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学娅:论酒店业源头失控的恶果
眼下,无论是星级酒店还是经济型酒店,这些“旧”供给的日子都不好过,除了运营层面跟不上时代潮流的问题,可能还有源头失控的问题。
最近业内人有点不知所措,星级酒店似乎已经从“香饽饽”到“隔离区”,因为硬件标准化后产生的同质化、“廉政规定”的公款消费标准,使得当年开后门找关系争取评星的投资方现在反其道而行之。十年前兴起的中国特色经济型酒店,目前同样“事件”不断,投资回报逐渐下降,纷纷将品牌和业务出售给大型国有资本。联想到国务院提出的“供给侧改革”的经济思路,以上提到的两种现象都和供求关系有关。
在国家开始实行十三五规划的初始之年,中央提出了经济改革的“供给侧”管理设想,酒店行业是否应该积极落实这一设想,又该如何有效落实?
“供给侧”管理,可以解读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政策手段上,包括减政放权、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等。目前行业业态丰富,所有制多样,但是从经济效益角度纵观整体,存量酒店的全国平均出租率只在 52% 左右,还有大量各种类型的在建增量项目即将面市。60% 以上的存量酒店处于亏损状态,20% 应对挑战求生存,只有 20% 定位准确、管理服务到位的酒店还能过得去,但这些酒店也和 2006 年行业鼎盛时期的业绩无法相比。简单的提问,行业是否已经供大于求?还能实现产品种类自动调节吗?若是,落实“供给侧”管理能改变行业的现状吗?
笔者认为行业供求的尴尬现状和源头失控有关。
回到 80 年代和 90 年代,虽然那时酒店数量和种类都不足,每个城市若要新建酒店必须经过建设委员会和旅游局的批准,得不到批准的就不能施工。有建设部门及行业管理部门的源头控制,那个年代的酒店行业还是非常有序的在增量和进步。到了 21 世纪初,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再加上政府希望增加高星级酒店作为当地的荣耀和政绩,废除了建造酒店需要建委和旅游局报批的程序,于是乎,地产商以建设酒店作为工具,廉价拿地、抵押融资,目前面市的三分之二的高星级酒店就是在源头失控的前提下涌入市场的,在有些三、四线城市,除了政府公款消费根本没有高消费的客户群体,因此已经面市的高端酒店的经营即刻陷入了亏损的局面。
10 年前快速崛起的经济型酒店,同样失去源头的控制。在国外,经济型酒店都是自持物业,而在中国都采用租赁的方法,房东和承租者成交、装修后即面市,无需报批,因为这类经济型酒店不在星级酒店范围,甚至都不在旅游局及协会主持的开业后培训辅导范围之内。
源头失控产生的酒店,在资本市场利益的追逐下,简单复制、无限繁殖,是目前行业乱相的原因之一。在过去 10 年,行业协会也是根据数量排行论英雄,居然出炉了中国排行前三位的一律为经济型酒店的榜单。目前这些榜单上排名靠前的集团又纷纷出售套现,涌入大型国企的怀抱。这些买卖似乎和行业主管部门同样无关,只是上市公司间的交易。目前大量民宿、客栈、精品、设计型酒店涌入市场,从业者并无经过培训,很多人只有情怀并无专业,这些新产品入市同样无需任何部门批准。新阶段的源头失控,是否会给行业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
要让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应该从源头抓起,应该恢复建委和行业主管部门旅游局审批的程序,根据市场和顾客的需求把控品质和种类数量,否则行业的供求失衡将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迈点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投稿或加入专栏:请联系QQ843523275)
0
搜索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