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学娅:酒店行业要进行结构性调整
2013是增量酒店和存量酒店的博弈。增量在关心服务,存量在忧心忡忡。未来中国酒店行业要进行结构性调整。具体有从标准化、同质化向多类化、特色化转型;自管酒店从单体酒店向集团化转型;国际品牌占领高端,并采用多品牌战略几大特点。
上海星硕酒店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咨询官袁学娅
(迈点网 Abby)中国未来新增供量和现在的供量对比,增加的比例非常大。做供应和采购来说,用资本市场的话语是利好。但是职业经理人可能就觉得压力越来越大。未来5年,这个比例增长的趋势会随着我们整个经济的宏观调控做结构性调整。
2013是增量酒店和存量酒店的博弈。增量在关心服务,存量在忧心忡忡。中国酒店行业要进行结构性调整。具体我们看一下行业转型的特点。
一,从标准化、同质化向多类化、特色化转型。
现有星级饭店数量从2011年统计的13500家,到目前的1万左右,不是上升,而是下降。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低星级酒店基本被经济型酒店所替代。第二,很多星级酒店降星、摘牌。原因是老饭店缺少更新改造基金,而无法达到星级标准。第二方面,时尚精选和高档精品已经成为投资方感兴趣的点。这一类型的酒店可能在最近两三年内会翻番,但是由于体量小,价格高,目标受众体非常有限。就像杭州安曼,五千块钱左右的均价,毕竟它的受众体不会是大众。特色主题酒店,是一个投资热点,从客栈到奢华都被纳入这一个门类。作为一个投资的种类,我们必须引起关注,这个类型的出现,对于目前老牌三四星标准酒店来说是极大的挑战。因为这一类型出来的是三百到六百,我们以价格来看它是否是竞争对象。
二,自管酒店从单体酒店向集团化转型。
自管酒店已经从单体经营,小本品牌经营向连锁品牌集团化转型。这一特点表现在这一业态以国内资本酒店为主。在互联网大数据盛行的今天,集团连锁已经成为趋势。但是标准化的复制,形成同质化缺乏竞争力,说实话现在很多酒店大堂、客房差异不大,文化含量更没有。
第二个表现,网络营销、OTA、移动营销分析没有。相关的第三方及层出不穷。第三表现是各地区有十家左右经济品牌,多数已经被大型连锁品牌所收购了。无论是山西的在湖南的情况都是这样的。我们现在叫并购。经济型连锁加盟数量成倍增长。就是行业的标准化,我们这个行业都没有标准化。中文有叫饭店、宾馆、旅馆、客栈,现在没有一个标准叫法。这个还没有落到实处。经济型酒店加盟数量是加倍。经济型酒店集团数量超过一千的已经有三家,这个发展的速度在全球也是为数不多的。
第四个表现中国特色的经济型连锁,因无法承受自己炒热地块的租金,已经逐渐转型。转向中档也好中端也好。由于这个是集体行为,因为是集体行为,我个人认为这一片蓝海颜色已经变红。这个竞争的激烈,跟当年经济型品牌竞争没有差别。
三,国际品牌占领高端,并采用多品牌战略。
行业内发展是由两个动力形成的,一个动力是房地产,一个动力是资本市场,这两个动力让我们这个行业走向了快速通道。国内大品牌,都是上市公司的,近三年,在全球经济萧条的情况下全力压倒中国市场。这跟中国地产商做了一个无接缝差的配套。新开酒店八天一家。一年需要多少职业经理人?需要多少现代服务业的从业人员?从这个角度,对于繁荣我们这个行业绝对是一个好事。最新开的酒店在150家。这个数量也跟我们第一张图,未来五年发展的愿景是吻合的。
第二个表现,当年国际品牌接管酒店有一个底线,现在全部打破,打破之后这个数量急剧上升,虽然上升,但是不能说在一个城市有五十家,所以多品牌的引入,已经成为一种策略。最多一个集团有九个,绝大多数在三个到五个。还有的集团在中国创造品牌。管理按照原来部队的说法,嫡系部队越来越少,品牌的DNA大大增多。
第三点,数量的大跃进,造成品牌的匮乏和管理质量大幅下降。单个集团是有增长。但是单个酒店计算,经济效应多数全面下滑。现在五颗星一年营业额能做到三个亿很少了,GOP能达到40%的寥寥无几了。五年前这个数据没有什么稀奇的。所以全面下滑。
四,大型地产商纷纷成立自己的酒店管理公司
