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口述历史系列一:中国饭店星级标准诞生记
制定饭店星级标准的时代背景及历史意义
口述:章新胜
整理人:高天明
文章说明:2023年是中国实施改革开放国策45周年、加入世界旅游组织40周年、推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涉外)饭店星级标准》(2003年更名为《旅游饭店星级划分与评定》)35周年,我们根据中国饭店星级标准发起人、当年的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南京金陵饭店创始人之一(原党委书记兼常务副总经理)章新胜先生口述构思,整理成《中国饭店星级标准诞生记》一文,经其本人审改后定稿。特此献给中国饭店业及饭店教育和研究领域的同仁和所有关心中国饭店业改革开放及发展历程的读者。

口述人 章新胜
一、制定饭店星级标准的时代背景及历史意义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决定将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和四个现代化建设上来,并实施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的国策。从此,中国开启了全面改革开放和建设四化的伟大征程。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家底很薄,而建设四化亟需大量的资金和外汇。因此,中央推出“两游/油创汇”战略,即每年靠石油赚取50亿美金,再靠旅游赚取50亿美金。当年陈云同志感叹道:“英伦三岛一年旅游创汇就高达79亿美金,这是风景出口,这是无烟工业呀。”小平同志也批示:“旅游业大有文章可做……发展旅游业,为改革开放积累外汇。”
从此,中国的旅游接待单位逐渐从成本中心型事业单位转变为利润中心型企业单位,1964年成立的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也于1982年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机构名称中删除了“事业”两个字。
伴随国门打开,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商务经贸人员、科教文卫体交流合作人员及旅游观光客人蜂拥而至,1978年入境人数高达180.9万人次,超过此前20年的总和。当年全国仅有137家旅游涉外饭店,严重供不应求,亟需大规模扩建,而扩建资金又是大难题。为此,国务院于1978年12月成立了以谷牧、陈慕华、廖承志挂帅的“利用侨资、外资建设旅游饭店领导小组”,小平同志亲自批示:“利用外资来建设饭店,这个事可以干,而且要加快干”。于是,中国旅游涉外饭店率先破局,并成为中国利用侨外资助力改革开放的先行者。
随之,一批现代化三资饭店(即独资、合资、合作经营饭店)应运而生,如:北京建国饭店(1982年)、广州白天鹅宾馆(1983年)、南京金陵饭店(1983年)、广州中国大酒店(1984年)、北京长城饭店(1984年)、北京丽都假日酒店(1984年)、天津凯悦饭店(1986年)、上海华庭喜来登酒店(1986年)。这些饭店基本都采用了国际通用的先进设计理念和建筑标准,其经营管理也引进了跨国公司国际品牌连锁店的通用规范和标准,并有相当一批三资饭店还发展成为当地饭店行业的标杆,从而有力促进了中国饭店业的现代化、国际化和标准化发展进程。
1983年,中国加入世界旅游组织,中国饭店业的现代化、国际化和标准化发展进程开始提速。1984年,国家旅游局发出“全国饭店学建国”的号召,并先后物色了102家旅游系统饭店和50家商业系统饭店作为首批试点,从而实现了中国饭店从事业型招待所管理方式向企业型现代化饭店管理方式的转型,并盘活了大批存量国有资产。1984年,国家旅游局还提出“国家、地方、部门、集体和个人一起上,自力更生和利用外资一起上”(5+2一起上)发展战略,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兴建宾馆饭店的热潮,从而又有效促进了中国饭店业增量资产的规模扩展。
通过存量和增量资产的快速扩展,中国旅游涉外饭店的数量在1987年已达1283家,接待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然而,各地涉外饭店的软硬件水平和管理服务标准却千差万别,新建和在建的饭店也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规范或指南,严重影响了外国游客和旅客的旅游预判及心理预期,他们在出行前无法预判沿途各地(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中西部三四线城市)饭店的档次、服务项目及必须随身携带的用品用具。譬如:预订北京到西安至敦煌的旅游线路时,不知途经的张掖、酒泉、嘉峪关等地的饭店有无空调、卫星电视、洗熨烫服务、咖啡厅24小时送餐服务、IDD国际电话、多语种服务等。
