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周善红:建议打造乡村文旅深度融合“样板城市”
发展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之一。
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不仅为乡村发展指明了道路,为乡村带来人气、财气、智力支持,还能实现人文传承延续的魂魄,是实现乡村振兴、富民增收的密钥。”据了解,全国人大代表、江苏万顺机电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善红针对乡村文旅提交相关建议。
发展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并强调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乡村旅游集聚区(村)建设等措施。
周善红认为,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既是在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等工作上的继续延伸和拓展,也是乡村工作中的一项全新的系统性工作。“建议支持江苏省扬州市打造成为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样本城市’,为全国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成果。”
扬州乡村文旅特色鲜明
周善红调研发现,目前,在乡村文旅融合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比如,在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上,乡村人口外流比较严重,在村人员年龄老化、文化水平不高,乡村旅游经费有限,经营乡村旅游的能力比较薄弱。迫切需要一所专业基地,帮助一线人员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在乡村旅游用地上,各地普遍存在乡村文旅项目用地供给紧张、违法用地、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
“在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上,一些公共文化设施建得很好,但是运营得不好,冷冷清清没有吸引力。还有各级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数量不少,但不一定是群众愿意要的,群众想要的又是我们没有或没提供的。”周善红感慨道。
在此背景下,近年来,扬州市的乡村旅游的发展却成效显著。记者了解到,扬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重大战略,坚持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农业变强、农村变美、农民变富的重要支点。
据周善红介绍,扬州市提出结合乡村振兴、优化乡村生活环境和基础设施配套,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乡村生态旅游、乡村民俗旅游、乡村研学旅游等融合业态。开展乡村旅游辅导员计划,加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创成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2个,乡村旅游发展实现了传统的“单打独斗”向规模化、集聚化协同发展转变。
与此同时,扬州市文旅融合特色鲜明。周善红表示,扬州各地依托乡村自然人文资源和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旅游节庆、康体休闲、采摘亲子、文旅融合创新四类产品体系,成功打造了甘泉樱花节、夏集桃花节、高邮湖上花海油菜花节、棠梨湾露营节、头桥花卉节、沙头西瓜节等一批高质量文旅融合品牌,“农情夏日乡约江淮”等多条线路入选全国“乡村四时好风光”精品旅游线路。
优化政策推动乡村文旅融合
周善红建议,可以针对性地指导制定人才、财税等优惠政策,给予一定的财政试点资金支持。完善各种农业补贴农业保险等政策待遇,补充各项惠农教育体制,促进扬州市城乡资源要素的双向流动。
对于乡村旅游用地,周善红认为,应从国家层面推动各级规划统筹管理、系统衔接,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持续优化村庄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和生活空间,严格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等空间管控边界。积极盘活存量集体建设用地,优先保障乡村旅游用地需求,对确需新增建设用地的,分级分类保障项目用地。
乡村文旅融合发展也离不开宣传推广。在周善红看来,应集中开展乡村旅游产品建设和宣传推广工作,协调国内旅游头部企业定制开发扬州乡村文旅融合主题路线和景区景点短视频攻略。同时,强化国内宣传,针对村旅游“体量小”“线路散”“影响弱”的问题,重点挖掘区域潜力和拓展客源潜力,借助全市宣传营销联盟等新平台,创新旅游产品、打造成熟线路、发展生态特色旅游。
“还可以建立全国性乡村旅游大讲堂。”周善红建议,应加强乡村文化旅游人才培养,在扬州建立全国乡村文旅大讲堂,聘请专家来扬授课,加快创意、设计、美术、音乐、动漫、科技等专业人才培养,为全国输送一批能力强、善创新、会干事的文化和旅游带头人。
“在乡村旅游人才引育方面,指导出台有针对性的完善人才回引机制,优化乡村人才生活和创业环境,重点吸引在外务工人员、大学生、青年艺术团队、旅游专业人才等回乡创业。”周善红进一步阐释道。
0
搜索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