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看人服务”引发客人不满 该怎么办?
在合适的时间,把合适的产品,用合适的价格和合适的方式,销售给合适的客人。
案例分享
1、 某酒店餐厅同时接待了两桌客人。其中一桌是常客,酒店上下都比较熟悉,在常客用餐期间,从领班到餐饮总监都陆续来到餐厅向该客人打招呼,并顺便进行餐中服务。而相邻的另一桌客人,却无此“待遇”,反而需要好几次向服务员催菜、要求添加酒水等。强烈的对比和反差,让客人非常不舒服,于是在结账时向餐厅经理提出了异议,表达对酒店“看人服务”的不满。
2、某酒店在所属集团旗下一家兄弟单位举办尾牙宴会(企业年终酬谢员工的宴会),宴会开始的前两天,该酒店相关负责人偶然发现,另一家外地公司也在这家兄弟单位举办宴会,而且是同等桌数、同等标准、同等菜肴,但自己却被兄弟单位多收取了服务费、音响费。该负责人认为兄弟单位这样做是远亲近疏,因此前去询问,对方答复说,这家外地公司因与其有长期合作而有优惠,但他已听不进去解释,虽最终优惠了费用,但心里疙瘩从此产生。
讨论:对于,案例中存在的服务“差异化”,大家怎么看?
李剑飞:案例1的问题是根本连最基本的服务标准都没达到,如果能保持另一桌的客人享受正常的服务待遇,经理、主管在路过时顺带寒喧几句,就不会出现那样的问题了。
黎文涛Joey Lai:费用差异可以理解,但同一场所所提供的服务差异较大、甚至减低了、偏离了服务的基本要求,则难以接受,案例一中是连基本的服务要求都达不到。差异不重要,差异肯定会存在的。但首先,要达到基本的服务要求;其次,对客人有适当的关注。
余丹:案例中的主要问题,是服务提供方的基础服务有问题,应该是在一个优质服务的基础上提升,而不是顾此失彼。就好像上到飞机的头等舱,下到去万达看电影的VIP休息室,不会有客户的问题。另外,在费用的设计上,也应该按照这个思路来进行,否则就会出现第二个案例的问题。
魏云豪:案例1中餐厅的出发点是对的,他们对于常客/VIP等SOP应该就是这样规定的,按规矩做事没问题。只是在工作的方式和技巧有瑕疵,让其他的客人有不好的感受。首先,我们看好的方面:80%的消费来源于20%的客人,从消费贡献说,熟客的贡献肯定大于偶然进店的客人,在这样的客人身上用点心思,投入感情也是对的。从熟客角度说,我常来你家店里消费,除了菜品质量好,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全体职员对我的欢迎和尊重(客户消费体验好)。其次,需要警醒的方面是:很多时候服务要不卑不亢、热情大方,也可以殷勤,但不能无度(讨好),否则客户维护成本将会越来越高。同时,新客源也需要开发、拓展和维护,照顾好每一个已经进店客人的消费体验,比你花钱做广告,组织人力发宣传单更直接有效,还省钱。最后,基本的服务程序应该是统一的,用餐时需要多次催菜、要求添加酒水,说明当天的人力配置、出品流程方面是有问题的,如果不是经常这样,应该庆幸(至少管理不是混乱的)。总之,最基本的服务,应该是一视同仁的。做好基本服务之外,对不同贡献的客户进行差异化的服务(客户细分)也没毛病,好比会员还分好几个档次一样。但是,任何时候都应该做好最基本的服务。
案例2中说客人的心里就此有了疙瘩,充分体现了客人的肚量。从客户需求及消费特点角度分析,我会建议营销人员针对这样的客人一定要小心应对,指不定下次接待时他会从服务、设施、结账等很多方面卡你。当然,实际工作中比这刁钻的客人有很多,矛盾化解方法也不一而足。冲着他有同等消费能力,从客户开发的角度看,应该给予一定的折扣刺激(加深印象和给足面子)。回到案例,酒店在制定收费政策时,明确设定了服务费和音响费,也许是该酒店充分调研了竞争对手的情况,大家都在使用这两项收费政策,所以他才明确列项收费。从收益角度看,这样的钱是可以收的,加到餐费里就行,把这两项明确列出来免费,自己赚钱,把面子给客户,还会提升同类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案例中的酒店把同样标准的服务给同一家企业的两个伙伴公司,收费标准却不一样,很显然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酒店没有关于集团公司内部消费的价格政策体系吗?要用对一般客人的政策对待内部消费吗?
