摄影采风活动,以“让世界看见庐山”为主题,正通过摄影师的镜头,向世界生动传递“庐山天下悠”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内涵。

0

评论(0)

邮件订阅 吐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