此外,由于缺乏全国统一的旅游涉外饭店软硬件标准,饭店经营者难以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员工培训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饭店监管者(如:旅游局、物价局、工商局等)难以进行有效的行业管理与行政监督;饭店所有者难以准确地预测投融资金额和回报周期;饭店设计者无法精准地设计饭店整体空间布局及个体服务场所的经营面积等;各级党政部门和社会团体也难以对自己所管辖的存量国有饭店资产进行现代化、国际化、标准化改造,并使之转型升级。
1986年,本人由江苏省旅游局副局长兼南京金陵饭店党委书记调任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并且分管企业管理司(当时的企业管理司包括饭店管理、景点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汽车公司管理等职能),有鉴于前述行业呼声,我便把制定全国统一的旅游涉外饭店星级标准当作旅游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并且我坚信:只有抓住这个纲,才能牵住牛鼻子,纲举目张,才能不断提高旅游涉外饭店的投资、设计、建造、运营、服务、监管水平,并在全国范围内快速提升旅游涉外饭店的接待能力和接待水平,以期实现服务改革开放国策和赚取外汇来支援四化建设的目标。
最早使用的《旅游涉外饭店星际评定报告》
(高天明提供)
二、制定饭店星级标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举措
经过认真调研和深入思考,我在1986年底提出制定全国统一饭店星级标准的建议和构想,得到了国家旅游局党组全体成员,如前任韩克华局长、后任刘毅局长、何光暐副局长、程文栋副局长等的大力支持。从此,我便领导企业管理司的殷明连司长、袁宗堂副司长、饭管处的陈世红处长及全司的同志,紧锣密鼓、夜以继日地开展饭店星级标准的制定和报批工作。此项工作也得到了国家旅游局相关司室及各省市旅游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由于当年的许多饭店都隶属于不同的党政部门和社会团体,如中联、外交、公安、侨办、外办、妇联、工会、服务局、交际处、机关事务管理局等部门,而且市场尚未成熟,如果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国家和省市旅游局难以进行有效的行业指导和行业管理。为了把这些存量资产转变为旅游涉外饭店,我们的饭店星级标准不但要得到这些非旅游系统饭店的认可,而且还要对它们有吸引力。因此需要我们的标准对它们既有普适性(即适合中国具体国情、省情、区情等),又有超前性(即通过统一的国家标准为它们指明饭店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并使它们把握住自身发展的方向)。
此外,当年的三资饭店和国际品牌管理的连锁店和联号店也有许多不属于国家或省市旅游局所有。虽然这些饭店的软硬件水平普遍高于国有饭店,并有不少已发展成行业标杆,但是不同国际品牌饭店的软硬件标准与管理服务模式却截然不同,而且还普遍存在水土不服等现象。因此,我们设计和制定的国家统一标准必须能把这些饭店纳入其中,并使其与其他旅游涉外饭店保持标准的一致性。这就需要我们的标准既有普适性和超前性,又有专业性(如:量化的科学与专业指标)和权威性(如:国内外权威机构的背书)。
为此,我提议在1987年7月邀请世界旅游组织专家顾问、西班牙旅游企业司副司长何赛·阿·费雷罗(西班牙人)来中国协助我们把三资饭店和国际品牌连锁或联号饭店纳入我们饭店星级标准系列中。为了便于他了解中国饭店的现状和国情,我又交代企管司先安排他考察和了解一百多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档次的饭店,陈世红处长全程陪同。为了避免张冠李戴,费雷罗先生每考察完一家饭店,都将考察意见用印有饭店标识的信纸发给我们。其后,我们又安排他到北京等大城市现场考察了多家外方管理的三资饭店。此间,我也与他本人进行过几次深入的沟通交流。最后,费雷罗先生代表世界旅游组织为我们制定的既符合国际规范,又适合中国国情,还兼顾地方特色的饭店星级标准背书,从而进一步加强了我们饭店星级标准的国际权威性。
