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文悦览丨张建庭:以西湖为鉴,探索杭州公园城市建设实践
增强公园城市的美丽感、舒服感、宜居感、幸福感和遨游感。
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公园城市”的指示精神,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提升公园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根据《公园城市评价标准》提出的建设目标,借鉴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为审美范例,增强公园城市的美丽感、舒服感、宜居感、幸福感和遨游感。


杭州是我国传统山水城市的典范,自古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西湖时代,西湖支撑杭州绿地建设,形成了“三面云山一面城”的人间天堂的城市格局,也奠定了杭州“城湖合璧、城园共生”的“公园城市”基础。


随着杭州城市建设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张,人口持续快速增长,城市格局从“临江”转变为“拥江”,从“滨江揽湖拥河”转变为“两脉青山半入城、一江一河连九湖”,杭州市肩负由“人间天堂”转变为“美丽新天堂”的责任和期望。


绿地与公园建设是共同富裕示范先行直接可行的抓手,是推动共同富裕实现公平普惠的重要动力,杭州争当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城市范例,必须做好绿地的文章。近年来,杭州市持续推进“更生态”“更为民”“更美丽”理念,围绕建设城园共融的美丽新天堂目标,探索杭州公园城市建设的路径。
一是塑造西湖风景名胜区世界园林典范。通过环湖绿地建设工程、西湖西进工程、西湖申遗等西湖系列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和浴鹄湾、茅乡水情、花港公园、曲院风荷等“教科书式”的公园景点打造,形成西湖风景名胜区高质量发展标杆。

二是打造伴随城市格局不断蝶变的生态“绿心。延续城景交融的城市格局,继“西湖”后,打造“西溪、湘湖、良渚”,“阳陂湖、东沙湖”等城市绿心,持续完善绿心功能,促进服务不断蝶变。
三是建设星罗棋布的各类城市公园。近年来,杭州市加大公园建设力度,建设桃花湖公园、北景园生态公园等多处10公顷以上的城市综合公园,建设屏基山公园、冠山公园等的综合型的山体公园,开展公园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民生实事工程,建设服务均衡、星罗棋布、惠及民生的家门口公园和小微绿地,丰富公园类型,强化公园服务功能。
四是打造“近山亲水”的自然游憩空间。依托西北部、北部、西南部、南部等生态带建设大径山乡村国家公园、三白潭湿地、安顶山、戴村仙女湖等“近山亲水”自然游憩空间。

五是结合多条大型绿色廊道构筑城市绿脉。结合绕城生态绿廊、大运河绿廊、钱塘江绿廊等系统性打造打造杭州“翡翠项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带“杭州样板”、世界级滨水绿廊,逐步形成绿地骨架与脉络。

六是推进运河水绿相伴,构筑蓝绿之意。市区两级政府共同推进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使杭州绕城范围以内基本实现沿河绿地贯通建设,不断提升运河沿线公园绿地的可达性和开放度。
七是推进覆盖城乡的全域绿道网建设。截至2021年,杭州全市累计建成环湖、沿山、沿江、沿路、沿河、湿地、公园、乡村等8大类型绿道4200公里,基本实现主城范围5分钟步行可达绿道网。
八是营造多彩城市美景。积极推进扮靓杭城,组织各种花事活动、花境花景、城市彩化工作,以中河高架、上塘高架改造为契机,打造贯穿杭城的空中花廊,打造增绿惠民,花满杭城的美好图景。
九是开展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园林城镇建设。推进径山镇、太湖源镇等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园林城镇创建评比,要求“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人文美、治理美”的同时彰显杭州特色,助推全域美丽。

当前面临压力与挑战:
持续的人口流入,对绿意空间的需求剧增;
疫情时代户外绿色健康空间的需求;
从增量时代向存量时代转变,空间不足、土地指标紧缩困扰,绿地增量难度大,指标难以落实;
人口多、空间少,游憩空间拓展难度大。
进一步谋划和设想:
完善绿色生态空间格局,谋划更多的城市绿心;
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城乡公园体系;
持续做好生态廊道文章;
进一步拓展游憩空间;
精细管养,建立高效的管理体系,推进公园城市景观更加美,高水平谱写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杭州新篇章。

注:作者为浙江省政府特约研究员、杭州市政府原副市长、西湖学研究会会长、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国际联盟组织)专家、中国京杭大运河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为作者在“公园城市:绿色引领城市发展的新实践学术论坛”上的发言节选
0
搜索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