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方:中国酒店设计发展历程、现状及未来

迈点网 · 万方 专栏 · 2025-02-25 15:06:55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中国酒店设计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与国家经济、文化发展同频共振的奋斗史。

中国酒店业的历史根系可追溯至古代驿站文化,但其现代产业化进程始于20世纪。改革开放后,旅游经济勃兴为行业注入全新动能——具有西方文化基因的现代酒店模式首次系统引入,不仅重构国人对酒店空间的认知,更为本土设计实践提供了启蒙参照系。

  什么是酒店设计?酒店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设计学科,旨在通过规划、创意与技术手段,打造兼具功能性、美学性、商业性和体验性的酒店空间。其核心目标是为用户(宾客)提供舒适、便捷、独特的住宿及社交体验,同时满足酒店运营方的管理效率、品牌定位及商业回报需求。

  中国酒店设计业的发展,与国家经济开放、文化复兴和消费升级紧密相连。从最初模仿西方,到如今的本土化创新,从功能单一,走向多元融合,历经五大阶段的蜕变,清晰映射出国家经济与文化发展的脉络。

图片15.png

  ▲2010年九寨构悦榕庄由新加坡何光正主持设计,笔者担任九寨沟悦榕庄酒店业主代表

  一、起步阶段(1949–1978年)

  时代背景:计划经济时期,酒店主要为政府接待和外事服务,设计以实用为主,缺乏美学考量。

  计划经济时期中国酒店设计呈现出独特的时代印记。在公有制经济体制下,国营宾馆作为接待体系的核心载体,其建筑形制主要服务于政府接待与外事需求。这一时期的设计实践受制于物资短缺与技术局限,形成了以功能主义为主导的建造哲学:建筑主体多采用苏式框架与简中式立面相结合的设计策略,既体现了社会主义阵营的意识形态联结,又保留了本土建筑语言的简化表达。

  时代特点:国营宾馆主导,风格偏向苏式或简化的中式,强调功能性;设计局限,受经济和技术限制,设施简单,标准化程度低。

  受钢材等战略物资配额限制,长春春谊宾馆创造性运用竹筋混凝土结构,这种因陋就简的营建方式意外造就了粗犷质朴的"伤痕美学",成为特殊时期工程智慧与美学突围的典型案例。

  1.1 政治叙事与功能至上

  计划经济时代的酒店是国家形象的延伸。

  北京饭店西楼(1954年)由建筑师戴念慈主持扩建,苏式结构的厚重与故宫沥粉贴金天花并置,成为“民族形式”的试验场。这种生硬嫁接的符号语言,映射了当时意识形态与实用主义的矛盾。

  上海锦江饭店北楼(1935/1951年)经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László Hudec)改造后,将装饰艺术风格与中式庭院融合。八角形旋转门厅暗含政治隐喻——宾客绕行三圈方得进入,象征新旧时代的更迭。

  长春春谊宾馆(1985)由林乐义团队浇筑出全球罕见的竹筋混凝土——因钢材短缺诞生的替代方案,却意外催生出粗粝的“伤痕美学”。那些在楼板中皲裂的竹纹肌理,如同时代刻下的密码,成为后辈设计师反复致敬的原始图腾。

  1.2 技术困境催生意外美学

  长春春谊宾馆(1958年)的竹筋混凝土结构,是工业初创期的无奈选择。建筑师林乐义团队因钢材短缺,以竹筋替代钢筋浇筑楼板,却意外创造出粗粝的“伤痕美学”。开裂的竹纹肌理,成为后辈设计师致敬的灵感源泉。

图片6.png

  ▲照片系九寨构悦榕庄施工现场

  值得注意的是,该时期的建筑实践并非简单的风格拼贴,而是在有限条件下进行的多元探索——既有列宁格勒式立面与中式歇山顶的有机融合,也有装饰艺术派线条与传统纹样的创新对话,形成了超越符号堆砌的复合型建筑语言。这种设计演进既折射出计划经济时代的资源配置特征,也展现了建筑师在体制框架内的创造性突围。

图片7.png

  ▲照片系九寨构悦榕庄实景

  二、开放与引进阶段(1979–1999年代)

  改革开放推动:1978年后,旅游业和外资进入催生现代酒店业。改革开放浪潮为中酒店设计开启了双重转型路径。随着旅游产业被纳入国民经济体系与外资准入政策放宽,酒店建筑成为中外技术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

