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厦:穿越1934年的外滩镜像(下篇)

迈点网 · 2018-10-17 11:22:27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摇啊摇,摇到外白渡桥。

  对于上海大厦,我格外感恩。我的外滩摄影艺术之路,是从上海大厦开始的。2009年5月27日,我人生第一个艺术展览“摇啊摇,摇到外白渡桥”摄影装置艺术展,在上海大厦二楼Belle Vue这间能看到外白渡桥的法式西餐厅,开幕。

  年少轻狂做事莽撞还干过N多傻事的我,独爱外白渡桥。在我看来,“外白渡桥”四个字颇有内涵:外,表示方位;白,说明状态;渡,代表目的;桥,昭示本质。那时,我正迷杜尚和达利,为表明我对外白渡桥的尊敬和向这些世界艺术大师看齐,自2002年到2008年的6年多时光,当时家住北外滩的我,利用上下班时间,大约乘坐1000多次公交车行驶过外白渡桥,每坐一次公交车,我就抓拍(简直是偷拍嘛)公交车窗外眺望外白渡桥的女人,我精选了240张照片,创意拼接了一件名为《渡》的大型装置摄影。

  《外白渡桥·渡》。肖可霄历时近7年,乘坐1000多次公交车,用240张照片拼接而成。中间浮现“渡”字,尺寸1.2米乘2.4米,四角为4枚100多年历史的、外白渡桥检修时撤换下的铆钉。2009年首展于上海大厦。

  我是个神经质加偏执狂。我要特别感激我的艺术指路人、策展人赵丹虹女士,在她专业策展和细致张罗下,还有设计大师王峰、画家方艺、家人Mei、Karen小姐、王秀玲女士、张扬先生等帮助下,2009年这个展览挺成功。为纪念那一年外白渡桥102周年,我们征集到陆元敏、顾铮、胡润、陈丹燕、沈嘉禄、管继平、王汝刚、茅善玉、肖潜辉等代表大上海的102位中外市民代表的留言,他们用自己语言,在A4张诠释了“摇啊摇,摇到外白渡桥”,五颜六色地布置在大厦二楼墙壁上。

  2008年4月7日,外白渡桥搬移检修时,我从苏州河里汲水装满一瓶并珍藏至今(肖可霄摄影)

  2008年的乍浦路桥上(肖可霄拍摄)

  2009年2月26日中午,外白渡桥第二段桥体回归,上海大厦二楼的用餐客人。(肖可霄摄影)

  2009年2月外白渡桥回归苏州河,南京东路街道居民代表留影纪念(肖可霄拍摄)

  2009年初冬(肖可霄拍摄)

  除那件大型观念摄影《渡》,还有我脑洞大开、亲手拼装的装置《木马》,拍摄4年的DV视频《外白渡桥》,3瓶“外滩水”,还有我创作的、含击打外滩水碗及孙嘉容小朋友为我配音录音的《外白渡桥》童谣,都魔幻地在上海大厦这个宽容的海派空间,一一展示。

  从外滩划船俱乐部遗存门头看上海大厦(肖可霄摄影

  我难忘的是,意大利、德国、韩国3国驻沪领事代表,均出席上海大厦开幕式,他们用自己国家的母语,向我这个展览表示祝贺。意大利驻沪文化领事Paolo Sabbatni先生,那位戴黑边眼镜的小个子,我不能忘记他抑扬顿挫的意大利语调。我还要感谢我当时的老板,春秋航空、春秋旅游的董事长王正华,他不仅赞助我这个小展览,还为我写序言并出席开幕式。

  知名油画家方艺,擅长外滩外白渡桥等题材,人物速写功力深厚,2018年9月他在大厦17楼露台(肖可霄拍摄)

  陆康先生的“上海客厅”

  也许是海派文化与这栋大厦有天然的亲和,我欣赏的海上鸿儒陆康先生开设的“上海客厅”工作室,于大厦西部底楼新落成。

  陆康在上海大厦开设“上海客厅”(肖可霄拍摄)

  “上海客厅”里,左一为上海大厦粉丝、知名视频导演欧悦小姐,左二为陆康,右二为赵丹虹,右一为上海大厦总经理黄嘉宇(肖可霄摄影)

