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厦:穿越1934年的外滩镜像(中篇)

迈点网 · 2018-10-16 11:57:21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61年后从上海大厦10楼客房窗口向下望。不用滤镜不用美颜,我看到的:红旗还是红旗,外白渡桥还是那座外白渡桥,苏州河还是那条苏州河。

2005年的上海大厦周边夜景(肖可霄拍摄)

  2006年11月18日,笔者参加朋友高晶毅夫妻婚礼,拍摄于上海大厦露台(肖可霄拍摄)

  浪奔浪流间,我们笑看诗与远方

  我看过一本书,是张新颖的《沈从文的后半生》,内容描述了1948年-1988年的沈从文,一个平凡生命以柔弱方式呈现的强大勇气。书封面,我印象深刻,一桥,一船。桥,是外白渡桥。船,是停靠在苏州河的小渔船。这幅速写,是沈从文1957年5月1日入住上海大厦时绘就的。

  那日清晨6点,沈从文从大厦10楼客房俯瞰国际劳动节里上海的早晨。外白渡桥上,正通过由红旗、歌声和锣鼓混合成的游行队伍,时代潮流和裹挟着人群,轰轰而过。他在素描旁写道:“毛毛船还在做梦,在大海中飘动。原来是红旗的海,歌声的海,锣鼓的海。”那个时代,沈从文的眼睛依然能够偏离,心灵充满温热的况味,洞悉“热闹”与“沉静”的对比。但他最终无法逃脱宿命感的咬噬。

  61年后一个清晨,我从入住的上海大厦10楼客房窗口向下望去。不用滤镜,不用美颜,我看到的是:红旗还是红旗,外白渡桥还是那座外白渡桥,苏州河还是那条苏州河。只是我嫌弃,嫌弃这条原名叫吴淞江的苏州河,过于世故,冷静,甚至没有一条停泊的毛毛船,少了码头区的世俗烟火气。

肖可霄拍摄于2007年10月1日

2008年1月26日上海大厦18楼露台雪景(肖可霄拍摄)

  2009年我去记录外白渡桥检修场景,刚支好三脚架,这个熊孩子就冒了出来(肖可霄拍摄)

肖可霄拍摄于2009年

  2013年2月虹口区一景致,上海大厦是魔幻背景之一(肖可霄拍摄)

  我说:苏州河啊,几十年来,下面这些事情,都是阿拉大上海当年霸着热搜的话题,侬怎么都无动于衷呢——

  1939年,开业5年的百老汇大厦,被迫以低于造价数倍之代价,将产权卖给日本恒产株式会社。大厦业主业广地产公司在懊恼之余,也被痛苦收割了在上海开埠以来最贵的地产税;

  1940年,20岁的歌星也是中日混血儿的李香君,一边在纠结自己的出身即中国是“生母”日本是“养母”这个问题,一边在大厦歌唱《何日君再来》粉饰歌舞升平的“孤岛”;

  1949年7月22日,出生上海青浦练塘的陈云,时任中共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那年44岁的他,回到上海,下榻百老汇大厦,开启了经济战线上“淮海战役”的第一站。

  1951年,“两岁”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将百老汇大厦改名为上海大厦。上海大厦,成为上海唯一一座以“上海”为前缀命名的酒店。

  1958年,16岁的王寿山,惜别陪伴多年的梅兰芳,以淮扬菜厨师的身份来到上海大厦,他用梅先生爱吃的核桃明虾、鸡茸扒鱼肚、炒菠菜泥拼白烧豆腐等菜肴,向《霸王别姬》缅怀致敬;

  1973年,周恩来总理和法国总统蓬皮杜站立大厦18楼露台,俯瞰外滩景致,开启中法关系新篇章。

  2010年, 87岁的世界摄影大师、玛格南图片社元老之一马克·吕布,第22次来到中国,他登上上海大厦18楼露台。风雨中,他向外滩怅然一望。6年后,马克·吕布在法国过世。

  1973年,现在的上海大厦VIP接待经理王思云,在大厦18楼露台接待了周恩来总理和法国总统蓬皮杜(肖可霄拍摄)

  我窗下的、流淌数千年的苏州河,似乎见证了上述大事件。它一副见多识广的样子,河水的身躯微弱起伏,从容甩了一个弯,兀自前流,缓缓交汇于黄浦江。它像是幽幽地告诉我: 你们人生就是这样,起起起起起起起起起起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起起起起起起起起起起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一朵小浪花,又有什么大不了的?