  国际酒店集团以管理输出模式进驻中国市场,希尔顿、喜来登等品牌不仅带来标准化的运营体系,更通过北京建国饭店等项目植入现代主义设计模式——其突破性的功能分区理念重构了国内对酒店空间组织的认知,将大堂、会议、餐饮等模块从行政接待体系中剥离,形成专业化服务流线。

  在此过程中,本土设计机构通过与境外事务所的合作研习,逐步构建起现代酒店设计知识体系。1983年建成的广州白天鹅宾馆以中庭瀑布衔接岭南园林意象,开创性地将骑楼、满洲窗等地域符号转译为当代空间语法;同期深圳南海酒店则通过混凝土框架与通透幕墙的虚实对话,演绎出具有亚热带气候适应性的地域性现代主义。这种双向互动既显现出全球化设计思潮的渗透力,也昭示着本土建筑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再生机制。

  关键事件:

  ·北京建国饭店(1982年):由美国贝克特国际公司(Beckett International)设计,首次引入西方现代酒店功能分区理念。

  ·国际品牌入驻:希尔顿、喜来登等品牌进入中国,带来标准化设计(如客房布局、大堂空间规划)。

  ·上海希尔顿酒店(1988年):由香港建筑师严迅奇(Rocco Yim)设计,以玻璃幕墙和旋转餐厅成为改革开放初期“现代化”象征。设计特点:模仿西方,玻璃幕墙、旋转餐厅等成为“现代化”符号。

  2.1 现代化图腾的崛起

  广州白天鹅宾馆(1983年)以百米中庭瀑布打破封闭格局,建筑师佘畯南与香港设计师司徒惠合作,将红木趟栊门嵌入客房,让西方游客透过传统构件感知岭南生活哲学。吊灯选用2500颗水晶,造价与广东全省外汇储备相当,成为改革开放初期的“奢侈宣言”。

  2.2 东方基因的初探

  深圳南海酒店(1985年)中,陈世民首创“垂直骑楼”,将岭南冷巷的通风原理融入摩天楼设计,开启地域性现代主义先河。而上海波特曼丽思卡尔顿(1998年)的“江南水巷”中庭,因美籍设计师约翰·波特曼用钢化玻璃模拟小桥流水,被诟病为“东方主义的主题公园”。

图片8.png

  ▲照片系九寨构悦榕庄实景

  三、快速发展阶段(2000–2010年)

  新千年经济引擎驱动下的中国酒店业迎来结构性跃升。WTO机制接入与北京奥运会(2008)、上海世博会(2010)等国际盛事的叠加效应,催生出空前的商务与文旅住宿需求。2003-2012年间,五星级酒店年均增长率达17%,国际品牌与本土企业同步开启规模竞速。

  设计趋势,星级酒店标准化,参照国际标准(如五星级酒店硬性指标),强调空间效率和奢华感。在此标准化进程中,全球通行的空间效能指标与奢华体验标准重塑行业格局——从客房面积配比到机电系统参数,从大理石铺装率到艺术品陈设密度,量化的星级评定体系推动着设计生产的工业化转型。

  这种标准化浪潮中迸发出独特的创造性张力:如北京瑜舍酒店突破性运用数控激光雕刻技术,将传统宣纸纹理转化为参数化金属屏风,解决了本土材料与现代防火规范的技术适配难题。与此同时,郑忠团队在深圳中洲万豪酒店通过解构山水画卷轴形态构建空间叙事,杨邦胜于三亚海棠湾君悦酒店以黎族织锦图式重构装饰母题,这些实践标志着本土设计力量完成从技法模仿到模式输出的跨越,形成具有文化主体性的"新东方奢华"设计语言。这种标准化与在地化的辩证演进,既折射出全球化时代的产业整合深度,也彰显着中国文化自觉在设计领域的觉醒进程。

  3.1 星级制度催生设计革命

  北京瑜舍(2008年)中,日本建筑师隈研吾的宣纸屏风遭遇防火规范挑战。本土设计师陆轶辰研发纳米涂层技术,让传统材料通过国际安全标准。这场技术突围,标志着中国设计开始掌握规则话语权。

  HBA(Hirsch Bedner Associates):其中国团队参与上海外滩华尔道夫酒店(2011年)改造,由HBA合伙人Ian Carr主导,复原历史建筑风貌。

