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户外+”为引擎,武功山打造体旅融合升级标杆
凭借独特资源禀赋,通过创新体验设计,武功山实现了“体育引流、旅游消费”的良性互动。
发令枪声划破寂静,数千名参赛选手涌过起跑线,矫健的步伐跨越千阶栈道、穿行万仞草甸,高山云海间似繁星点点;“五彩公路”上,5000多名马拉松专业选手和爱好者你争我赶,纷乱但有力的脚步声敲击着地面,似一条流动的河,穿过一幅山水画卷......


这是户外特工・2025 第九届武功山越野赛和2025萍乡武功山半程马拉松上的一幕。从九月到十月,两场国际性赛事,汇聚上万名国内外专业选手与户外爱好者,直接带动武功山区域旅游热度攀升,周边民宿、餐饮等相关消费同步大幅提升。
凭借独特资源禀赋,通过创新体验设计,武功山实现了“体育引流、旅游消费”的良性互动。
有参赛选手表示:“赛道就是最好的观光路线。说是在比赛,眼睛一直在旅游。”


近年来,体育旅游的爆发式增长尤为引人注目。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体育旅游市场规模达1.79万亿元,同比激增27.6%。今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深化行业融合发展。开展商旅文体健联动,促进赛、展、节、游一体谋划、一体开展,丰富产业业态。”在顶层设计的指导下,体旅的交融协同迎来新机遇。

而在这片广阔的蓝海中,户外运动的崛起已成为最具活力的核心趋势之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户外运动线上消费人次约2亿人次,消费总额超3000亿元。从消费端来看,户外运动正从专业小众走向大众休闲,当前我国户外运动参与人数已突破4亿人。
在此背景下,将户外运动与旅游体验深度融合,成为一众山岳型景区发展重点。但市场的爆发也带来了竞争逻辑的深刻变革。目的地之间的比拼,早已超越了“拥有名山大川”的初级层面,进入了运营能力与体验创新的深度竞争阶段。如何将优质自然资源转化为独特的、可持续的消费产品,成为行业面临的核心命题。
武功山拥有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地貌特征,为发展户外运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培育特色业态、优化服务保障,武功山逐步建成集徒步穿越、露营体验、赛事竞技等于一体的“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致力成为“户外天堂旅游度假区”,为山岳型景区的体旅融合升级提供了生动范例。

体旅融合不是体育活动与旅游场景的简单叠加,而是资源要素间深度耦合的“化学反应”,从而实现价值倍增。
对于山岳型景区而言,实现这一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能否找到并引爆属于自己的核心引擎。
然而,当前许多景区在推进体旅融合时,常陷入盲目追逐热点赛事的误区,赛事与自身资源禀赋脱节,导致投入巨大却反响平平,最终沦为“一次性活动”,未能对景区长期发展形成有效支撑。
武功山的破局之道,在于精准识别并放大了自身“高山草甸”这一核心资产的独特性,围绕户外运动产业链进行了全面布局,形成了难以复制的竞争力。

以户外为引擎,武功山系统性地推动了资源向产品的转化:从以驴友户外文化为特色的驴友小镇、国际山地户外运动谷、冰雪大世界等综合载体,到攀岩基地、自行车赛道、星空露营基地等专业设施,最终形成了覆盖“水、陆、空”的立体化产品矩阵。
这套体系成功将山岳型景区单一的门票经济,拓展至冰雪运动、低空飞行、研学拓展等多元业态。不仅为不同游客提供“四季皆宜、全域可玩”的丰富体验,更带动了体育装备租赁、户外培训等衍生业态同步繁荣,显著提升了客单价与消费粘性,真正释放了山地旅游的产业潜能。


