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十四五”文旅规划:新增5A级景区1家,培育1家文旅上市企业

迈点网 · 2022-10-10 15:02:05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十四五”期间,全市文旅产业增加值和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速达到15%以上。

日前,新乡市人民政府印发《新乡市“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明确了新乡文旅产业未来发展目标、空间布局、重点任务等事项。

| 发展目标:到“十四五”末,新增5A级景区1家、努力培育1家文旅上市企业

发展目标方面,规划明确,到“十四五”期末,新乡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体制机制更加优越,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品牌形象明显提升,努力把文旅文创培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化新乡重要支点,将新乡建设成全国知名的太行山康养度假胜地、山地户外运动健身休闲目的地、中部地区入境游客重要旅游目的地,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十四五”期间,全市文旅产业增加值和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速达到15%以上,到2025年,全市接待国内旅游者达到5000万人次以上,国内旅游收入达到400亿元以上,文旅主要指标迈入全省第一方阵,文旅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低于4.5%。

——载体建设不断加强。到“十四五”期末,建成1个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新增5A级景区1家,培育形成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3~4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引导培育一批A级景区提档升级,努力培育1家文旅上市企业。培育形成1~2个中原旅游名县、4~6个中原旅游名镇、6~8个中原旅游名村,创建特色生态示范镇3~5个,休闲观光园区5~10家,乡村旅游特色村或河南省乡村旅游康养示范村10~15个。新创建星级饭店3~5家,打造省级精品民宿20家。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更加健全,四级服务网络体系运行快捷高效,公共文化产品丰富,数字文化服务实现全域覆盖。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完善构建新乡记忆体系,争取成功申报一批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新增备案3~6家博物馆,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取得新进展。力争推出2~3部在国内有影响、省内有地位的精品力作,塑造我市代表性文化艺术精品。

| 空间布局:以“三带五区域多节点”为核心,谋划郑新南轨道交通项目

空间布局方面,新乡文旅发展以“三带五区域多节点”为核心,结合全市文化旅游资源特点、空间分布特征,依托交通网络和城镇体系布局,坚持全域旅游发展和突出培育重点龙头产业相结合,逐步形成“带状分布、片区互补、串珠成线、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全域发展格局。

(一)建设南太行文化旅游带

依托南太行独特地质地貌和山水优势,充分发掘和整合南太行自然、历史和人文资源,实施差异化精品发展战略,以南太行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为基础,加快南太行徒步、攀岩、骑行、穿越、康养、山地探险、低空飞行等现代体育旅游产业产品发展。

加快南太行路网建设,补齐太行山出行短板,加紧推进新晋高速、鹤辉高速、沿太行高速建设,在辉县市、卫辉市境内新建的3条高速10个服务区或上下站口投入使用,谋划郑新南轨道交通项目,加快景区内部旅游小环线、景区之间旅游中环线、市域旅游大环线建设,构建“山下看太行”交通体系;修建贯通南太行各景区、海拔1000米左右规划长度约320公里的游步道,打造全国闻名的崖上徒步穿越运动康体旅游带,丰富“半空看太行”观光体验;依托卫辉唐庄机场、宝泉以及各景区缆车项目等开发低空游览产品,探索“空中看太行”游览项目。

突出发展百泉药交会、郭家寨中药健康养生生态园、龙溪温泉等文旅康养项目,推进南太行康养产业发展。

持续办好万仙山国际攀岩节、中国·新乡体育产业博览会暨户外时尚运动嘉年华活动、宝泉龙舟大赛、凤泉区全国山地自行车邀请赛等体育赛事和节庆活动,加快推进宝泉崖上山地娱乐和飞行影院等娱乐体验项目,打造国际化户外运动探险旅游区。

推进战国赵长城沿线文化遗产、生态、旅游的综合保护和利用,谋划推进赵长城文化白陉小镇、卫辉市太行山八路军抗战纪念馆、长城文化公园等项目,建设长城绿色生态廊道。

(二)建设黄河文化旅游带

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民族品格和时代价值,打造具有鲜明黄河文化标识的文旅项目。

