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安:新冠疫情与旅游变化(连载19)

迈点网 · 魏小安专栏 · 2022-10-17 08:00:04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多数产品创新,短期起作用;一部分是营销创新,中期起作用;个别是方式创新,长期起作用。

(迈点专栏 魏小安 本文是2020年7月30日的会议演讲)

我和贾康先生是同班同宿舍的同学,他刚才说我有先见之明。其实,我就是好玩。所以到今天,干旅游40年,就是四个字,好玩,玩好。结合今天的这个会议,我梳理了一下疫情期间我自己的一些看法的变化,也梳理了一下行业的变化,所以我想以《新冠疫情与旅游变化》为题,谈一些看法。

一、冲击与变化

    首先是冲击。从1月下旬到现在半年,我们觉得一拨过去了,又一拨过去了,一拨一拨就过不去,乌鲁木齐、大连又开始了,威海受大连影响很大,距离太近了。但是我们就这样吗?不可能,所以疫情常态化,我们很难设想疫情过去,不是当年非典那一套。各个国家发展情况也不同,现在从世界来看,看不到头就是这么一个感觉。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说中国疫情是第一阶段,世界蔓延是第二个阶段,交织影响就是第三个阶段,乃至第四个阶段,这个影响太大了。

    第二个就是经济冲击。因为对应这个发展,我们现在全线难题都是这样,一方面抗疫不能停,另外一方面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就业成为最大的问题,很简单,有市则有商,有商则有产,有产则有业。所以旅游在这方面,这次希望多做贡献,但是我们实在做不了贡献,因为没有人流,旅游就不能发展,抗疫本身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旅游。这样从世界来看,欧洲大体稳定,美国风雨飘摇,世界银行估计,今年世界经济有可能下降6%—8%,这是二战以来从未有的情况。但是毕竟时代不同了,解决经济危机的手段多样化,虽然现在疫情在抬头,但是说到底,生意场上没有敌人,只有客户,所以我不认同现在有些人的忽悠,恨不得一看明天要打仗,各种备战的措施都出来了,我都不知道想什么呢?打仗很好吗?打仗就能够满足我们爱国主义热情吗?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少说战争。

    第三,如果疫情称之为短期冲击,经济性中期冲击,而全球化则是长期冲击。实际上疫情冲击现在看不到头,疫苗只是预防措施,特效药产生解决治疗问题,才是解决根本问题,所以世界主要国家短期内看不到希望。世界性经济危机会引发一系列变化,贸易战、经济战、科技战,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全球化冲击必然引起变化,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将转向对抗,这是根本的影响。

    所以从旅游影响来说,疫情冲击、经济冲击和全球化变化冲击是必然的,三个冲击叠加而引来的,我们旅游遭遇灭顶之灾,半年抗疫,百业凋敝,长期持续,长期艰难。所以不要认为说,我们现在有限度的放开跨省组团旅游,就有希望了,我看不出来。因为中国去年60亿人的旅游人次,85%是散客,散客基本上从5月初就开始放开了,但是我们市场并没有随之而复苏。现在15%的团队客放开跨省还有一系列的限制,我们就指望这个旅游市场有这么大的拉动作用,我看不出来。

    所以现在应对冲击各部门和各地政策叠出,从需求拉动到企业扶植,见到一些成效,但是从根本上还是取决于三个冲击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讨论旅游振兴需要思维创新。

    1、生活总要持续,休闲成为刚需。

    2、五一和端午节平安渡过,增强了行业吸引力。

    3、挤泡沫,市场泡沫、投资泡沫等等泡沫都被挤出来,市值更加清晰。我们原来说投资,我呼吁了至少五年,旅游要注意投资泡沫,需求要注意市场泡沫,我们文旅局的工作要注意工作泡沫。但是我每次呼吁大家都认为是危言耸听,这次全挤出来了,所以我们现在的判断可以更清楚。 这是我谈的第一个,冲击。

第二,变化。

首先我们需求基础还在。二是我们进入中等国家行列,从旅游产品来说,这是最大的一个变化。因为旅游产品四大类,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商务旅游、特种旅游,结构性的变化这几年一直在发生,形成了一个结构性的调整,休闲度假成为一个重中之重,这是表现最最突出的。

    出国是不能出去了,跨省不能跨了,就在省里玩一玩吧,省里面玩都不放心,就在城市周边玩。所以疫情起来我就有一个判断,今年海南必然成为热中之热。中国人原来休闲度假主要是东南亚国家,这次东南亚哪都去不了了,休闲度假又逐步变成刚需,怎么办呢?所以海南很热,这个月我跑了三趟山东,尤其是这次来威海我感觉,暑期威海也会变成一个热点,看我们怎么抓这个机遇了。

    在防疫常态化情况下产生的重要变化,就是观光旅游受到局限,休闲度假则会大行其道。认识世界一定要观光,认识自我需要度假,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

