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学娅:民宿热是否该降点温了?

迈点网 · 2016-06-15 14:51:46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如果民宿都连锁经营了,每个地方的文化特色又能保存几分?当这类民宿的经营者每天都在为租金发愁时,他们还能剩下几分情怀热情待客?

  最近,有业内同行在微信群讨论“民宿”的英文单词,提出讨论的有INN、B&B、Homestay。其实,笔者以为,讨论民宿,其重点不在于英文翻译,而应是一波又一波的民宿热潮下,今天的民宿还是传统意义上的“民宿”吗?

  在我国台湾及日本、欧美等地,民宿是主人在自有物业内辟出部分客房留宿旅客,和旅客分享当地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一种住宿形式。民宿可以是酒窖、城堡、木屋、石屋等等。住宅面积较大、客房较多,往往是主人夫妇一人主内、一人主外,再聘一位小时工即可。经营民宿的当地人,在选择了一种自给自足的生存模式的同时,也在享受生活。

  近年来,随着我国乡村游的兴起,一些文艺青年、设计师、艺术家涌向农村,通过向当地农户租赁物业的方式,以自己的思路改造、装饰房屋,以此开始想象中的田园生活,同时接待过往旅客,在各地引发了“民宿热”。

  以最早发展民宿的丽江大研古镇为例,8年前,当地的纳西族居民还融入接待中,向旅客售卖小吃或者纪念品。然而最近,笔者到丽江大研古镇讲课时发现,当地的纳西族居民已不见踪影,古镇房屋多被出租给外来“民宿粉”。当地人拿着可观的租金在外面的新城买新房过上了小康生活,“民宿粉”们则在古镇内为了昂贵的租金努力奋斗。

  古镇内,无论小吃、服装或是纪念品,都存在严重的同质化问题,商品基本来自义乌小商品市场。笔者不禁困惑,当一个古镇,从吃、住、游乃至手信的经营者都是外来人口的时候,当地的民俗、民风还剩下多少?租赁他人物业经营的住宿是否还是大家心目中的“民宿”?据笔者了解,丽江大研古镇的住宿业,自今年年初开始效益全面下滑。

  最近,听闻有经济型连锁酒店集团进入民宿领域,如果民宿都连锁经营了,每个地方的文化特色又能保存几分?当这类民宿的经营者每天都在为租金发愁时,他们还能剩下几分情怀热情待客?

  笔者以为,按照国际惯例,目前正在各地兴起的“民宿”应该称作“客栈”更为妥当。由于民宿的非标准特性,其在顾客体验方面存在不少缺陷。即便是一些耗资不菲、大兴土木的所谓“精品民宿”,在隔音、下水、空调温度、餐饮等方面,也无法和同等价格的高端酒店比拟。想象一下,假如这类“客栈”是由业主经营且业主就住在里面,想来,隔音、下水、空调、餐饮等都不会有大问题。而一旦变为对外出租的物业,这些问题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笔者一直认为,投入民宿热潮的首先应该是热爱古镇、古建筑的有情怀者。但是,经营民宿,仅有情怀远远不够,还要具备投身住宿业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修复一座老建筑,其难度远胜于建设一个新建筑;作为住宿场所,民宿首先要做到安全、舒适,仅有情怀,很难处理从前期装修到后期维护等等一系列问题。

  据说,最近浙江又批了不少农民宅基地,欢迎“民宿粉”投资建民宿,并召开了民宿发展研讨会。笔者不知道,参会的有多少位原住民?租赁物业经营的民宿还是“民宿”吗?“民宿”可以连锁经营吗?这样的“民宿”会盈利吗?提出以上问题,供业者探讨。为了民宿的健康发展,为了更多的古镇和乡村免遭破坏,民宿热是否应该降点温了?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迈点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投稿或加入专栏:请联系QQ843523275)

0

评论(0)

邮件订阅 吐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