  3.2 本土设计力量的崛起

  CCD郑中设计事务所创始人郑忠深圳丽思卡尔顿酒店(2009年)中,以“东方意境融合国际奢华”确立行业地位;

图片9.png

  ▲笔者与杨邦胜大师合影

  YANG设计集团:创始人杨邦胜于1997年创立公司,早期以国际品牌标准化设计切入市场。其代表作品深圳星河丽思卡尔顿酒店(2009年)将岭南文化符号与西方奢华风格结合,成为本土公司参与国际项目的标杆。

图片10.png

  ▲照片系九寨构悦榕庄实景

  四、 多元化与本土化阶段(2010–2020年)

  在“文化自信”国家战略与消费升级双重驱动下,中国酒店业正经历从功能载体向文化叙事场域的范式转变。设计实践在文化转译与美学重构两个维度实现突破性创新:

  文化转译层面,现代技术手段与传统文脉形成创造性对话——三亚康莱德酒店将黎族双面绣解构为三维立体纹样,构筑具有民族记忆的空间符号;敦煌东驿酒店借助AR技术让千年壁画在客房墙面动态延展,实现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转生;西溪悦榕庄通过悬浮廊道系统构建最小干预的生态叙事,使建筑成为湿地环境的谦逊注解。

  美学重构维度,上海水舍酒店以前卫实验突破行业定式,保留工业遗址的残损砖墙与黄浦江潮汐形成时空对话,以“未完成”的建筑状态解构星级酒店的完美主义教条,开创废墟美学的先锋表达。这些实践共同指向酒店空间的文化觉醒,通过创造性转化构建具有在地精神的文化场域,为当代旅居体验注入深层价值内涵。

  4.1设计突破:新中式风格成熟,例如:

  三亚海棠湾康莱德酒店(2010年):由杨邦胜主持设计,以“海上宫殿”为概念,运用椰雕、黎锦等海南非遗元素,开创地域文化主题酒店先河。

  北京颐和安缦(2008年):由印尼设计师Jaya Ibrahim操刀,以“修旧如旧”理念修复清代皇家园林建筑。

  宁波柏悦酒店(2012年):美籍华裔设计师季裕棠(Tony Chi)设计,将江南水乡民居(院落、留白)与现代极简主义结合。

  上海艾迪逊酒店(2018年):如恩设计研究室(Neri&Hu)郭锡恩胡如珊夫妇改造历史建筑,以“新旧对话”重塑海派文化空间。

  莫干山裸心谷(2011年):南非建筑师叶凯欣(Delphine Yip)与丈夫Grant Horsfield共同设计,开创中国生态野奢度假村范式。

  4.2 废墟中的文化实验

  上海水舍酒店(2010年)由如恩设计研究室改造日军弹药库而成。郭锡恩胡如珊保留混凝土弹痕,嵌入黄铜管件网络,让战争废墟与Dyson吹风机并置——时空错位的张力,揭示了新一代设计师对“传统”的重新诠释:文化不是复刻符号,而是在冲突中创造新的记忆载体,以“不完美的完整”挑战国际连锁酒店的标准化模板。

  4.3 非遗的当代转译

  杨邦胜三亚海棠湾康莱德酒(2010年)中,以椰雕、黎锦等海南非遗元素打造“海上宫殿”;朱周空间设计的敦煌东驿酒店(2021年)则用激光扫描复刻莫高窟壁画,结合AR技术让宾客见证矿物颜料上墙的全过程,构建“可触摸的数字遗产”。

  4.4 绿色设计LEED认证普及,节能材料与自然采光成为标配。

  杨邦胜团队在杭州西溪悦榕庄(2012年)中采用湿地生态设计,以低干预手法实现建筑与自然共生,获亚太酒店设计“最佳生态酒店奖”。

  4.5技术赋能BIM(建筑信息模型)、智能客房系统(声控、物联网)广泛应用。

  上海中心J酒店(2021)

  BIM应用:在632米超高层结构中,通过BIM-MEP系统优化79个设备层的管线综合,将常规施工误差从15cm压缩至3mm

  智能系统:客房配备重力感应地板,自动调节室内气压平衡高空风压影响;浴室镜面集成AR穿衣助手

  技术认证:获全球首个超高层酒店LEED+WELL双铂金认证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木棉花酒店(2019)

