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厦:穿越1934年的外滩镜像(上篇)
旧上海1930年代一个经典视觉符号。
“1934,芝麻开门!”
徘徊上空的幽灵,一定对1934年的旧上海酒店住宿业,施展了魔法。若不是这样,为啥1934年的魔都一下子开张了这么多家厉害的酒店公寓?
我做了搜寻:
这一年,大名鼎鼎的邬达克,他设计的国际饭店(Park Hotel),昂然开业。据说,这家大饭店,让当时刚出茅庐的贝聿铭,仰望落帽,从而萌生从事建筑设计师这个行业的宏大志向;
这一年,沙逊这位上海房地产大亨旗下的都城饭店(Metropolo Hotel),于工部局大楼旁建成。也是奇葩啊,都城饭店,隔着福州路,竟然与汉弥尔登大楼,长得一模一样,他们CP风雨80多年,世界酒店史也罕见;
也是1934年,仿佛约定好,在上海近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扬子饭店、新亚饭店,还有泰兴公寓、盖司康公寓、道斐南公寓等一众个性粲然的公寓酒店大楼,同在1934年齐刷刷地建成。
1934年,外滩还发生一件大事:建筑群里唯一东西走向的“3高公寓”(我称它为高层、高颜值、高投资),历时4年、耗费500万多两白银后,终在外白渡桥畔迎来高光时刻。她就是百老汇大厦,现在的上海大厦。
“山”字形的百老汇大厦,内敛、稳重,外滩30年代一个体面的“屏风”(图片由上海大厦提供)
建筑营造之“梦幻队”
百老汇大厦高78米多,是当时旧上海最高的摩天大楼(图片由上海大厦提供)
百老汇大厦的业主,是成立于1888年的“业广地产公司”(所属英商安利洋行)。隔着80多年的海上咸湿时光,我回望上海滩的1930年代,彼时公共租界泛着金色的、矜贵的地皮,几乎被沙逊、哈同这两个犹太人,牢牢把持,他们两大家在上海房地产的地位,犹如现在的腾讯、阿里,光芒四射,富可敌国。据考证,解放前全上海共有28幢10层以上的高楼,沙逊所属的新沙逊洋行占其中6幢;哈同巅峰时,则拥有地价最贵的大半个南京路。
百老汇大厦是旧上海1930年代一个经典视觉符号(图片由上海大厦提供)
为了像沙逊哈同们一样,从地价飞涨高回报的房地产投机中赚取高额利润,业广地产公司于1930年初在地价相对便宜的黄浦江西畔,就是外白渡桥北堍英商上海电车公司车场的原址上,动工兴建这座豪华酒店式公寓。由于大厦位于百老汇路顶端(今为大名路,1943年10月10日改名),故取名百老汇大厦。
当时百老汇大厦开业用过的餐具(肖可霄拍摄)
当时百老汇大厦客房装饰品(肖可霄拍摄)
当时百老汇大厦用过的餐具(肖可霄拍摄)
业广地产公司对百老汇大厦寄予厚望,期待大厦落成后PK掉沙逊大厦(现在的和平饭店),故兴建这栋大厦时,他家简直把外滩建筑营造的 “梦幻队”请了过来:做建筑顾问打样的,是公和洋行(Palmer & Turner Group,P&T),这家几乎承包了汇丰银行大楼、海关大楼等外滩雄伟建筑群的一半;工程营造,交给了由“新仁记”领衔的六家营造厂。建筑设计,是来自英国的法雷瑞(MR.BrightFraser)。
“新仁记”的故事
岔开几句,我这里先重点说说“新仁记”的创始人何绍庭。
何绍庭(1865-1953),浙江奉化人,1910年成立新仁记营造厂。早在1922年,何绍庭将新仁记由独资改为与竺泉通等股份合伙。运营上,新仁记在当时创造了一套新管理模式:为保证建筑工程质量,落地分包合同时,将质量优劣奖惩条款列入其中;专业分包,不仅要招标挑选,还要保人做保;施工严密监督,经常下工地抽查,杜绝“豆腐渣”;建筑材料采购由专人负责,严控质量价格。我觉得何绍庭可不是一般的“包工头”,他最了不起的是:将公司盈利分成7份:1份用于伤亡人员公益体恤金;3份为职工分红,每3年分一次红,少则分到3000元,多可分到1万多元,年终奖多发2个月工资;每个老职工还有本折子,可向账房预支工资,甚至可去老介福等著名商店购物。
也正是何绍庭“新仁记”这套以“仁”为主的管理新模式,麾下聚集了一大批技术娴熟的技术工人。就拿百老汇大厦来说,因靠近苏州河边,地基松软,“新仁记”建筑团队,做事严谨,虽用木桩和水泥桩基,大厦地基处理较好,施工花费整整4年时间。当时,百老汇大厦也采用新技术,用的是不多见的双层铝钢架结构,钢架工程由英国道门钢厂承造。由于局部采用铝钢合金,与普通全钢架结构相比,轻三分之一。因此,八十多年来,未见大厦明显下沉现象,足见当时工程质量之高。