谋划170公里沿黄大堤生态廊道建设,加快推进贯孟堤扩建工程,并以黄河堤防、穿滩道路和沿黄生态道路串联黄河文旅资源,推动黄河(新乡段)沿岸文旅产业聚集。

复兴黄河箜篌文化,结合平原湖生态资源,建设箜篌文化复兴公园,打造国内最大的箜篌文化传承基地。依托陈桥驿宋代特色文化,改造、复建陈桥镇相关景观,传承豫剧祥符调戏曲特色文化,打造宋源文化展示区;依托曹岗险工、黄河最后一道弯水利特色文化,谋划建设一批黄河最佳观赏点、网红打卡地以及地上悬河标志物,推出“黄河龙腰”品牌;依托陈桥湿地、青龙湖等自然生态资源,积极探索民宿发展路径,打造乡村旅游示范区、生态休闲观光体验区。

依托原武镇玲珑塔、城隍庙、原武八景、践土会盟遗址等历史文物资源,融创文旅城雪世界、冰乐园、水世界、酒店群、会议中心、休闲步行街等文体商业资源,打造集文化体验、品质度假等于一体的“黄河古城”;完善王府井奥莱·平原小镇休闲、娱乐、居住等配套设施,打造大都市区时尚购物新地标;积极融入黄河文化旅游带和郑汴洛国际文化旅游核心区,在平原示范区建设国家级黄河体育公园项目,推动现代冰雪运动、水上运动、自由搏击、电子竞技等运动的发展,积极承办国内各类体育赛事,探索发展低空航空、马戏马术等活动,打造以国际化现代时尚运动体验为主的一体化文化旅游体验区。

依托原阳县生态廊道、万亩槐林等生态资源,推动黄河民宿、房车营地建设,打造集休闲、康养、农耕文化于一体的森林度假区。

依托长垣天然文岩渠、利用国家黄河水利风景区、黄河湾森林公园及沿黄五乡镇打造黄河文化公园;积极推动长垣君子文化产业园、学堂岗圣庙等君子文化品牌建设;整合水系、湿地等生态资源,推出“水润珍珠链”生态品牌;大力推进“豫菜振兴”,支持长垣把中国厨师之乡打造成为全国美食之乡;谋划打造长垣美食街区,擦亮“中华美食名城”招牌。

(三)建设大运河文化旅游带

深入挖掘千年运河积淀的深厚文化资源,实施一批精品文旅展示项目。加强大运河非遗展示创新及保护利用设施建设,推动河湖以及生态湿地水系连通、历史文化和乡愁记忆情境重现,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推出大运河题材优秀作品,构筑大运河实体景点与地域文化共生共荣的集中展示空间,将新乡大运河建设为璀璨的文化带、绿色的生态带、缤纷的旅游带。

以辉县市百泉湖、百泉河为核心,依托百泉山水园林古建筑、百泉药都品牌等,强化百泉河及百泉湖水工遗存保护、百泉书院展示,复兴百泉药交会,打造百泉特色文化风情体验区。以李大召文化遗址公园为核心,推动美好生活文创产业园项目,打造大运河文化休闲片区。

以获嘉县武王庙(同盟山)为主线,以获嘉县七十二冢为面,深度挖掘同盟文化资源,打造商周文化圈。

以卫河市区河段为主线,以北关街、平原省委旧址、卫河公园、牧野湖、凤泉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为重要节点,融合沿线历史文化、文物遗存、现代工业、民俗传统等主题,建设凤泉湖滨水景观廊道、凤凰山彩页景观廊道、沿水自行车道、滨河休闲健身绿道、主题景观小品等,构建连续贯通的绿色生态休闲景观长廊,打造新乡城市会客厅。

以卫辉古城为核心,依托望京楼、比干庙、姜太公故里、潞王陵等,恢复贡院街、盐店街等历史街区风貌,挖掘展示殷商文化、明清文化、街区民宿风情工业遗址等,建设文化旅游综合体,打造中原休闲体验游知名古城。