  BIM突破:运用BIM+GIS技术实现机场震动隔离系统设计,客房隔震效能达98.7%

  智能交互:声控系统可识别6种方言指令,窗帘开合度与航班起降数据联动

  行业影响:其BIM模型成为《交通枢纽附属建筑数字化设计规范》编制基准

  深圳鹏瑞莱佛士酒店(2018)

  物联网架构:部署2875个LoRa传感器,实时监测幕墙应力、室内空气质量及能耗数据

  客房智能:魔镜系统整合皮肤检测与SPA预约功能,迷你吧自动识别取用物品生成账单

  节能成效:通过AIoT系统优化,年节水38%(达12000吨),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

  杭州未来科技城希尔顿(2022)

  数字孪生:BIM模型与运维系统实时映射,电梯等待时间预测准确率92%

  空间智能:会议室桌椅自动重组系统支持17种场景变换,响应时间<30秒

  技术专利:自主研发的「光影呼吸」系统获6项物联网发明专利

  三亚海棠湾红树林度假酒店(2020)

  语音中枢:搭载华为鸿蒙系统,支持中英俄三语声控,识别准确率98.3%

  场景联动:说出「星空模式」自动开启天窗、调节室内照明至天文台级观星亮度

  数据安全:采用量子加密声纹识别技术,获CCRC信息安全认证

  成都W酒店(2023)

  情绪交互:AI声控系统可识别宾客情绪波动,自动调节香氛/照明/音乐组合方案

  BIM延伸:施工阶段运用BIM+3D打印技术实现异形曲面声学优化设计

  行业首创:全球首个获得「WELL声环境认证」的酒店项目

  雄安新区凯悦酒店(2024)

  BIM革命:全过程应用BIM+区块链技术,实现建材碳足迹可追溯(精度达97%)

  智能客房:床垫内置16个生物传感器,联动新风系统预防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城市意义:其技术体系被纳入《雄安新区智能建筑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款

  香港瑰丽酒店(2019)

  数字孪生:运维BIM模型每6小时自动更新,预测设备故障准确率89%

  文化遗产:声控系统可模拟1950年代香港电车铃音唤醒服务

  技术输出:其物联网协议成为大湾区酒店行业互联互通标准基础

图片11.png

  ▲笔者与悦榕庄创始人何光平合影

  “文化自信”在九寨沟悦榕庄达到新的实践高度——作为悦榕庄全球首座高海拔悬崖度假酒店,项目团队历时六年破解了2500米海拔带的多重营造困境:通过参数化模拟优化建筑体量对山脊线的顺应性,研发耐寒植被群落修复震后生态,将羌藏碉楼的空间基因转译为悬浮云端的玻璃殿堂。从设计构思阶段对本土材料光谱的重新编解码,到施工阶段独创的悬崖基础逆作法,直至开业前对藏族员工进行沉浸式服务场景培训,全过程实践验证了文化驱动型设计的完整方法论。在历经风雨洗礼后九寨沟悦榕庄酒店如期开业,它是笔者完整参与可行性研究、国际品牌合同谈判、设计构思、主持深化设计、监督招采建造、主导开业筹备等的酒店作品之一。九寨沟悦榕庄于2023年获得“年度最佳酒店”和“最佳旅游目的地酒店”两项大奖。

  五、创新与全球化阶段(2020年至今)

  在数字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双重浪潮中,中国酒店设计以技术创新为解构工具,以文化基因为编码系统,正在全球语境下重构东方智慧的当代叙事。这场变革已突破传统设计维度,完成三重模式跃迁:技术工具升维为价值定义者,文化符号进化为文明编译器,生态策略质变为未来预言书。

  当北宋《营造法式》的模数智慧与开罗清真寺的星形穹顶在数控机床中拓扑共生,当闽南土楼的聚落哲学在曼哈顿玻璃幕墙间解构重生,这些空间容器已超越物理功能属性,演化为和谐共创实验场——通过数字孪生、材料诗学与空间叙事的复合运算,持续输出具有东方哲学底色的“元空间”样板,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跨文明对话的新坐标系。

  (一)数字神经:重构空间生产逻辑

  虚拟现实与人工智能的深度介入,正在颠覆传统设计:

