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灵苗各自探|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也从简单的模式复刻,升级为涵盖供应链、品牌、文化的系统性输出。
当郑板桥写下“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苗各自探”时,他或许未曾想到,三百年后这句诗会成为中国服务贸易出海的生动注脚。“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鼓励服务出口,完善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提升服务贸易标准化水平。”在“十五五”规划建议的指引下,中国餐饮业的出海也正经历着一场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的质变,湖南旅游集团旗下华天集团“沁潇湘”餐饮品牌落子韩国首尔,恰是这场变革的微观缩影。

借船|火锅麻辣烫的文化破冰
据韩媒近日报道,韩国Z世代会在TikTok上记录海底捞的生日歌现场,而以“杨国福”为代表的中国麻辣烫美食品牌正将专卖店从大林洞蔓延至明洞、弘大,中国品牌在韩国市场的扩张正从电子产品、汽车平台延伸至餐饮领域。韩国中餐市场的繁荣景象,清晰地展现了中国餐饮“借船”出海蓬勃生机。从海底捞、杨国福到喜茶、霸王茶姬,一批中国连锁品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韩国拓展其商业版图。
这些“借船出海”的先锋,凭借标准化经营模式,用可复制的商业模式,为中国餐饮出海开辟了第一条航道,成功实现了中国美食在韩国的“软着陆”,它们不仅是商业的成功,更是文化的使者。值得肯定的是,这批先行者深入研究了韩国市场的消费习惯、运营模式和管理经验,实现了有效的本土化融合,它们完成了三项重要使命:一是完成了让韩国消费者从接触、了解到习惯中式餐饮风味的美食文化,二是通过标准建立验证了中餐标准化在海外市场的可行性,三是以餐饮文化为中国更深层次的文化输出打下基础。这个阶段的成功,恰恰印证了“十分学七”的要义,为后续品牌的进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探路|标准化与在地化的创造性转化
“借船出海”完成市场破冰,“十五五”规划建议“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的政策导向,为中国餐饮品牌“造船出海”提供了全新机遇。日前,“沁潇湘”品牌(韩国店)在韩国首尔成功开业,正是瞄准了中餐市场供给端的结构性空白,以差异化定位开启了一场从“文化输出”到“文化创造”的探索。
以韩国首尔为例,韩国中餐市场呈现明显“两极分化”,一端是海底捞、杨国福等标准化连锁品牌主导的火锅、麻辣烫赛道;另一端是人均消费500元以上如首尔大使酒店豪宾餐厅与明洞翡翠餐厅的改良粤菜。后者紧贴市场需求迎合本地口味进行大尺度改良,炒菜少、口味偏甜。“沁潇湘”的突破点在于精准切入“商务宴请+文化体验”场景,以湘菜为载体,输出湖湘文化的“辣而不燥、鲜香交融”的美食体系,将目标客群从在韩华人扩展至韩国民众,以完成从“侨乡餐饮”到“家乡厨房”的认知跨越。
近年来,湘韩两地文旅往来密切,韩国的中国团体游客免签政策与湖南的过境便利措施形成良好呼应,湖南旅游集团此次以“沁潇湘”为窗口,旨在进一步搭建两地文旅交流、美食推广与产业合作的桥梁,助推两地资源互享、客源互送、市场共赢。观察“沁潇湘”的经营模式,可见三条清晰脉络:
味觉提升:保留湘菜核心的“辣”元素,但根据韩国消费者食辣基础调整层次感,完成从“迎合”到“引导”的过渡;
场景改善:通过湖湘特色文化符号装饰搭建宴请场景,建立中餐高端品牌认知;
供应链建设:利用长沙直飞首尔3小时的地理优势,构建“本土研发+区域中央厨房+本地微调”的弹性食材及制作供应链。
这种经营模式与客群定位的升维,正是看准了韩国餐饮市场的独特机遇——在炸鸡、烤肉与单品连锁主导的格局中,高品质正餐仍属蓝海。以服务宴请为切入点,通过提升服务贸易标准化水平,填补高端中餐的供给空白,进而占领细分市场。这种探索与“完善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的政策导向不谋而合。虽然道阻且长,但这恰如郑板桥所言“十分学七要抛三”,当众多品牌还在红海中争夺火锅赛道时,“沁潇湘”挖掘到细分市场的“灵苗”,正努力通过差异化定位实现文化价值的深层传递。

造船|服务贸易新机下的文化输出
面对韩国市场人力与食材的双重高压,出海品牌需要构建更具韧性的运营体系。改良粤菜是“中国品牌+本地智慧”的模式,而“沁潇湘”正试图用原汁原味的美食文化引领消费者了解中餐,这是一次从填补空白到定义标准的提升。中餐出海正进入新阶段,众多如“沁潇湘”的中国餐饮品牌正逐渐通过定位、供应链与文化的系统性创新,开拓高端正餐的蓝海。这正呼应了“各有灵苗各自探”的真谛——在充分借鉴先行者经验的基础上,敢于突破市场惯性,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发展路径。“沁潇湘”们的探索,为更多中国餐饮出海的“后来者”描绘出一条可复制的路径,那就是既要深入理解当地市场,又要保持文化自信,在标准化与个性化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当然,出海从来不是简单的A+B=C的过程,只有当炒菜的火候、汤品的浓度都被转化为可管理的标准流程,当餐饮出海从单店复制升级为涵盖供应链、人才培养、品牌管理的完整生态,服务贸易标准化建设生机勃勃,中国服务贸易的“造船出海”才真正迈入成熟。
从海底捞用标准化火锅打开韩国市场,到湖南旅游集团通过“沁潇湘”进军韩国高端餐饮,中国服务贸易出海正在完成从规模扩张到价值创造的跃迁。这一进程不仅需要“十五五”规划建议等制度保障,更需要企业践行“各有灵苗各自探”的中国智慧——在深刻理解市场的基础上,敢于对成功模式进行“抛三留七”的创造性转化,最终培育出兼具本土适应性与中国文化特色的商业形态。
作为湖南省全域旅游产业链“链主”企业,湖南旅游集团正通过“沁潇湘”将湘菜打造为文旅融合的国际化载体。在湘韩两地签证便利的政策背景下,这一布局不仅服务于在韩同胞的餐饮需求,更致力于构建中韩文旅交流与产业合作的新通道。从餐饮出海到文旅融合,中国企业正在探索一条通过商业实践促进文明互鉴的新路径。
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不再满足于“借船出海”的便捷,转而投身“造船出海”的伟大征途,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也从简单的模式复刻,升级为涵盖供应链、品牌、文化的系统性输出。这一转变,不仅将提升中国服务贸易的全球竞争力,更将通过持续的商业创新,为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交流开辟新的可能,这或许才是中国文化输出的深意所在。
1
搜索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