(四)区域带动、互补连线的多节点多业态点状空间布局

依托各县(市、区)资源禀赋和文旅现状,打造以百泉区域、陈桥区域、原武区域、唐庄区域、同盟山区域等为代表的文旅资源富集地,以延津森林城为代表的生态休闲目的地,以宝泉崖上人家、黄水军事体验园、平原示范区黄河民宿等为代表的民宿集聚群,以原阳九豫全、长垣医学博物馆等为代表的工业旅游示范点,以辉县冀屯等为代表的乡村休憩游建设,构建辐射多城镇、连接多节点、融合多业态的发展格局。

| 重点任务:支持原阳九豫全食品公司、长垣医学博物馆创建国家4A级景区

(一)拓展文旅融合深度

紧扣新时代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主题,厚植新乡优秀传统文化优势,坚持创新驱动,依托旅游的产业化、市场化手段丰富文化产品的供给类型和供给方式,推动文化旅游双向整合、跨界融合,努力在文旅文创融合领域出圈出彩。

1.文旅产业体系融合。加快旅游与农业、林业、水利、康养、体育、教育、工业、科技等产业融合发展,壮大文旅产业体系。

一是乡村游。依托各地自然生态、文化遗存、康养资源、农业优势、美食传统、民俗演艺等,广泛开展旅游节庆推广活动,发展乡村旅游特色产品。支持“老家河南 黄河有礼”中原名优特产直销馆建设,将其打造成全省乡村振兴的新亮点。

二是研学游。联合河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深入开展新乡太行山文化与旅游研究。引进专业研学机构,打造一批主题鲜明的省级研学旅行营地,研发一批研学旅行精品课程,推出一批串联山水景区和历史文化遗产的研学旅游精品线路。

三是红色游。充分挖掘新乡先进群体红色资源,打造在全国有影响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经典景区和研学基地。合理设置研学课程,建设研学教育基地,创作红色教育文艺作品,推进实景演出,走特色化、精细化、品牌化之路,增强沉浸式体验,打造新乡红色研学亮点。

四是工业游。支持原阳九豫全食品公司、长垣医学博物馆创建国家4A级景区,打造河南省工业旅游示范点。

2.文旅文创产品融合。引导文创企业与旅游企业融合发展,支持发展工艺品、文化旅游、特色节庆、特色展览等特色文创产品。

一是扶持特色文创企业。支持久鼎箜篌、善也堂根雕、文宝斋苏绣、李金梅毛笔、面塑等文旅企业与驻新高校合作,增加文化创意,创新产品设计,提升产品吸引力、市场知名度和企业品牌实力。

二是打造新乡文旅IP。聚焦牧野文化、比干文化、宋源文化、太行文化等举办IP形象创意设计大赛,活化牧野大战和官渡之战等古战场、香泉寺等石窟寺和面塑等手作、新乡先进群体红色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强化文创伴手礼、特色手工艺品等产品设计,并以动漫、影视、灯光秀、实景游艺、舞台表演等形式,做好现代化阐释和表达,研发打造一批独具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符号、文创产品,形成文化IP矩阵,强化IP推广和赋能,将新乡打造为创意之城。

三是创新沉浸式体验消费。发展沉浸式、参与型、互动型、体验型文旅消费,开发演艺旅游、夜间旅游等新兴业态,切实激发各地活力,刺激拉动消费。支持南太行、宝泉等完善文旅文创消费业态、场景、体验等全产业链条。依托同盟古镇、万仙山郭亮村等,建设集文创商店、小剧场、文化娱乐场所等多业态的消费集聚地。通过开展文化旅游消费示范特色街区创建评定,引导各县(市、区)改造提升重点夜间消费场所,发展夜间文旅消费项目。

四是丰富城市休闲新供给。依托卫河沿线富集的文化遗产、工艺美术、老旧工业厂房、传统街区等城市文化旅游休闲资源,培育发展影视动漫文创园、工艺美术创客室、非遗文化体验馆、文化创意博览园、主题娱乐园区、城市文化旅游综合体等新业态。

3.文旅公服渗透融合。加快全市文旅服务设施融合建设,重点关注旅游服务设施文化性共享性改造,文化服务设施旅游体验性升级。谋划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嵌入旅游景区、线路、住地、交通服务区域等,以公共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为契机,试点在景区(乡村旅游特色村)游客服务中心或景区所在乡镇建设一批景区文化馆、景区书屋。探索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乡村旅游服务中心融合,公共图书馆开展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博物馆、非遗传习场所与研学旅行相融合,串联标志性文化设施,打造旅游线路等。