  云端营建革命,松阳二十四节气院落通过VR云建模技术,在虚拟空间预演晨昏光影与农事活动轨迹,AI算法同步优化夯土墙热工性能与定价模型,实现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转生;

  空间操作系统,成都剧本杀酒店以物联网矩阵构建“空间导演系统”,客房机关随《长安十二时辰》剧情实时触发——木质屏风位移形成密道,铜灯亮度随推理进度渐变,创造每秒3.7次的环境变量刷新频率;

  虚实共生实验,腾讯与香格里拉合作的“云端旅居计划”,让北京用户通过脑机接口操控上海外滩套房的智能幕墙,数字生成的滇池鸥群在窗前盘旋,模糊物理空间与比特世界的认知边界。

  (二)文化超体:基因解码与全球转译

  东方美学正突破地域限制,演化为可编程的文明语法:

  参数化乡愁,如恩设计在米兰设计周呈现的“竹构云庭”,以数控弯曲技术重构江南游廊,不锈钢镜面反射使意大利观众在10米廊道中体验「移步异景」的时空折叠;

  跨文明榫卯,YANG设计集团在开罗铂尔曼酒店项目中将北宋《营造法式》的构件比例,与伊斯兰星形几何进行拓扑叠合——胡桃木构件经五轴机床精铣后,形成自遮阳的复合幕墙系统,成功抵御尼罗河谷45℃极端湿热气候;

  新乡土叙事,松阳民宿集群将明清夯土房改造为“活态博物馆”,每间客房对应节气农事:惊蛰房配备智能温控蚕室,住客可观察AI模拟的蚕丝蛋白结晶过程;大雪房地面嵌入压力传感装置,脚步触发全息投影的《豳风·七月》吟诵。

  (三)负碳宣言:可持续技术的发展

  中国设计者正将生态智慧升维为未来伦理:

  碳基建筑革命,琚宾设计的深圳碳迹酒店(2024),其3D打印曲面墙体由建筑废料经拓扑算法重组,光伏幕墙每平方米日发电量2.7kW·h,过剩能源转化为区块链碳积分实时交易;

  地质智能修复,腾冲石头纪酒店的758块预制麻石模块,通过地质雷达扫描山体节理拼合,20年内藤蔓将完全包裹建筑,实现“设计即生态修复”的终极循环;

  生物协同进化,青城山六善酒店在竹筋混凝土中植入光纤苔藓装置,其光合作用效率提升40%,形成可自我调节湿度的“呼吸型”建筑表皮。

  (四)文明互鉴:全球语境下的东方语法

  中国设计语言正在重塑国际旅居标准:

  纽约的土楼哲学,亚朵酒店将福建土楼中庭解构为“共享智慧舱”,竹编穹顶集成声场优化算法,周均客流量较曼哈顿同类空间高出37%;

  混凝土的诗学,如恩设计的上海素凯泰酒店,以数控浇筑技术再现《园冶》中的冰裂纹理,混凝土与原木的碰撞斩获《Wallpaper》年度设计大奖;

  数字敦煌西进,敦煌东驿酒店通过AR技术让莫高窟254窟“舍身饲虎图”在客房重生,意大利游客触碰壁画即可激活多语种经变故事解读,日均文化停留时间延长2.3小时。

  六、标志性案例:跨越时空的设计对话

  (一)时空折叠:传统基因的数字化重生

  1、杭州法云安缦(2010)

  印尼Jaya Ibrahim × 安缦设计院

  以“隐逸哲学”重构宋代村落,传统夯土墙与智能地暖系统共生,瓦当滴水纹样经3D扫描复刻,夯土墙与瓦片屋顶再现“隐世哲学”,成为传统建筑活化的典范。获《国家地理》全球生态酒店大奖。

  2、苏州柏悦酒店(2020)

  美国KPF × 金螳螂设计院

  数控切割的太湖石纹金属屏风演绎宋代“材分制”,参数化模数重组园林游廊时空序列。

  3、北京大兴机场木棉花酒店(2019)

  如恩设计研究室

  铜砖砌筑的数字化“四合院”,竹材曲面顶棚嵌入动态光影算法,重构候机场景的空间礼制。

  (二)地质诗学:地貌负空间的创造性书写

  4、上海佘山世茂洲际(深坑酒店,2018)