总之,完全赞成差异化服务,这样的服务设计实际上是客户细分的一个过程,客户越细分,彼此的了解度越高,越容易针对性营销,方便培养和提高忠诚度。任何一次价格的设定,都应该把握一个原则:在合适的时间,把合适的产品,用合适的价格和合适的方式,销售给合适的客人。
谷帅:差异化服务主要是指本酒店和竞品酒店的差异,对于酒店内部的客人只要会员折扣上的区别,服务是一样的!不能把差异化服务用到自己酒店内部。
南哥:酒店的根基是服务,什么样级别的酒店就理应提供与之匹配个性化服务。很多酒店最常见的就是针对领导上级、大型企业、新上门客户等不仅嘘寒问暖,还跑前忙后贴心至极,但是对其他客人就是爱理不理、能省则省。或许对酒店而已只是一场会议,一顿桌餐,一个房间,只要保证99%(当然实际可能不到60%)的客人满意就满足了;殊不知当1%的服务冷落或者不足发生时,对客人而言就是100%的失望和懊恼。酒店都在强调,要让客人宾至如归给客人家的温暖。但我想说的是,不求把每一个客人当成家人,至少应该是客人。从基层员工到酒店老总,让每一个到店的客人始终感受到平等、尊重、关怀。
真正的个性化服务不应该是个别化服务,而是应该自上而下的标准流程化服务。做好了这些再走心,在宾客角度设身处地考虑去服务。大家说好,才是真的好。酒店卖的不是产品,而是用心和释放情怀!产品有限,服务无限。唯一方法就是酒店根基打好,服务人性化,走心、情怀的路就是最好的操作方法。
李剑飞:情怀这玩意的前提是先把肚子填胞,没有丝毫的压力。把自己兴趣当成工作,工作是为了自己的兴趣,利字先放到一边,立志要把手里的“玩意儿”做到最好!在当下这个环境中,体制就不是让你有情怀的体制,情怀两个字是属于奢侈品。无论从事哪个行业,情怀只适合挂在嘴边上说说而已,并不能真正的拥有,企业愿景哈……
李煜:是的。最近卖弄情怀的如同排山倒海,一个个高逼格,实质就是忽悠二次消费,花式文艺装逼却不承认是为了赚钱,这样真的好吗?
罗新平:第一个案例,就好像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有熟人好办事。挣钱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当然,钱能挣到,客户又满意是一生追求的目标。
张一毅:一个是职业层面的只讲商业赚钱模式,另一个是老板层面可以讲讲“情”也可以讲讲“色”。顶级的职业人就是懂把老板的“情色”融入商业模式变为盈利亮点;顶级的老板则是一边大谈“情色”,一边数钞票!
贾喜栏:不走寻常路,专心致志,用心服务,发自内心感受家的基础,妈妈的味道,姥姥的亲切。服务肯定有区别,老客户新客户定有不同。
李剑飞:案例1是属于服务技巧范畴;案例2是属于酒店方算不过来帐。为什么说他算不过来帐?在相同的条件下,一个是同一公司旗下的兄弟单位,一个是带来更多效益的优质客户。为了区区点服务费、音响费,人为的造成“差异”,而且还是逆差。长期短期与直接免掉两项费用关系不大,该收的钱就应该有,可以少收点,直接免了,怕客人养成坏习惯。就像老魏(魏云豪)刚才说的那样,不能过份对客人“太好”了,会惯出毛病的。客户没有主动要求免掉这两项费用的话,如果店方自己主动提出,实在不可取,特别是服务费,钱可以少,但不能轻易砍掉,这一点酒店方自己要重视,这是一种观念,也应该让顾客明白,要尊重服务行业,服务是有价的。如果连酒店人自己都这么不重视自己的服务,唉……
最后,给大家留一个问题:酒店人,你觉得服务费该不该收?
另外,小编在这里也要对以下积极参与讨论的酒店业同仁表示感谢,感谢你们的精彩论战,具体名录如下(排序不分先后):
东莞市遇见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市场总监 余丹
职业酒店经理人 谷帅
集团开发总 李煜
米南酒店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 南哥
联谊(中国)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副总经理 贾喜兰
成都飞博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运营总监 李剑飞
西安曲江惠宾苑宾馆 魏云豪
凯利酒店(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 黎文涛
资深酒店职业经理人 张一毅
尚腾公司西部地区销售 罗新平
更多精彩,敬请期待迈点网每周三下午4点“酒店热点话题讨论群”精彩论战。关注群主微信号:920430961,发送“单位+姓名+讨论话题”即可加入我们。一起头脑风暴吧,为推动行业发展助力。如您有喜欢或者建议讨论的话题,也欢迎跟群主联系哦,感谢支持和参与!
0
搜索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