  陆康先生,他的来头很大,是“南社巨子”陆澹安先生的长孙,也是著名书法篆刻家。对书法深有研究的作家、书法家管继平先生,很少褒扬书家行草。可他这么看待陆康:陆先生写的行草书法,往往是浓墨枯笔一气呵成,其线条劲健而富有弹性;章法上即便是大草书,也写得很稳。虽有飘逸之气,却无轻飘之态,这便是和他有深厚的金石功力大有关联。

  陆先生出生在上海虹口区溧阳路1219号,他说:从上海大厦到溧阳路,走走约莫十分钟,沿街每一处风景,路上每一块碎石,我都是认识的。

  陆先生为人风趣,一个圆脸笑容的老男孩。大家若去上海大厦,可到陆康先生的“上海客厅”坐坐,若有机缘主人在“客厅”的话,你要问他讨一杯“海派文化香”茶喝喝,日脚一定惬意的。

  鲜为人知的是,“上海大厦”这4个字,出自郭沫若手笔。管继平先生在书法著作《纸上风范近世文人书法》,专门谈到郭沫若,中肯评价他早年写的尺牍小楷、石鼓文集联和一些甲骨文研究手迹等,其质朴冲淡、蕴藉沉稳,和晚年他“以手写口,龙蛇乱走”之 “郭体”书法几乎判若两人。1962年,郭沫若为感谢上海大厦员工悉心照顾夫人郭安娜,特为大厦题写“登上天梯十八重,汪洋上海舞东风”等墨宝,其气势宏大,洒脱豪放,珍列于大厦18楼,看官自行体会欣赏吧。

  郭沫若特为上海大厦创作的七绝诗:“登上天梯十八重,汪洋上海鼓东风。春申水涨铺银浪,万顷楼台映日红。”

  上海大厦这4个字,由郭沫若书写。管继平先生《纸上风范近代文人书法》有专门对郭沫若书法的评价

  上海大厦启示录

  我在回味原百老汇大厦业主(现在的上海大厦)在选址、设计、运营等方面时,再对照我们现在的酒店,我认为大厦给我们很多启迪。

  例如,百老汇大厦业主在选址上,颇有眼光,看到外白渡桥1907年开通特别是有轨电车通行后,强有力拉动虹口区域的经济繁荣,苏州河另一岸(虹口)地价有极大增值空间,故1930年代在外白渡桥北堍英商上海电车公司车场原址上耗费巨资500多万白银,兴建这栋摩天大楼;

  住宿目标人群上,百老汇大厦业主精准定位专供在沪高端外国人使用的旅馆兼作公寓,两端设有电梯和楼梯,供四翼客房单独使用,中间设两部电梯,供中部房间住客使用,垂直交通很方便。百老汇大厦业主还有可贵的前瞻眼光,80多年前,就似乎预料到汽车的普及,设计建造大厦时,特在大厦北面建造车库一座。该车库建筑规模,当时在远东是最大的,中间、两头上下斜坡车道较宽敞且坡斜度倾斜合理。这座80多年历史的车库,至今还在默默服务上海大厦的商旅住客。

  因此,大厦开业后,当时的英国友邦银行、美亚保险公司等英、美洋行大老板,和大美晚报主编等外籍高管长包百老汇大厦。彼时大厦的住宿生意十分兴隆。

  我这里着重补充的是:上海大厦的文化酒店根基,是有缘由的。虽已过十年,但我不能忘记2008年时任上海大厦总经理、现任衡山集团总裁陆洋先生当时对我这个艺术展览的支持。如今,在说起我与上海大厦的缘份时,我又不得不提大厦现任总经理黄嘉宇先生。在与他相识的10年时光里,我多次有缘与他相聚聊天,也总能从他那里听到他对大厦的历史文化、建筑特色,以及人力资源、餐饮美学等方方面面的独到见解。在接触中我还特别感受到的是他对大厦的那份感情和对职业的敬畏。

  目前,中国酒店行业普遍难招人难留人,黄总翻译的《爱的领导:世界最需要的领导方式》(格雷格著),从培训、领导力切入,给我们启迪,也许我们酒店做HR的,都得去看看。同时,在黄总许多有关酒店管理实践的文章中,我觉得他撰写的《我们应该如何建立自己的酒店品牌》,有对外资酒店品牌管理的借鉴,又结合了自己的酒店管理心得,很是值得一读。

  跟上海大厦的联系,除了我与黄嘉宇先生的十年相识时光,令我倍感荣幸的还有目前上海大厦选用的房卡正面图案,来自2009年我拍摄的上海大厦、外白渡桥夜景。我的平凡人生,竟这么神奇地与这栋大厦,与大厦的人,有了情缘连接。

