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发展,地方两会有话说
助力旅游业发展
1.北京
北京市侨联政协委员、全球化智库联合创始人兼秘书长苗绿:建议北京在支付、标识、通信等各方面为外国游客提供便利,吸引外国游客来京旅游,提高北京旅游品牌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2.上海
上海市人大代表、春秋旅游副总经理周卫红:建议要重视完善入境游客小额支付功能,中心城区的商户、出租车应在营业时间内配备一定数量的小面额现金,有关部门可以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监督、检查。要增加银行、星级酒店、机场货币兑换窗口等人工货币兑换窗口的小面额现金数量。针对境外游客购物意愿较高的小店,比如咖啡厅、便利店、特色饭店以及景区景点内含的纪念品商店,应为商家配置可供国际信用卡使用的POS机。
建议出租车、共享单车提供单位,应积极寻求乘客现金支付的解决方案;
建议上海应由市旅游协会牵头,组织主要住宿提供方(含星级酒店、精品酒店、主要民宿)以及特色餐饮店进行员工外语水平的持续培训,尝试推出一批适合接待外宾的住宿、餐饮名单,并对服务人员进行语言和服务规范的培训;
建议在沪工作的境外人士都可参与类似于上海市总工会发起的“看上海、品上海、爱上海”主题系列活动,让境外人士从领导层到员工,都成为上海形象的宣传者。
3、江苏
江苏省政协委员、省政协副秘书长米其智:建议强化红色旅游的经营理念和红色文化品牌意识,打造精品游览路线。
一是强化红色资源统筹协调聚合力。在省级层面,建立以财政、自然资源、文旅、民政、退役军人事务、宣传、教育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红色遗产保护利用联席会议机制,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红色遗产资源保护利用网格。
米其智建议,研究编制“江苏省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专项规划”和“江苏省红色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方案”,并指导各市编制市级层面的规划,明确红色遗产保护利用与民生改善、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方面的融合路径。同时,推动“江苏省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条例”的立法工作,为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利用提供法律支持。
二是推动红色资源多元融合抓特色。统筹城镇和村庄布局,通过红色资源小品等“绣花”功夫,让红色故事融入乡村风俗、红色文化融入村容村貌。
具体而言,米其智分析认为,可以借助各类重大建设项目,如大运河文化带、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红色乡村。结合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加快各红色旅游景区的旅游标准化进程,改善景区旅游服务设施,规范景区管理。深入挖掘乡贤文化中的红色基因,弘扬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
三是创新红色资源活化路径兴产业。大力发展乡村红色旅游产业,打造乡村振兴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米其智看来,应积极引导农业、教育、平台公司等资源介入,与文化创意、研学教育、乡村民宿、观光农业等产业协同共进,开拓“红色+生态农业”“红色+休闲康养”“红色+培训研学”等活化利用模式,打造地标农产品和特色手工艺品等旅游衍生产品。对已发布的几十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不能停留在“公布”层面,要根据市场反馈对线路进行持续优化,实现宣传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四是加强红色资源宣传推广引风尚。注重利用已有的新媒体平台,加强江苏红色资源的网络化传播。
4.贵州
潘玉凤委员:建议以文体旅深度融合促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用活资源资产释放融合新动能。立足交通网络,着力联通重点旅游景区、民族村寨、体育基地(场地)的旅游风景廊道,打造主题鲜明、独具特色的文体旅产业聚集区。通过自驾车、游览车、游船等交通方式,实现周边景点景区、景观节点、服务设施等有效整合、高效利用。精心组织发布全省文体旅活动目录清单,让全省“每周有活动、每月有比赛、每年有精彩”,努力从“火一个”到“旺一片”,从“一时火”到“一直火”。
加快转型升级形成融合新场景。做足“旅游+”“+旅游”文章,大力开发“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环线旅游度假产品,着力打造国家级民族文化乡村旅游带。积极推进重点景区转型升级和业态创新,凸显“特意性”带动“随意性”,实现多元素多业态深度融合贯通。着力推进“流光溢彩夜贵州”建设,培育壮大虚拟旅游、智慧旅游等新模式、新场景,实现从卖产品向卖环境、卖体验、卖生活方式转变。
提升品牌活动构建融合新业态。聚焦贵州苗族苗年节、侗族萨玛节、水族端节、彝族火把节等民族节庆活动,着力打造世界级民族节庆活动品牌。聚焦黄果树、小七孔、西江等龙头旅游品牌,集中力量打造一批世界级旅游景区景点。全面打响“多彩贵州”“奔跑贵州”“翱翔贵州”“水韵贵州”等赛事品牌,致力打造一批“跟着赛事去旅行”的世界级体旅项目。
持续因势利导打造融合新空间。依托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带来的发展空间,培育壮大一批康养型、休闲型、商务型民宿集群和民宿村镇。结合重点景区的空间规划和资源分布,着力开发一批极具核心竞争力的新型文体旅融合产品。做活赛事经济,围绕“村BA”“村超”等爆点的塑造提升,着力打造国家级“村”字牌文体旅融合产业园。加快文体旅精品旅游线路策划,持续为“好看”到“好玩”提供广阔空间。
贵州省人大代表、贵州海峡阳光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总经理、贵阳市工商联副主席(兼)包璐:建议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指导“贵阳市旅游目的地”城市道路改造、新建,持续加强智慧化基础设施建设,破解“小车小团”个性化游客“最后一公里”问题;