鉴于当年各地(特别是中西部及三四线城市)的社会服务体系尚不健全,旅游涉外饭店必须做到麻雀虽小、五脏齐全,以满足来华游客和旅客的所有出行需求,因此,我们在制定饭店星级标准时,首先强调的是硬件必备清单。譬如:大堂应设总服务台并与国际预订系统连接,以便为客人提供一条龙服务;餐饮场所应有中餐厅、西餐厅或咖啡厅、酒吧间或大堂吧等;客房的睡床(如:床垫和枕头的舒适度等)和卫生间(如:恭桶、浴缸、梳妆台等)要重点关注,高星级饭店客房还要配备小酒吧或小冰箱等;此外,还对毛巾规格和洗涤质量、遮光窗帘及隔音效果等软硬件细节都有具体标准。记得当年人们曾形象地戏言:走进饭店就到了第一世界,走出饭店又回到了第三世界。
为了弥补我国当年工业化程度较低和起步较晚的短板,我们的饭店星级标准还特别对当年饭店引进的各种高档和现代设备设施的维修保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安全应急系统、床头柜中控开关系统、供暖空调系统等,以确保饭店设备设施的正常运转和使用寿命。其中的安全应急管理系统最为重要,有效的防火、防水、防盗等系统是确保饭店和客人安全的关键。我们的饭店星级标准对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等方面的培训与演习等也都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此外,为了确保我们的饭店星级标准能够一把尺子量到底,并且免受地区差异(如沿海与内陆地区)、隶属关系(如国有与三资饭店)、人情世故等因素影响,我们要求起步阶段,首战务必成功,并规定国家旅游局直接负责全国所有三星以上饭店的评审工作,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培训了一大批既有丰富饭店实操经验,又有国际视野和知识储备的检查员或星评员。其后,国家旅游局还专门成立了国家饭店星级评定委员会办公室。


中国第一位
国家级星评员陈世红的检查证,编号为”国字001“
(高天明提供)

经过国家旅游局、各省和直辖市旅游局以及中外专家一年多的反复修订、推敲和行政审议,中国第一部覆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兼顾各种所有制或隶属关系、超越国内外不同饭店品牌管理体系的饭店行业统一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涉外)饭店星级标准》终于定稿并顺利通过了相关部门的审批。1988年8月国务院正式颁布此《标准》,并从1988年9月1日开始在全国推行。1993年,该《标准》进行了第一次修订,并经国家技术监督局审批,上升为国家标准,即《旅游(涉外)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4308—1993)。
三、制定饭店星级标准的成功经验与深远意义
在过去35年,饭店星级标准不但对中国饭店业的现代化、国际化、标准化发展进程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而且也对中国旅游业的其他业态(如景区、旅行社、餐馆、旅游交通等)起到了引领和带动作用,同时还辐射到全国其他泛服务行业(如物业管理、医疗护理、养老服务、餐饮娱乐等行业)。如今,“星级”已成为规范化管理和标准化服务的代名词,“五星级”已成为人们心目中最高品质和档次的象征。中国饭店星级标准之所以能获得如此成功,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原因:
1.顺势而为:如前所述,这个标准是顺应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饭店业大发展的需求应运而生的。从1978年国务院成立的“利用侨资、外资建设旅游饭店领导小组”“两免三减半”等优惠政策,到1984年国家旅游局提出的“5+2一起上”的发展战略,另外还需要一套全国统一的权威性标准进行饭店业发展的规范或指引,饭店星级标准刚好弥补了这一空白。所有这些合力,使旅游涉外饭店的数量一跃从1978年的130多家突增到1997年的5201家,并且仍在增长。
2.精准定位:鉴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旅游市场是以入境旅游为主(国内旅游是在1990年代后期才兴起的),当年的饭店客源主要由来自国外的商务经贸人员、科教文卫体交流合作人员及旅游观光客人构成,因此,我们当年的饭店星级标准被冠以“旅游涉外饭店星级标准”,并以满足外国游客和旅客所有出行需求为宗旨,各项软硬件标准也是根据这一精准市场定位而制定的,如:西式铺床、中英文标识等。有了精准定位才能做到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同时,也使我国的旅游涉外饭店全部跨入了国际化的标准。