地产出售以后,没有资产了,沉淀的酒店是资产,自我管理成为趋势。而且这一些管理公司,学国际管理集团,一成立一入市,就多品牌。品牌往往借用国际品牌没有注册的中文名,或者是洋名,因为要国际化。管理人员基本上到国际品牌去挖角。
未来三年,会有相当数量的饭店会请国际集团国内集团委托管理转为自主管理。到现在这个模式比过去十年成熟。
目前国际品牌和自主品牌,国际客源仍有区别。但是国内客源的差距已经大大缩小。国际高端品牌目标市场,已经以华人为主。而欧洲的客人数量,这个跟我们本身的增长率萎缩有关。跟我们的汇率的提高,人民币的提升是有关的。这个牵涉到,我们的标准我们的流程,我们的SOP。我觉得当年的国际的全套的西化的SOP,也是到了要修改的时候。就像英式管理那套最高端的,可能对中国的VIP并不适用。
五,行业供应商和采购人现状的分析。
供应商市场已非常成熟。而且科技含金量高了很多,规模大了很多。有的已经上市了,也有专业的叫集成商,还有单向成品的供应商。还有电商平台、综合集成等等。这些类型的成长,对于我们酒店,无论是新建的,还是增量和存量的采购人员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八十年代要找东西是非常痛苦的。现在我们供求关系已经产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对于采购人来说,我们有集团化的集中采购中心,有一个叫集团站长期采购。酒店采购部门的长期采购。也有投资方筹建期单体采购部门的一次性采购。基本上是这三大类型。对于这三大类型,现在作为投资方或是酒店管理公司,双方对于很多模式,对很多看法,其实意见还不是完全一致的。
六,供应商集团化也是一个发展趋势。
对于供应商跟采购人这是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但是目前两种模式博弈很多。我们说集团采购,垄断供应商,批发价给下属酒店,这个是目前多数自管酒店的做法。我们以一个直观的数据来表示。一万瓶批发价0.1元。给下面加15%管理费,因为它要养一批人。这个做法是行不通的。这个做法,你把集团的采购作为了一个利润中心。这个不是正确的方向。你集团的采购应该是一个服务中心。当你是一个利润中心,你已经收了业主的管理费,你还要赚业主的钱,傻瓜业主才会买单。
第二种模式,集团的询价锁定供应商名单跟去审核供应商的资质。去提供资源提供优惠的价格。因为你的量,你的集团的品牌,那么你就跟供应商的谈判,你就有话语权。但是定单不下,定单是每个酒店去下。也就是说一块钱单体酒店的采购水的价格,集团是九毛,酒店能拿到九毛,谁会去一块钱买?如果都是买卖双方,只是买卖,这个路不会走得很远。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在过先进发达国家,采购人的工作,不像我们国内这么频繁,集团化的作用非常大。这个把两种模式的提出,也给我们各位带来一种思考。
我想对于我们行业转型期,供应商和采购的关注,我们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个人提出,一,集团化、专业化、特色化。这三个化对于我们供应和采购平台也是要同步发展。这个特色化对于我们的转型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这次来参会,也有很多电商、平台商、软件供应商。这个我觉得是未来发展必须的。大数据时代,如果还是小买卖采购,这个是走不通的。但是资源共享,要专业化,要心态平衡。第二,我们说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跟专业外包的发展趋势。中国已经开始有了行业的专业外包,我觉得最成熟的擦窗、大理石打磨。这个已经很成熟了。但是其他的专业第三方相对还不是很成熟。不成熟可能我们使用的酒店,买单就觉得有风险,所以这一块,我觉得作为供应商在这个思路上,怎么成为专业的外包第三方,这个潜力非常大。
今天时间很宝贵,我给大家留下一些思考,这个思考就是说整个行业肯定要持续发展的。但是增量酒店和存量酒店的博弈,走向良性循环的一天是两张皮合而为一的时候。我想今天带来的分享就是这个,谢谢大家。
0
搜索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