  英国Martin Jochman × YANG杨邦胜团队

  逆向建造88米矿坑,以“地心奇境”为主题,通过岩壁肌理、洞穴灯光与水下套房,强化矿坑地貌的沉浸体验。岩壁激光雕刻还原地质断层,水下套房穹顶模拟溶洞钟乳石

  生成算法,获CTBUH年度创新奖。

  5、阳朔糖舍(2017)

  直向建筑事务所

  工业桁架与镜面不锈钢“溶洞”装置对话漓江喀斯特地貌,运输轨道转型为竹林悬浮走廊。

  6、腾冲石头纪温泉酒店(2014)

  隈研吾事务所

  地质雷达扫描山体节理,758块预制麻石拼合道教“石敢当”,温泉雾气激活建筑生长界面。

  (三)未来考古:科技与文明的超维对话

  7、深圳中洲万豪酒店(2015)

  YANG杨邦胜团队

  杨邦胜以“山海之城”为灵感,将海洋波纹、礁石形态抽象为空间语言,成为科技与自然融合的典范。参数化模拟海洋波纹形成大堂曲面铜板,礁石形态转译为LED互动装置,构建“数字山海”沉浸场域。

  8、成都瑯珀·凯悦臻选酒店(2021)

  YANG团队

  民国砖墙纹理经点云扫描生成陶板幕墙,全息投影叠加三星堆金箔与量子云图,完成文明维度的时空折叠。

  9、三亚艾迪逊酒店(2016)

  伊恩·施拉格 × 如恩设计

  数控水幕解码季风数据,AR星图在竹林矩阵投射古代航海轨迹,再造数字海洋文明仪式。

  (四)文明超链接:跨时空符号的重构实验

  10、西安曲江凯悦酒店(2016)

  如恩设计研究室

  汉代陶楼斗拱抽象为混凝土模块,激光蚀刻昭陵六骏形成青铜「数字碑林」,激活汉唐基因的当代语法。

  11、拉萨松赞林卡酒店(2020)

  白玛多吉× 清华大学

  冻土施工技术融合唐卡矿物颜料混凝土,经筒装置集成地暖与声波共振,重构藏式建筑感官维度。

  12、青岛瑞吉酒店(2021)

  SOM × 李玮珉事务所

  曲面幕墙海雾自清洁系统对话德式柱廊,流体算法水晶装置演绎黄海潮汐动力学模型。

  (五)生态史诗:技术哲学的自然转译

  13、青城山六善酒店(2015)

  BLINK设计集团

  地源热泵串联竹筋混凝土结构,光纤苔藓在夯土墙生成生物节律光影,LEED认证背后的道家生态观。

  14、重庆来福士洲际酒店(2020)

  萨夫迪× CCD郑忠团队

  3D扫描吊脚楼木构转写为钢构“山城记忆”,曲面玻璃幕墙编码两江汇流的气象数据。

  通过以上十二个案例的呈现,揭示中国酒店设计如何以“文明的数字转译”为方法论,在修复历史记忆、重构地域基因、预演未来场景三个向度上,构建具有东方哲学内核的当代空间样板。

图片12.png

  ▲笔者与中国建筑装饰业连续22年第一的金螳螂创始人朱兴良先生合影

  结语

  中国酒店设计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与国家经济、文化发展同频共振的奋斗史。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实用至上,到改革开放后的开放引进、快速发展,再到如今的多元化、全球化创新,每个阶段都留下了独特的时代印记。在这一过程中,中国酒店设计逐渐摆脱模仿,走向文化自觉与创新,不仅在本土生根发芽,还在全球舞台上绽放光彩。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酒店设计在近20年来以压缩演进模式,完成西方百年设计思想的吸收转化,逐步构建起融合东西方文化基因的现代性表达,并开始反哺全球酒店设计思潮演变。

图片13.png

  ▲2016作者走访密西沙加市玛丽莲·梦露大厦(马岩松大师设计)

  未来,随着数字化、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的深入,中国酒店设计有望继续引领全球潮流,以更加独特的东方美学和创新思维,为世界旅居消费带来更多惊喜,成为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

图片14.png

  ▲照片系九寨构悦榕庄实景

  请参阅《万方:可持续设计构建世界未来https://www.meadin.com/zl/247213.html》

  《万方:整合设计经典案例鉴赏https://www.meadin.com/zl/277977.html》

1

评论(0)

邮件订阅 吐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