3.上下同心:当年制定饭店星级标准工作,不但得到了国家旅游局党组的鼎力支持,而且还得到了企管司全体同事的通力合作,同时还得到了国家旅游局相关司室的全力配合。具体负责操作执行的是企业管理司的殷明连司长(抓全面)、袁宗堂副司长(曾筹建筹开过北京兆龙饭店)和饭店处陈世红处长(年轻有为且精力充沛)。这样的操作团队,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工作经验,都能形成优势互补和相得益彰,因此才得以圆满完成制定饭店星级标准的任务。
4.博采众长:中国在1980年代初期建造和开业的第一批三资饭店(如北京建国饭店和长城饭店,广州白天鹅宾馆和中国大酒店,南京金陵饭店等)为我们制定符合国际标准的饭店星级标准提供了参照范本,那些在改革开放后成功实现了国际化、现代化、企业化转型的国有饭店标杆(如上海锦江饭店、和平宾馆、北京饭店、首旅集团所属饭店等)又为我们提供了兼顾中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的范本。此外,我们还仔细研究了美国汽车协会(AAA)的钻石标准、法国和德国的国家统一星级标准等。因此,在海纳百川、相互借鉴、博采众长基础上制定的中国饭店星级标准才能既符合国际标准,又适合中国国情,并且能在全国所有的国营、集体、民营、合资、独资、合作饭店中普及应用。
转眼三十五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当年制定饭店星级标准期间和同事们一起日夜兼程工作的情景依然记忆犹新,历历在目。我们非常欣慰地看到当年制定的这套行业标准已升级为国家标准,而且这套标准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精神一直沿用至今,其所开创的事业和留下的物质和精神遗产也已得到发扬光大。同时,国家及各地方的旅游主管部门、全国从事旅游饭店工作的同仁们一直根据与时俱进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原则,不断地完善和提升旅游饭店星级标准。在此,本人谨向所有为中国饭店星级标准做出贡献的机构和个人表示深深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作者简介:
章新胜:现从事全球滨海论坛(WCF)创设工作和海南国家公园科研智库工作。
曾连续两届当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总裁,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理事会主席,中国教育部副部长,苏州市市长(兼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首任主任和书记),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第七届、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等。
1977年大学毕业后,曾在江苏省旅游局和国旅南京分社、南京双门楼宾馆、丁山宾馆等单位从事管理工作;1977年之后参与南京金陵饭店利用侨外资谈判、签约、建设、筹开和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工作;1982—1986年任南京金陵饭店党委书记、常务副总经理,兼江苏省旅游局副局长。
曾学习和毕业于张家口解放军技术工程学院无线电专业、杭州大学外语专业,1980年公派赴美留学主修旅游开发与管理,1986年公派到哈佛大学商学院深造高级工商管理,1998年考入哈佛大学设计学研究生院主修城市规划,并获得硕士学位和哈佛优秀研究生荣誉。此外,还获得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及中国香港等国家及地区的知名大学授予的荣誉博士学位。
高天明:曾连续两届当选中国饭店协会副会长、天津外国语学校校友会秘书长、天津南开大学外语校友会秘书长、美国乔治城大学北京校友会副会长。
1971—1975年就读天津外国语学校主修英语,1978—1980年在天津南开大学主修英美文学,1980—1988年公派赴美留学,并先后攻读乔治城大学的外事服务学士、纽约州立大学的社会心理学硕士和纽约大学(私立)的公共管理博士。
1975—1978曾在天津化纤工程指挥部外事处从事外事接待工作(兼英文翻译),1989年至今一直从事旅游饭店的管理、教学、研究、顾问等工作。
0
搜索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