  目前上海大厦选用的房卡正面图案,就来自2009年我拍摄的上海大厦、外白渡桥夜景(肖可霄拍摄)

  我儿子。2011年在上海大厦客房拍摄时,他两岁多。拍摄时,有门窗关闭等保护,大家不要模仿(肖可霄摄影)

  陆元敏说上海大厦

  陆元敏先生, 1950年生于上海,中国著名摄影家。1990年代,陆元敏开始拍摄著名的“上海人”和“苏州河”系列。

  大约是2012年,我与陆元敏老师一同入住上海大厦,拍摄外滩、苏州河。那时候,摄影界传说陆元敏对器材忒不讲究,一台配两手镜头的海鸥DF300,他能从1992年用到乐凯胶卷停产。

  陆元敏抓拍能力让人信服(肖可霄拍摄于2018年9月)

  即便如此,那时候,当我在上海大厦18楼平台上见到他讨出那个比火柴盒还小、优盘似的迷你数码小相机后,仍吃一惊,陆元敏笑吟吟地说:这个相机型号我也搞不清楚,是托单位的一位同事在网上购买的,抓拍很隐蔽,性能还不错,就是反应速度慢,拍一张要停顿3、4秒。从这个角度来说,作为摄影师的陆元敏已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地。

  还有一次记不得什么时候,我坐地铁10号线时,看到对面有个不露声色的中年男人,悄然坐着,沉默,好像路人甲。再细看,就是陆元敏。批评家林路说,陆元敏本人属虎,性格如羊,长相似鹿,英俊彪悍———接触之下,他又是那种典型的上海男人,细致周到,还带点羞怯。当然,你别被他的“羞涩”所迷惑,你在与他轻松谈笑间,得提防他那按着相机快门的手,一不小心,你就成为他照片的主角。

  摄影家陆元敏,在上海大厦17楼露台,他手里有个秘密“摄影武器”:一个迷你优盘样的小相机(肖可霄拍摄于2011年)

  陆元敏摄影人生中,约摸30多年时光,与上海大厦畔的苏州河相伴。我以为请他谈谈有关苏州河的感触他会说出很多过来人的哲理,但我挺失望,因为他觉得自己没资格谈论苏州河,他说:“再过很多年,苏州河、上海大厦都会在,而我们都会老去,死亡。”

  从摄影师角度怎么看待上海大厦?陆元敏觉得,上海大厦这栋巧克力颜色的大房子,与苏州河,一竖一横,笑看外滩风雨近百年,是外滩经典的视觉符号。他还认为上海大厦,有着难以言说的故事性,这个故事性,与他喜欢的作家金宇澄的长篇《繁花》,底色是一致的,让人着迷。

  2018年飘着桂花香的深秋时节里,上海大厦18楼,这个站立过100多位世界首脑的外滩大露台,我与陆元敏谈人生。他淡淡说:拍摄最初的时候,飞快的时间就流逝掉了,也蛮恐惧的。所以拍照其实还是有点想把时间留住的感觉,好像欺骗自己,可以慢一点。其实什么都是保留不住的。他有些伤感。

  苏州河里的水,就这么流淌过去了。

  本文为迈点专栏作者肖可霄先生“外滩经典酒店”系列之上海大厦的下篇,感兴趣的朋友可查看其在迈点网的独家报道。欢迎更多读者向肖可霄先生推荐外滩经典酒店。

  肖可霄,知名酒店试睡专家、专栏作者,已入住体验200家酒店公寓民宿,20年职业经历,聚焦旅游、酒店、媒体领域,曾任职多家重要机构高管,在品牌营销、市场推广上功力深厚,帮助过数十家旅游企业。2012年,作为“国内第一人”,他受邀为和平饭店百年历史以来的“荣誉员工”,在酒店“卧底”式工作7天,他撰写的《和平饭店体验记》系列,迈点网播放后引起很大反响,受到费尔蒙集团、锦江集团等赞誉。

  肖可霄是外滩影像装置艺术家,历时21年拍摄记录上海外滩,连续4年以独立艺术家身份受邀合作艾美酒店艺术展,开创酒店&外滩艺术跨界之先河。多次举办个人艺术展,作品参选2010山西平遥国际摄影展、2015张小盒动漫艺术展等展览。

0

评论(0)

邮件订阅 吐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