实施“城市记忆工程”,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持续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阳段建设,进一步传承弘扬阳明文化、生态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创新拓展非遗文化的保护利用;
充分挖掘城市文化和旅游资源,整合城市风貌、自然风光、人文历史等,丰富和提炼旅游目的地城市内涵;
做强文旅经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名城。各级政府和旅游部门不仅要加大资金支持,还要给予更多优惠政策,建议出台一系列针对国内、入境游客的奖励政策,积极鼓励和支持文旅企业发展。
5.河南
河南省人大代表、林州市委书记孙建铎:建议级部门加快推进,争取安濮菏高铁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推动林州迈入“高铁时代”。
6.吉林
吉林省人大代表、吉林万科松花湖度假区总经理赵兰菊:提出东北旅游火爆让冰雪产业从业者信心倍增,度假区将扩建滑雪场并丰富度假业态配套,持续创新冰雪产品开发,打响避暑休闲和冰雪旅游双品牌。
7.天津
市政协委员张雪筠:建立“法规+政策+机构”三位一体的顶层设计架构。通过设立会展发展专项资金,出台强有力的资金补贴政策来招展、引展、设展;
设立专门机构、搭建一站式服务平台来推动会展业发展。通过“强链、补链、稳链”构建成熟完善的会展产业体系;
采用并购、投资等方式吸引会展项目向天津聚集,增加中小型展馆数量,吸引创意与策划、资源整合与营销、组织与运营、酒店宾馆等企业集聚发展,补强产业链中下游配套服务薄弱环节;
此外,还要构建“以展带产、以产促展”融合发展模式,推动会展业与商文旅体等产业的深度融合、联动发展。
8.海南
代表委员、厅局长黄蔓钰:提出,目前海南打造了滨海最美日出花园、海屿星辰帆船基地、禄龙抢滩民宿等产业项目,下一步将重点研究如何引进市场主体,盘活沿线的闲置校舍、闲置宅基地、闲置农房等现有资源,挖掘当地的红色故事,打造模拟抢滩登陆、历史情景剧、“红色印象”党建基地、红色研学路线、课程开发等内容,让海南解放公园周边有更多红色产业,形成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的产品体系,做大做强红色旅游、研学旅游、乡村旅游。
9.云南
何眉代表:建议将全力推进国家工业遗产易门铜矿保护活化利用项目列入云南省2024年200个以上高水平文化旅游体育招商项目,运用省级更为广阔的平台招大引强,加快项目实施、运营和管理,把项目培育成文旅融合发展的精品、打造成具有云南特色的全域旅游目的地,助推全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云南省政协委员金飞豹:建议围绕依托美丽乡村马拉松,做好户外体育产业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壮大资源经济,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有效推进绿美云南建设。飞豹建议充分联动三江并流核心区、四季果蔬农特优地方特产、九大高原湖泊、十五个特有民族聚居区的优质资源,让美丽乡村马拉松跑进茶园、果园、咖啡种植园,把举办万众参与,全民狂欢的美丽乡村马拉松作为政府支持办赛的主导方向,全年十二个月,每个月根据各地生活热点、自然奇观、户外运动资源,选择一个地方、策划一场万众参与、全民狂欢的美丽乡村马拉松,具体主题内容必须与当地户外运动资源匹配;每个月跨界邀请一批重量级嘉宾,他们可以是飞虎队后裔、还可以是作家和诗人,通过他们的参与、体验,借助名人大咖、以奔跑的视角、开启“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建议用“跑火一条赛道、带动一项产业、影响一座城市”的办赛思路,形成每个月有主题特色,全省接力的办赛之风,以点带面产生示范、规模效应,促成产业链的形成,让美丽乡村马拉松常态化地在各地运营下去,形成以地方原创赛事IP、精品体旅线路、特色民族节庆、生态自然奇观为卖点的户外运动经济链,助力乡村振兴、绿美云南建设。
10.山东
临沂市人大代表辛冰:建议优化旅游线路,带动临沂城区旅游向纵深发展。建议,自主城区至琅琊古城、汤头度假区,兰山区、罗庄区和大学城,至少在三个方位开通常态化旅游公交环线;同时开通高铁站、飞机场直达琅琊古城、汤头度假区旅游线路,方便市民、大学生和外地游客前往这些景区景点,与此同时,对滨河东路通往汤头温泉旅游区的路段实施改造和提升,提高通行效率。
山东省政协常委、山东桃花岛艺术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方军:建议,高标准打造文旅名片。以发展村镇乡村旅游为基础,街接省、市两级乡村旅游规划,立足不同地域的文化、产业特色,优选一批发展资源好、潜力大、有特色、有意愿的村镇,作为全市乡村旅游首批培育对象。
同时加强规划引领,统筹各类项目资金倾斜支持,按照行业标准逐一推动达标申报。积极策划申报省级农业融合发展示范项目,集中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乡村旅游示范镇、示范村、示范户,形成以点带线,以线带片、以片带面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
此外,高规格推进融合发展。以“景区+农家”的形式,创建全域式、开放式景区,实现景区与农家互促共荣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要围绕山水风光、田园生态、现代农业,实施“农庄+游购”模式,引导和支持农民创办集特色餐饮、住宿、观光、休闲、娱乐、养生采摘等为一体的游购式乡村旅游产品。
要用好乡村旅游的金字招牌,给农特产品穿上文化的马甲,在品牌塑造。营销升级上提升苹果、小米、酥梨、等产品价值。”董方军称,依托各种富有乡村特色的乡村旅游节会,进一步突出特色、提升档次、扩大影响,不断提高乡村旅游节庆的质量、规模和效益,开发更符合现代旅游消费的休闲度假、沉浸体验、旅居康养等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服务。
0
搜索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