    多年以来我们影响中国旅游发展,不是我们的酒店和景区服务,真正影响是我们的是基础设施制约。现在中国基础设施建设位居世界前列,高铁和高速公路均为世界第一,民航机场建设大面积拓展。“十三五”结束,400个支线机场已经建成,乡村公路也大体完善,所以现在原来制约我们的最厉害的因素,已经成为发展的促进因素。可以说由于基础设施的完善给中国旅游插上了翅膀。

    我现在担心的是过头,比如山区旅游,山区旅游不修大路,不建大楼,这是基础要求,乡村公路和景观路、文化路、旅游路合一,曲径通幽。但是我们现在追求都是大路朝天,这就过分了,这种过分不但加剧了投资,而且变成了无效投资,最根本破坏了我们的环境和景观。

    三是新基建的发展。

    四是市场新特点。我们可以看到城市休闲和乡村休闲的火爆,成为现象级的消费。今年疫情将过未过我们看到最突出的现象,何以解忧,唯有休闲,吃吃喝喝,玩玩乐乐,山山水水,花花草草,释放压力放松心情。二是升级的消费则是度假。度假一次性的长途交通,但是多日停留,全域消费。三是自驾游。又有私密安全,又不能到处游荡。所以最好的方式是自驾旅游。营地基本都在大自然当中。在这个过程中科技的力量越来越强,所以拉动消费来说,以短不长这是一种选择,高频次短距离,低单价大众抓是一种趋势,形成分工体系,长短结合,高度集群,这应该说是我们一种成熟的表现。一个市场不是什么都高端,什么都高端,没有这样的市场,地摊货只要有人买也是好东西,所以我们形成这样一个产业系列,形成一个分工体系,各挣各的钱,这才是一个成熟的市场。

二、认识深化,探寻规律

我刚才听了一点规律性的认识。实际上我们现在很难把握规律,第一个观点,风险常态化,这还不光是疫情常态化。从中国旅游发展40年来看已经经历了10次冲击,这10次冲击,4次是国际性的因素影响,2次是国内因素影响,2次是综合性因素,这次就是综合性的影响,而且这次影响是最大的一次。我们分析中国旅游发展40年,第一次出现危机1982年负增长,那个时候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和外汇的变化。在我们入境旅游的时候,第二次1989年全面负增长,那次世界旅游专家分析,中国要五年才能恢复1988年的首先,我们当时恢复分析就是两年,因为海外看中国,和我们自己感受差别太大,最后一年半恢复,最终影响是比较大的。第三次是非典,非典大体上半年就恢复了。这次不同,这次应该说方方面面影响因素都集中到一起了,所以我觉得现在很难讲恢复,更别说振兴。我们习惯后疫情复苏,后疫情的振兴,把这句话挂在嘴上,什么时候叫后疫情?疫情常态化有后疫情吗?我认同刚才贾康先生的判断,现在谈后疫情太早。再说复苏,复苏到什么时候?只是数量的复苏呢?还是什么复苏?我觉得这个时候需要有一个模式的创新,需要研究发展的振兴,而不是简单的复苏。

    从世界范围来看,可以说冲击常常有,危机时时来形成常态。这些年一个是恐怖主义,“911”达到高峰;第二个自然灾害普遍发生,日本地震和海啸、澳大利亚的山火愈演愈烈;三是金融危机的影响,1998年、2008年都是金融海啸,这些东西对我们旅游的发展都是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运营成本,交通事故,金融跌荡,恐怖主义,中国人的足迹走遍世界,世界所有旅游景点疫情都给毁了。所以很自然我们要学会危机管理,研究危机对策,尤其要研究在危机之中找机会,我们有几个不足之处。

    1、强化保险。设立旅游安全的新形势。

    2、整合资源,要建立全国性的急救体系,和长期疫情防控体系,这些国际上有现成经验,我们已经研究多年,但是就是落实不下来。

    3、设立各种日常风险对策机制,这是一个风险的变化,这需要我们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第二个观点,要素的变化。旅游要素可以分三类。第一类运行要素,重点在企业,这个现在全世界普遍成熟了,形成了一个运营的均质化。比如说坐飞机,全世界坐飞机情况基本一样,住世界品牌酒店,一说喜来登,一说希尔顿就知道进了酒店什么样,这都是均质化。差异化在景区、在餐饮、在购物这是差异化的。但是这些运营要素,我们成熟了。

第二类是发展要素,涉及到投资、管理、人才、信息、主题、市场这也是要素,涵盖了各类,推进其他要素的完善,应该在发展要素方面。现在制约旅游的力量很强,很多要素说了听到一点,真正到政策层面没你的事,所以我们每一个方案都得努力争取,一定程度上对旅游发展形成了口头上重视,实际上歧视,形成了这样一个政策格局。

    第三类是环境要素。涉及到旅游安全、财务安全、身心健康、绿色环保、社会友好、公共服务等等,这也是六个要素,这些要素重点在整合公共产品。这样的要素在旅游发展不同阶段权重在变化,结构也在变化。

