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安迪:思考文旅业的新质生产力
如果文旅行业的运营能够激发、提炼和运用这些“民间繁花”,这本质上或许也是生产要素的创造性配置。
破内卷需要#高质量发展#,而#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则需要#新质生产力#!
针对我们自身所处业态而言,所谓新质生产力到底是什么?而即使弄明白了这个问题,我们又应该怎样去构建属于我们自己日常运营的新质生产力?
参阅有关新质生产力的相关论述,它总体来说具备三个特征:
1. 技术的革命性突破
2. 生产要素的创新配置
3. 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
或许,对于普通业者而言,我们很难在远大的宏观情境中靠自己的力量去塑造这三个特征。但是,在微观角度,如果我们把它们作为指导性的创新原理,也许长期纠结的一些思路会变得豁然开朗。
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似乎有一个对基本困难的共识性描述,那就是“内卷”。然而,内卷的定义到底是什么,简而言之:内卷就是在行业所有参与者都加大投入时,总的产出却持续下降的一种情势。
有很多人说,造成“内卷”的原因必是“消费降级,经济放缓”。有道理,但是拨开“茧房”仔细看看,实际上也不尽然。
比如说,我们看到国内旅游的人数增长,但是客单价持续下降,我们就很容易认为是“原来旅游的那些人,口袋里的钱少了”。但我们却没有看到,根据一些更为细致的数据统计,在旅游人数的增长中,乡镇旅客的占比逐步增加,人们总的旅游频次也在持续上涨。
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这说明人们正在把旅游看的更加“常态化”。旅者们或许正在经历一个从“攒好钱去旅游”到“有事没事就要去旅个游”的转变。所以,针对这样的现象,大文旅和酒旅业应该怎么重组?做传统的旅游公司、酒店和景区运营可能就不赚钱,反而你去迎接别人的常态化旅游生活大概率就会有许多机会。
另外,我们也看到,高端餐饮今年的数据比较“惨痛”,我们也很容易认为“原来消费高端餐饮的那些人,口袋里钱少了”。但是我们仔细想想,如今很多高端餐饮的没落,到底是因为顾客消费不起了,还是因为高端餐饮的“食材并不稀缺了”、“厨艺不那么顶尖了”、“体验并不那么确定且特殊了”?某种意义上,高端在重新被定义,体验也在重新被体会,不是那部分消费者消失了,而是他们欣赏的产品的形式应该变了。
对于文旅行业来说,也许我们不太容易培养新业态,但是或许我们可以“用新的方法把老的事情重做一遍”。比如长沙的“文和友”把很多平凡的小吃及民俗放在了一个恢复长沙旧风貌的“场景”里,这些老的内容就有了新的生命。在天津,利顺德酒店,把很多民国时期的著名小吃、甜品进行复刻,然后放在百年的宴会厅中,客人们坐在那里就能想到当时“少帅”和“溥仪”也在吃着同样的东西,这样一家老酒店的下午茶就变得稀缺起来......
“老传统”的价值,不在于“倚老卖老”,而是让老的价值以新世代能够“消化”的方式,从“平面的2D”变成“立体的3D”。老吃食、老景点、老曲艺,放在一个俗见的场地里,它们就是“平面的” ,而如果把它们放在一个精心打造的“场景”中,那它们就是立体的。为什么立体?因为客人们来的目的就是要让自己入戏,而如果你的场景能够“成全”他们,他们便会获得心中梦寐以求的那份满意。而这种创造“梦寐以求”,把客人的第三视角变为第一视角的场景创造能力,或许就是文旅业的新质生产力,因为它无疑是把传统的生产要素以极其生活化的方式进行了创造性的配置。
为什么很多景点长久以来都名不见经传,而当它们在游戏“黑神话.悟空”中一经展现却竟成了新世代趋之若鹜的“热点”?因为“黑神话.悟空”,以极为精致的用心塑造了一个新世代乐于置身于其中的场景,而有了场景这个载体,“传统”就因为“相通”的唤起而变得“价值连城”......
当然,新质生产力并不仅仅是把老的东西、老的事情放在新场景里。想要构建新质生产力,数智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如何靠数字智能的技术,把顾客的喜好连接起来,把目标顾客找到,把顾客的深度需求挖掘出来,把客人的过程成本降低下来。这也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课题,换句话说,就是用新技术把老事情再做一遍。
最后,政策的宽度和自由度的空间,也是孕育创新的重要一环。比如天津的“跳水大爷”,就是市民的智慧,民间的亮点,交织孕育的IP。因此,发现这些民智的亮点,扶持松弛文化中迸发的价值,让这些价值广泛产生共鸣,促进交互繁荣,这便是最自然而高效的生产力孵化。我们有理由相信,老百姓的创新是多元而广阔的,如果文旅行业的运营能够激发、提炼和运用这些“民间繁花”,这本质上或许也是生产要素的创造性配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