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兵:碎片化知识背景下的主管意识提升

迈点网 · 2016-07-18 08:33:46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一名好的管理人员,要通过现时碎片化知识的汲取获得新知识、新创意、新想法;还要能够将其形成体系驾驭引领部门有效落地,配合公司战略实施。

  在互联网日趋发达的今天,原始意义上的知识认知与存储形式被不断的翻新与迭代。原来只有通过书本、报刊、杂志等渠道才能了解与吸收的知识,现如今却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微信、微博、手机APP等平台被接收。

  从企业职业人的角度来讲,作为一名员工,我们几乎每人每天都关注着涉及本行业或本职业的一些微信公众号及客户端等平台,也时不时接收、查看着来自这些平台的一些文章。他们有些可能是心灵鸡汤,告诫着我们应该开放心态、积极进取;有些可能是行业的前沿资讯,让我们第一时间了解到行业的发展动态;有些可能是涉及到职业操作的流程与标准,指引着我们提升自己的技能技艺;有些可能是一个新颖的观点或想法,灵光一现的给我们的工作带来新的点子与创意……

  来自互联网的这些知识与信息,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易于我们的学习,让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明了化,我们能够随时随地的掌握所需的知识与信息。而正是这种易于学习、随时随地的特征,却造就了其自有的弊端与不足----碎片化!

  知识的碎片化,将原本属于某一个体系系统内的知识,出于人们的某种需求单独分割开来,形成一篇文章、一个观点、一个操作指引,其更能够为人们所轻而易举地接受与学习。但这种经过切割化的知识与信息,却难以形成体系、形成系统,或者说其更需要我们自己深层次的思考与挖掘。

  如果我们接触到的此类信息量过于庞大与繁杂,形成一定的量,而自己又不能有很好的思考能力与信息整合能力的话,充斥在我们大脑中的信息就会犹如一棵大树上的一片片枝叶或果实,孤零零的漂浮在空中,难以用一条条树枝将其串联起来。而只有经过树枝对果实、枝叶的链接,一条条树枝又经过主杆树枝的相连才能形成一棵棵果树,每一棵棵果树只有通过肥沃土壤的滋润,最后才能形成一个充盈的果园。

  首先,作为企业的主管人员,我们要有将碎片化的知识整合的能力,需要花时间去建立自己的一套工作知识系统,重新对自己现有的知识结构与内容进行梳理。

  对于我们所看到的表象层面的知识内容,重新划分归类,哪些属于那个分枝,哪些属于哪棵果树。通过不同的管道,将新的知识纳入到原本属于自己的体系结构中。如果以后遇到类似的新知识,去思考如何跟已有的知识链接,找准路径,纳入其中。否则,就像我们整天刷微信刷微博,看似吸收了很多同业的知识与新内容,而慢慢会随着时间将其遗忘,我们以为自己得到了很多,其实除了时间的消耗,最终什么都没有得到。

  其次,我们需要更多的自我思考,通过表象认知,挖掘深层次问题产生的背景、根源、产生的后果,作为管理人员的我们,更多的是“先知先觉”,应该去思考如何预防、其系统的做法是什么。

  长期接收过多的碎片信息,我们发现我们的思考能力却在逐渐蜕化,我们较多的片面、孤立的看待问题,而难以深层次的解析,长此以往,慢慢弱化了我们原本发达的思考能力。我们可以根据事物及社会的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我们自己的想象力,自我思考、自我创新,在管理上有所突破。而不至于更多的依赖于互联网、依赖他人的成果,任何事物的成长都有适合其生存的土壤。

  再次,知识碎片化的学习与汲取,好的想法与点子的实施更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方法的执行与贯彻、需要有传递做法的管道的建设与维护。

  当我们通过碎片化的学习与接触,在灵光一现的刹那间,也许一个奇特的构想随即出现在眼前,或者说一些别人家的好的理念与方法可否为我们所借鉴,我们随即想着如何在自己的企业与部门去实施。有想法后,我们作为主管人员,必须进一步思考这个想法的利弊、执行后所面临的问题之所在,从而更进一步的设计出执行想法的可行有效的方法,形成一种贯穿方法执行的管道,比如部门内部操作流程的传递,最终形成知识的管理与传承。

  如果光有想法,并开会动员,一遍一遍的灌输自己的思想,告知部属,却不思考如何执行、形成方案、限定日期、明确责任人,计划推进,这样常常会让部属不知所措。从而形成管理者经常给部属开会,传达思想、提出要求,但结果往往是“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不果”场面的出现。一旦事情到头来仍未解决,主管又责怪部属能力不佳,很大程度上这种结果是由主管人员所导致的。

  一名好的管理人员,既要有很强的学习力,通过现时碎片化知识的汲取获得新知识、新创意、新想法;还要能够将这些知识形成体系、形成系统,驾驭整个部门、引领整个部门宏观的将想法创意有效的执行落地,从而配合公司的战略实施。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迈点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加入专栏:请联系编辑QQ843523275)

0

评论(0)

邮件订阅 吐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