  我好像醍醐灌顶。外滩啊,就是个人来人往的大码头,无论是大人物还是小角色,有人拿着行李欣然上码头,有人卷着铺盖跺脚离开。今天我们崇尚BAT,明天大家就追ABC(AI、大数据、云计算)。光速是每秒30万公里,我们脉搏每跳动1次,光就能跑黄浦江2654回。一大早从东方明珠那里升起的、照耀外滩上海大厦建筑和苏州河的太阳,其实是亿万颗恒星之一。死去的恒星,很可能比活着亮着的多得多。浪奔浪流间,前尘往事成云烟,我们得笑看诗与远方不是?

  淮扬菜:上海大厦的味觉符号

2007年6月,上海大厦在改造维修(肖可霄拍摄)

  再回到我体验的客房,它是上海大厦在2007年改造后的。老实说,装修虽谈不上奢华,可装饰淡雅,胜在外滩的无敌View。讲真,我认为上海大厦江景房,是外滩所有酒店视野里,层次最丰富的。

  从上海大厦江景房视角眺望外滩景致(肖可霄拍摄于2018年9月)

  上海半岛酒店角度看上海大厦(肖可霄拍摄)

  洗澡是住客的大问题,我重点谈下酒店淋浴。以我这枚硬核住客入住200多家酒店的经历来看,我最憎恨淋浴间悬挂的五金件,大概率说,它们华而不实地镂空设计,什么欧舒丹爱马仕等沐浴小瓶,易从那个五金件间缝滑落,毁掉我对这家有显赫名头几十年积淀酒店品牌的好感;还有我在淋浴间用毛巾洗澡擦拭身体时,洗得正嗨时,胳膊禁不住挥动幅度较大,有时候,手臂会撞碰到这个金属件,疼。解决方案,只有一个:在淋浴墙壁里,老老实实“挖”出一个凹糟,以让我们稳当摆放那几个瓶瓶瓶罐罐。

  所幸,上海大厦的淋浴间,都是“凹糟”设计的,它会给你一个外滩传奇的、湿漉漉的梦。

  说完客房,我们聊聊淮扬菜吧。

  美食作家里,我喜欢汪曾祺、殳俏和小宽,香港欧阳应霁还有台湾焦桐。他们的文字,有一种特别的、安抚肠胃的能力。也正像著名美食作家沈嘉禄所说的:“平淡的细节也能摄人心魄,诚实平白的行文也能产生沧桑感和现代感,关键是能否触及到人性最柔软、最隐秘、最微妙的地方。”(引自《吃剩有语》,沈嘉禄著,上海书店出版社)每当我做PPT方案整得黯然神伤之时,就翻阅数页,用眼睛“吃”它几道“大餐”,甚是快哉。不过对于“淮扬菜”描述,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倒是一个英国朋友写的。

  美食家、作家沈嘉禄(右一)与大厦行政总厨周伟浩交流淮扬菜烹饪(肖可霄拍摄)

  这位叫扶霞·邓洛普(Fuchsia  Dunlop)的英国人,写了本《鱼翅与花椒》,记录了东西方食物的对立,冲突和融合。他这么评价中国的淮扬菜:

  整体来说,淮扬菜是另一种比较温柔、平和的存在,就像《红楼梦》中贾家的某个姊妹,在精美的园林中,戴着金玉的发饰,在大理石桌前作诗。其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这种清远收敛、柔和淡色(淡粉色、绿色、黄色)、悉心熬煮的高汤、抚慰人心的柔嫩口感,以及那种微妙又鲜明的咸甜之味。

