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润钢:中国酒店业变革的两条推进线

迈点网 · 2015-11-05 09:47:17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张润钢就三年来中国酒店业的大分化、大变革,提出了两条至关重要的推进线:市场供求关系的根本变革和移动互联。

  2015年10月27日-29日,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第七届三次理事会、第三届中国饭店金星奖颁奖典礼暨饭店创新论坛在福州闽江世纪金源会展大饭店召开。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协会和福建省旅游局领导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理事、会员单位、金星奖获奖饭店代表五百余人出席了会议。

  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会长张润钢于会议期间围绕“未来中国住宿业”发表了精彩演讲。


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会长、首旅集团董事、首旅酒店集团董事长 张润钢

  从张润钢展示的一组数据中我们看到,在2009年行业亏损后,2010年至2012年行业出现了短暂的复苏,但在2013年和2014年又开始了全行业亏损,其中2014年的亏损额达到了59亿元,大大超过了近年来的年度亏损高线,达到了饭店形成产业以来的年度亏损极值。2015年7月份以来,市场开始有好转迹象。但从今年上半年公开的数字来看仍然不乐观。

  张润钢就8家酒店类上市公司半年报中的利润数据进行了分析:首旅酒店集团,上半年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0%多一点;锦江股份同比虽有增长,但如果扣除购买卢浮集团带入的利润因素,同比仍然下降了10%左右;华天集团今年上半年凭借一次资产转让,实现了1.7亿元的利润,如果把这个因素扣除掉,那它亏损数字的同比是在大幅度地增加;开元信托酒店类的业绩下降的幅度也不小;经济型的如家同比下降81%;只有华住同比实现了正增长。行业人认为是OTA拿走了酒店的一部分利润,事实上,OTA的业绩也在大幅下滑,甚至亏损。

  数字的背后是酒店业的大幅度分化、变革。期间,张润钢就三年来中国酒店业的大分化、大变革,提出了两条至关重要的推进线:

  第一条线路是市场供求关系的根本变革。是从消费结构看,中国饭店市场实践了三十年的、比较单一的“权贵消费”开始走向多元的“小众消费”。所谓权贵消费的主要特征就是围绕着公款,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消费都是公款。比如一些民营企业宴请政府官员,开支巨大且与公务有关,但并不是公款。基于这种巨大的、甚至畸形的需求,在过去三十年里,中国酒店市场的产品形式是比较单一的,差异的只是档次。这种结构在2012年底开始出现动摇,并在2013年、2014年完成了较为彻底的重塑。其标志就是公务加权贵的消费被极大遏制,同时多元化的“小众消费”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由此一些新兴业态粉墨登场——比如亲子、养老、民宿、房车营地等等,即“非标准住宿”。非标住宿与标准住宿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标准住宿具有浓厚的公款和权贵色彩,而非标准住宿大体上都是个人消费,较为平民化。前者要档次,后者讲个性。这是三年来中国饭店产业的一个根本性变化,它带来的是巨大的布局新业态的机遇,这种机遇在未来几年还会更加全面地显现出来。

  正是由于这种变化,中国酒店市场(或者准确地讲叫作住宿业市场)正呈现出产品供给过剩与短缺并存的局面。过剩的是传统的星级酒店(总量约一万四千余家),短缺的是前文提到的养老、亲子、民宿等新业态的供给,目前是明显的供不应求。毫无疑问,这种过剩和短缺的局面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延续下去,于是,布局新业态,调整老结构就成为酒店人的一项紧迫任务,同时也是全面走出困境的一次历史性机遇。

  第二线路就是移动互联。由于移动互联网迅猛的发展,酒店的基本概念被重塑。以前谈到酒店业务,都习惯于谈酒店硬件加软件,并由此认为好的硬件加上好的软件就是一家好的酒店。而在今天,移动互联网给酒店增加了一大块全新的业务领域,即线上业务。于是,线上加线下成为对今天酒店业务更为科学和更为全面的认知。短短几年的时间里,老酒店人所认识的酒店业务的全部成为了今天酒店业务的局部,而由此带来的则是酒店整个运营理念和游戏规则的深刻变化。

  回顾过去三年,供求关系转换和移动互联网狂飙这两大要素,导致整个中国酒店产业发生了大分化、大变革和大改组重组。在这一进程中,我们对酒店的许多传统概念也随之发生了动摇。不得不承认,自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所形成的、且被一代人视为宝贵财富的所谓现代酒店管理经验在今天已经部分失灵,在如今的酒店业,传统经验已经难以起到主导作用,它的作用更多是辅助性。

  当传统的经验不能再主导这个产业的时候,一定有新的东西予以替代——即酒店的线上业务,酒店业线上治人,线下治于人的局面正在形成,并将继续深化。

  (加入专栏:请联系编辑QQ843523275)

0

评论(0)

邮件订阅 吐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