4.文旅品牌塑造融合。创新文旅融合营销和品牌塑造体系,建立文旅融合多方位全面的整合营销系统,实施全市争创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辉县市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和特色康养旅游示范区等,开发具有品牌效应和区域特色的大文旅品牌。继续发挥文化品牌效应,组织开展群众参与性强的文化旅游活动。

(二)提升公共服务效能

统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管理,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实现文化和旅游服务普惠于民。

1.提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基础设施补短板、公共服务扩容提升等行动。推进市图书馆、文化馆新馆建设。指导红旗区、牧野区和卫滨区的两馆、封丘县四馆一剧院、卫辉市五馆三中心、获嘉县图书馆和原阳县文化馆等场馆的建设和提升,实现县级两馆全覆盖。持续推进公共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实现乡镇(街道)分馆的全覆盖,形成服务重心下移、优质资源统筹、公共服务优质的良好局面。推进城市书房建设,利用3年时间,在全市建设城市书房100座,城市书柜1000个,形成重点突出、布局合理、服务便捷的全民阅读服务网络,打造市民家门口的文化服务矩阵。

2.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全面推进市、县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建设,并与省“文化豫约”平台联网,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网络体系。建立和完善群众网上点单、政府买单、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接单的双向数字服务机制,实现文化供给和群众需求的无缝对接。

3.加强艺术精品创作。坚持“二为”方针,创作生产一批纪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弘扬传承黄河文化、运河文化等艺术作品。持续加工提高《游子吟》《豫北女人》等精品剧目,提升创演能力。常态化推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广大艺术创作者走进景区,因地制宜,量身打造一批精品力作。吸引更多网络剧、电视剧在新乡拍摄、取景,形成新乡网红打卡地。加强新剧目的编排工作,力争每年推出1部新排剧目。

4.推进文化志愿服务。认真落实《文化志愿服务管理办法》,充分发挥公共文化单位志愿服务站的作用,不断充实文化志愿队伍。持续开展以“寻找村宝”为主题的文化志愿服务基层行活动,通过唱村歌、听村戏、绘村画等系列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志愿服务氛围。积极推进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推动乡村文化艺术人才资源的整合和协作,壮大基层乡村文化人才队伍,提升群众自编自导自演自办群众文艺节目的能力,助推基层文化建设上档晋级。

5.推动旅游通达设施建设。围绕全域发展的大局,充分考虑“互联网+高铁时代”和“自驾车+风景绿道慢行时代”共同作用,完善支撑全域旅游发展的基础设施。

一是构建全域旅游交通体系。加快推进新焦城际以及新晋高速、鹤辉高速、沿太行高速等建设,全面提升改造全域旅游外部通达性。结合旅游景区、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点、特色小镇的规划布局,推进干线公路与A级景区、乡村旅游点“最后一公里”通达工程。加强景区内部道路建设,形成景区内部旅游小环线、景区之间旅游中环线、市域旅游大环线的“快旅慢游”旅游交通一体化格局。

二是实施文旅交融,推进“交通+旅游+驿站”旅游风景道建设,加快游客服务中心、旅游驿站、露营地、补给站、旅游标识等体系化建设,在高速公路地标设置上使用新乡文旅品牌,把高速“交通线”打造成文旅“宣传线”。在高速服务区建设中融入文旅元素,将高速“服务区”打造成游客“集散区”。

三是把厕所革命从城市扩展到广大农村,从景区扩展到旅游通道沿线、交通集散点、乡村旅游点、旅游餐馆、旅游娱乐场所、休闲步行区等。四是推出新乡旅游年卡。以市场化运作方式,推出惠及全市群众的旅游年卡,促进文化旅游相关行业消费收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

(三)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1.加快灾后重建,助推企业复工复产复苏。坚持“恢复重建与高质量发展相结合”“短期措施与长效机制相结合”的原则,强化重点项目支撑,大力实施景区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乡村旅游提质工程、旅游市场提振工程。加强与上级业务对口部门的汇报沟通,积极争取中央、省更多政策支持,加强对A级景区、特色旅游村、乡村旅游重点村、旅游民宿等市场主体的指导帮扶,力争早日全面复工复产复苏。