    在初期,运营要素,处处短缺。到了中期,发展要素第一。现在来看,环境要素越来越突出,也就意味着政府在其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尤其疫情肆虐情况下,环境要素上升到第一位,也是长远,是根本。实际上各地旅游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环境要素上。比如我们现在到乌鲁木齐,乌鲁木齐的酒店不比内地差,很多大品牌都进去了,哪怕到西藏很多大品牌都进去了。我记得1996年我第一次去西藏,感慨能不能有像样的酒店?现在到西藏,很偏僻的地方都感觉很棒,能说我们落后吗?尤其在这次疫情肆虐情况下,我们旅游也在全世界领了一个头,领了一个先。我觉得由此可以创造旅游领域新的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当然,前提是总体的抗疫见到了实效。

    第三个观点,敏感和脆弱。因为这个问题经常被提出来,在官方不能说脆弱性,原因很简单,一个脆弱的产业值得支持吗。所以在1990年的时候,国家旅游局当时开了一个局长办公会,专门探讨了一个理论问题,就是这个脆弱性,后来得出一个共同结论,不要谈脆弱,我们谈敏感。199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世界旅游组织都出面,说旅游是敏感性的产业,不是脆弱的产业,旅游有很强的韧性。但是灾害来临,经济呈现脆弱自然就出来了。前一段张辉教授讲过,需求是敏感的,产业是脆弱的,我觉得这个有点意思。我们这也得讨论,要说旅游脆弱,我就问一问哪个产业不脆弱?可是反过来说旅游敏感,哪个产业不敏感呢?应该说旅游是敏感度很高的产业,碰到事情我们滑坡最快,事情过去我们反弹最快,这还比较准确,这不是学术概念,是这个行业规律性的认识。

    另一方面韧性和弹性,韧性强,弹性大,这也是一种解释。

    第四个观点,关于不确定性。隔离期间我读了四本书,第一本书《随机漫步的傻瓜》,实际上未来随机性越来越强。通过这本书我发现市场和人生中隐藏的机遇。第二本书《黑天鹅》,“黑天鹅”无从判断,比如现在有人说今年下半年“黑天鹅”会越来越多,实际上没看懂“黑天鹅”这个词。如果你能看得到“黑天鹅”就不见“黑天鹅,”这个是什么?如何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第三《非对称风险》,这是一个新现象,风险共担,应对现实世界不确定性。第四《反脆弱》,反脆弱重新站起来,从不确定性之中获益。这四本书我顺着读下来,真的觉得很有收获,意味着什么?很多传统的思维方式颠倒了,颠覆了,很多传统的工作方式也需要变化,所以摆脱线性思维,激发市场活力,以变化应对变化,在低谷中创造商机,这是我读完这四本书很强的感受。但是我们拍着胸脯说,我预测如何如何,谁也别预测,因为谁也说不准。但是总有一些蛛丝马迹可以让我们发现,总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需要我们认识。

三、等待时机,触底反弹

从世界范围来看,民众恐惧,希望不要恐慌,中国已经经历了这么多次;第二,旅游大方面去想,在这个过程之中,抓住机遇;第三个疫情之后反弹应该是一个过程,不是说一哄而起,在这个过程之中,不能一厢情愿;第四,从企业来说,一安全;二健康;三质量;四防护,这是新的四要素。但是这些都需要成本,我从来不认同优质低价,因为这违背规律。从疫情一开始我就担心恶性竞争,现在看来比我预想的更深,甚至有些城市提出来免费,那我问你,到底想干什么?为了争取点人气,违背经济运行规律,怎么维持啊?

第五个观点,这次抗疫情有几个特点,因为我到现在,出了9趟差,有实际感受。一是企业经营内容丰富了,通过多样化的经济政策;二是跨领域;三是所谓新资产运作,这只是少数,甚至是偶然的,原因很简单,没有重资产的投入何来轻资产的运作?我们看到一些现在已经呈现的轻资产运作,实际上根本就是重资产过程才培育了它;四是市场化运作;五是市场分析。多数产品创新,短期起作用;一部分是营销创新,中期起作用;个别是方式创新,长期起作用。

    所以,最后一个字熬,今年谁能熬下来谁就能活下来,明年谁能活下来,谁就能发展起来,后年谁能发展起来,谁就能火爆起来。所以今年奉劝大家掂量掂量自己的家底,有没有熬的资本,有熬的资本就熬下来。2020年是一个变化的时代,传统的大体稳定的国际秩序变化了,美国的领导力下降了,出现了很多权力的真空,这就是一个变化。下一个时代,新的时代并不乐观,一定是一个混乱的时代,磨合的时代,甚至是一个摩擦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国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负责任的世界大国,我们能不能站立世界中心,中国旅游在这个时候我们能够争取世界旅游强国的高位,也是我们对世界的贡献。

魏小安:自驾车与环太湖(连载16)

魏小安:中国旅游发展需要头部企业(连载15)

魏小安:漫步拈花湾(连载14)

魏小安:疫情下酒旅企业的危机与转型(连载13)

魏小安:疫情下的底线思维(连载12)

本文系迈点专栏作者授权转载文章,为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转载是凝聚网络力量的重要方式,如有争议,请及时反馈至邮箱:news@meadin.com

0

评论(0)

邮件订阅 吐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