  英国佬扶霞的评价,与梅兰芳是一致的。梅先生一生最爱淮扬菜,他认为淮扬菜是“护嗓”的,他对淮扬菜有个关键词,就是“平和”。

  仿佛是时光穿越,2018年金秋,为庆祝上海大厦所在的衡山集团30周年,我与陆元敏、赵丹虹、沈嘉禄、管继平、罗敬频一众海上师友,齐聚上海大厦17楼,品鉴淮扬菜,雅食嘉语。我们终与淮扬菜“这位贾家的某个姊妹”,来了场深情邂逅。

  对于上海大厦的淮扬菜,美食作家沈嘉禄先生最有发言权,他还收藏一张大厦1998年的淮扬菜菜单,记录了清炒翡翠虾、扬州蟹粉狮子头、鸡汤煮干丝等“开国大典第一宴”名菜。沈嘉禄在大厦品尝淮扬菜后,对大煮干丝、粗粮辽参、淮扬虎尾(鳝鱼),评价颇高,他认为:淮扬风味,是上海大厦自1949年来坚持的味觉符号。

  1998年上海大厦的淮扬菜菜单(本图由沈嘉禄先生提供)

  我最爱大厦淮扬菜里的“淮扬虎尾”。尝一口,鳝肉嫩,蒜香油,真乃你侬我侬,入口面条般软滑。

  奇了个怪,这个上海大厦的鳝鱼,为啥这么鲜嫩呢?到底有啥不传秘籍? 一根筋的我,10多次死磨硬泡,朴实的周伟浩师傅,也是一代淮扬菜宗师王寿山的关门弟子、上海大厦行政总厨、“周伟浩大师工作室”掌门人,终于告诉我,秘诀有三:

  其一,这道菜选用的黄鳝一律为“筷子般细”,来自江苏某地特供,业内称“笔杆鳝”;

  其二,炝虎尾(黄鳝)的汤,是苏北老母鸡吊制的,要5小时左右;

  上海大厦特色菜:淮扬虎尾(鳝鱼)

  其三,最关键,这道菜最后一道工序,是要在鳝条上淋一道热油汁,其中要熬制某个调味品,其比例,火候和手势很有讲究,甚至火候就在3秒时间里,这是大厦几代厨师反复试验出来的。我想进一步探听到底是啥配料和火候,周伟浩师傅却笑而不语。

  各位看官若想知晓这个答案,可自行去大厦品尝体验。

  下午2点左右,在上海大厦底楼酒廊喝下午茶,曼妙(肖可霄摄影)

上海大厦建筑线条耐看(肖可霄拍摄于2018年9月)

  上海大厦三宝之一:老式斯诺克台球桌。另外两个宝贝为:老式手摇OTIS电梯、1932年从德国原装进口钢琴(肖可霄拍摄)

  本文为迈点专栏作者肖可霄先生“外滩经典酒店”系列之上海大厦的中篇,感兴趣的朋友可查看其在迈点网的独家报道。欢迎更多读者向肖可霄先生推荐外滩经典酒店。

  肖可霄,知名酒店试睡专家、专栏作者,已入住体验200家酒店公寓民宿,20年职业经历,聚焦旅游、酒店、媒体领域,曾任职多家重要机构高管,在品牌营销、市场推广上功力深厚,帮助过数十家旅游企业。2012年,作为“国内第一人”,他受邀为和平饭店百年历史以来的“荣誉员工”,在酒店“卧底”式工作7天,他撰写的《和平饭店体验记》系列,迈点网播放后引起很大反响,受到费尔蒙集团、锦江集团等赞誉。

  肖可霄是外滩影像装置艺术家,历时21年拍摄记录上海外滩,连续4年以独立艺术家身份受邀合作艾美酒店艺术展,开创酒店&外滩艺术跨界之先河。多次举办个人艺术展,作品参选2010山西平遥国际摄影展、2015张小盒动漫艺术展等展览。

0

评论(0)

邮件订阅 吐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