2.搭建各类服务平台,推进文旅企业提质增效。一是搭建激励平台,开展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文化产业特色乡村创建工作,培育龙头企业,做强做优做大骨干文化企业;二是搭建展示平台,组织文旅企业参加各类文化产业博览会、交易会,推动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走出去”;三是搭建融资平台,依托智慧金融服务平台,开展线上线下对接,鼓励金融机构为文旅企业提供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

3.发挥项目带动作用,促进文旅产业提升实力。聚焦现有文旅项目基础设施建设、文旅资源整合开发、文旅功能完善提升谋划项目,鼓励各县(市、区)组织团队,围绕黄河、大运河、长城等国家战略高起点谋划重大产业项目,推进项目储备、备案、建设等工作。集中力量抓好一批投资大、规模大、关联度高的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文旅项目,带动全市文旅产业快速发展,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加快推动新乡南太行文旅康养产业带改质提升和乡村振兴项目落地实施,重点推进太行水寨生态旅游、南太行夜游、宝泉·白陉水镇及崖上太行生态旅游观光带、平原示范区融创文旅新城项目,经开区箜篌文化复兴公园项目、陈桥古镇、烹饪小镇等重大项目建设。推进文旅招商,积极对接世纪文旅、驴妈妈、八戒文旅等知名文旅企业,深化文旅项目策划和精品打造,加快强链、补链、延链,推动新乡文化旅游业全链条发展。

4.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推动文旅产业提档扩容。以品牌打造和业态创新为重点,深入挖掘各县(市、区)资源禀赋,在“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全要素各环节,全方位谋划新业态、开发新场景、探索新模式。

培育一批景区精品企业,改革景区管理机制,突出抓好周边环境整治和景区精细化服务。顺应美丽乡村、休闲体验旅游和生态产业的发展趋势,促进依靠门票经济的传统景区向休闲度假转型升级,丰富山地运动、冰雪、老年、自驾、夜游等旅游产品开发,积极创建旅游品牌。支持宝泉丰富度假产品,争创国家5A级景区,支持南太行旅游公司做大做强,尽快实现A股上市。

加快推进旅行社转型发展。引导旅行社准确把握旅游消费市场细分化和升级化趋势,关注旅居、研学、红色等新兴旅游消费市场,包装设计出更适合市场需求的单项或组合型旅游目的地产品和旅游线路产品,鼓励有实力的旅行社通过横向兼并和产业链纵向整合提升核心竞争力。

促进星级饭店、经济型饭店和客栈等业态的协调发展。不断推进星级饭店提质转型增效,开展特色文化主题饭店的创建工作,创建一批特色文化主题饭店。鼓励发展旅游房车、汽车旅馆和健康养生饭店等旅游住宿新业态。

加大旅游商品开发力度。依托黄河有礼·中原名优特产名品城,充分挖掘展示新乡本地特色旅游商品,拓宽“旅游团队+特产”、“景区+特产”等营销渠道,进一步推动南太行特产精品馆建设,扩大文旅消费,打造老家河南购物品牌。加大文创产品开发,打造黄河礼物。

(四)传承创新遗产保护

1.加强文物保护利用。一是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围绕黄河文化公园、大运河文化公园、长城文化公园建设,系统梳理黄河、长城及革命文物资源特点及价值,挖掘阐释文物资源价值,实施一批文物保护展示工程。推进百泉古建筑群、潞简王墓、卫辉古城、华新纱厂、李大召遗址、中共平原省委旧址、河朔图书馆旧址等文化遗产的保护维修和展示,提升文物保护维修水平。强化项目储备,推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二是健全博物馆、纪念馆和文物开放单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大力支持县级国有博物馆建设,推进免费开放博物馆,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支持非国有博物馆发展。三是推进文物的活化利用。加强文物价值研究阐释和传播利用,让文物活起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支持平原博物院等文博单位与知名文创机构合作,推动馆藏文物创造性转化,开发文创产品,推出一批“牧野礼物”。推动文化文物资源与新技术新应用跨界融合,大力发展云展览、云体验、云宣教和沉浸式

0

评论(0)

邮件订阅 吐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