在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系统化的场地建设之上,武功山通过专业的运营服务体系与成熟的品牌塑造能力,逐步从“户外目的地”升级为“国际户外赛事核心举办地”,为体旅融合注入专业深度与全球影响力。
其中,武功山越野赛作为江西省首个越野跑赛事,自2015年创办以来,便凭借独特的赛道风光与专业的赛事品质,成长为中国华东地区最具影响力的越野盛事之一。2016年,赛事获中国天空跑协会官方认证,列入全国天空跑系列赛事;2016至2020年,更连续五年通过国际越野跑协会认证。

在此基础上,武功山成功构建了专业赛事与大众活动协同发展的IP矩阵。 在专业端,马拉松、山地自行车等赛事持续夯实其专业地位;在大众端,帐篷季、大学生户外运动文化节等活动则广泛引流,形成了“专业引领,大众参与”的良性生态。
借助这些赛事、活动,武功山持续收获市场关注度和客流量。一方面,高效承接了“跟着赛事去旅行”的消费趋势,将赛事流量直接转化为旅游消费;另一方面,构建起以户外运动爱好者为核心的高黏性社群,同步沉淀多条经典徒步线路,在专业圈层中树立起“南武功、北太白”的权威口碑,持续为其品牌价值赋能。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山岳型景区在探索体育与旅游的融合实践中,往往存在同质化问题,仅仅是将赛事搬到了户外场景,缺乏创新内容,差异化体验不足。对此,武功山以赛为媒,山水作柬,通过多项创新举措,让赛事体验更丰富。
首先,在比赛线路设计上,充分融合当地特色景观。如越野赛赛道串联金顶、吊马桩、发云界、草木界等核心景点,将武功山“高山、云海、草甸”三大特色资源展现得淋漓尽致;马拉松赛道连接芦万武旅游公路、乡落与熙谷小镇,竞赛的同时感受到当地的风土人情、体验道地文化。

其次,创新参与模式,拓展受众范围。比如,本届马拉松赛事精准对接全民健身需求,设置半程马拉松与欢乐跑(约5公里)两大组别,既有专业选手的速度角逐,也有亲子家庭、运动爱好者的欢乐参与,成功将“专业圈层比赛”拓展为“大众共享的体育盛事”。观众中,既有赛事相关人员,也有游客、村民。这种全民参与的模式,有效激活区域能量,让一场比赛成为地方热事。


此外,武功山还通过科技赋能与环保实践,为产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在科技应用上,两场赛事引入外骨骼设备辅助登山,不仅优化了赛事服务体验,更成为“智能体育”的实践案例,为赛事赋予前沿、创新的科技形象;在环保践行上,大力推行“无痕越野”理念并招募环保卫士,将体育精神延伸为对自然的敬畏与保护,既提升赛事的社会价值与文化内涵,也为产业生态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这些多维度的创新表达,让单一的竞技比赛拥有了更丰富的价值内涵,成为赛事独特且持久的吸引力。

当赛事设计足够丰富,一场比赛便成为一次深度旅游的起点。因赛事而来的选手与游客,会在实地体验中加深对目的地的认同,进而主动探索更多场景,实现沉浸式体验的自然转化。
武功山围绕赛事全程打造丰富产品、提供完善服务,为参赛群体了解当地搭建最佳窗口,有效引导参赛者在赛事前后开展深度游览。比如,在越野赛前期,举办了热闹的嘉年华活动,让体验更丰富;在越野赛和马拉松比赛期间,向参赛选手推出“免票福利”。这种“参赛+旅游”打包式体验,将参赛者的“一次性”赛事消费,延长为在目的地的“多日”深度旅游消费,实现从“运动流量”到“旅游留量”的转化。

据统计,目前武功山周边已发展民宿530余家,带动3000余人就业;不少农户通过经营民宿、售卖土特产,年均收入超过10万元。
从“资源导向”转向“体验导向”,武功山将户外运动产业作为激活全域文旅基因的纽带,蹚出了一条文旅体高质量融合发展的特色新路,最终在青山绿水间书写出“1+1>2”的答卷。
0
搜索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