1933年“新仁记”等营造工人建设百老汇大厦的建设视频(来源:微信号“弄堂longdang”)
体面的外滩“屏风”
对于酒店建筑设计师,我固执认为,一流设计师,一定要有思维“虫洞”,他们能穿越时空,以大历史的维度,理解“住宿”这个语境,预先以一种不显眼的方式,将酒店建筑自然地融入周围环境里,避免哗众取宠的视觉噪点。
我仔细端详建筑师法雷瑞(MR.BrightFraser)为当时百老汇大厦设计的建筑图稿,觉得这位来自英国利物浦、已通过英国皇家建筑师资格考试的年轻建筑师,有设计天赋,难得的是,他挺懂得1930年代的外滩。
彼时外滩,如同一个硕大的、闪闪发光的金属体,汇丰银行已用世界最时髦的建筑材料,将新楼营造成“从苏伊士运河到白令海峡最讲究的一幢建筑”。沙逊大厦则抱着成为亚洲最豪华建筑的雄心,用芝加哥镀金时代的混搭口味,给那些洋行买办带来放纵的愉悦。就在百老汇大厦30米开外,卓别林等名流入住的礼查饭店,早已土豪地亮起了中国第一盏电灯。法雷瑞这家伙,要是把百老汇大厦这单设计做砸了,就好比可口可乐刚进中国时译名叫蝌蝌啃蜡一样,必然是窘迫的、无言的结局。
建设中的百老汇大厦场景(图片由上海大厦提供)
建设中的百老汇大厦场景,大约拍摄于1933年(图片由上海大厦提供)
所幸,法雷瑞这位1923年就来到上海“讨生活”的建筑师,凭借自己7年来对魔都的理解,站在业主角度,从实用主义出发,将百老汇大厦设计成近代摩天大楼的结构,建筑外观上没花哨的古典装饰,仅在檐部等外饰以带有艺术装饰主义风格的圆型花边图案收头。建筑立面呈两端开叉的“一”字形,巧妙解决了四冀房间的朝向和采光问题。别致的是,自大厦建筑11层起,法雷瑞用对称逐层收进的手笔,为这栋楼高78.33米、像个“山”字的“后外滩”建筑,注入内敛、稳重的元素,中和了外滩天际线炫耀的气息,给这个当时相貌粗俗的、泛着鸦片味道的码头区,安装了一个体面的“屏风”。
原百老汇大厦正门(图片由上海大厦提供)
原大厦餐厅陈设(图片由上海大厦提供)
原大厦客房陈设(图片由上海大厦提供)
赵丹青说上海大厦风水
一次, 我有幸碰到著名风水大家赵丹青先生,向他讨教上海大厦的建筑风水。
赵先生评价道:这栋建筑,呈内弓形,矗立在苏州河北岸,她的东面是浦江饭店(原名礼查饭店),后又造起高大的海湾大厦和外滩茂悦大酒店,符合理想风水之“左青龙、右白虎”。她的北面是金融大厦,南临黄浦江与苏州河交汇口,正所谓“前朱雀、后玄武”。
赵先生进一步描述:风水格局上,河流的水,很讲究,应缓慢地流,呈内弓形状的流水是聚气的吉相,但上海大厦面临的是外弓走向的河流,法雷瑞虽为英国建筑师,但他深谙中国风水,用大楼外形的内弓造型,弥补了南面河流外弓缺陷,使大厦的风水更完美。
赵丹青先生认为,自从大厦西面的吴淞路闸桥在2009年被拆除后,外滩源和上海大厦立即亮堂起来,也减少了一种不利的刑克。
(感谢上海大厦提供黑白图片等采访帮助)
本文为迈点专栏作者肖可霄先生“外滩经典酒店”系列之上海大厦的上篇,感兴趣的朋友可查看其在迈点网的独家报道。欢迎更多读者向肖可霄先生推荐外滩经典酒店。
肖可霄,知名酒店试睡专家、专栏作者,已入住体验200家酒店公寓民宿,20多年职业经历,聚焦旅游、酒店、媒体领域,曾任职多家旅游、酒店重要企业高管,在品牌营销、市场推广上功力深厚。2012年,作为“国内第一人”,他受邀为和平饭店百年历史以来的“荣誉员工”,在酒店“卧底”式工作7天,他撰写的《和平饭店体验记》系列,迈点网播放后引起很大反响,受到费尔蒙集团、锦江集团等赞誉。
肖可霄是外滩影像装置艺术家,历时21年拍摄记录上海外滩,连续4年以独立艺术家身份受邀合作艾美酒店艺术展,开创酒店&外滩艺术跨界之先河。多次举办个人艺术展,作品参选2010山西平遥国际摄影展、2015张小盒动漫艺术展等展览。(联系肖可霄,请发邮件191274989@qq.com)
0
搜索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