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对谈:从跟随到引领,重构高端酒店的中国表达
如何定义中国式高端酒店?
2025年11月20日,第七届迈点酒店运营创新大会在文旅行业年度盛会「2025迈点文旅节暨最佳东方人才周」期间隆重举行。本场大会汇聚酒店集团、国企酒管公司、区域酒管公司、标杆酒店、供应链企业及投资人等业内精英,聚焦酒店运营提效、数智赋能、产品创新及标杆案例四大核心议题。
其中以“如何定义中国式高端酒店”为主题的圆桌论坛成为全场焦点,东方网升COO兼迈点总裁罗钦领衔主持,浙江省饭店协会副会长,雷迪森旅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钱利、南京旅游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李成勇、东呈集团董事&高端创新事业群董事长兼CEO吴伟、中旅酒管副总经理兼首席运营官孙兆刚、黄龙酒店管理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程翔、恒力酒管创始人&董事总经理李涛等六位行业领军者,围绕文化底色、美学表达、服务创新、数智赋能及消费共鸣等关键维度展开深度对话,共同探讨差异化竞争策略与运营升级路径,为酒店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思考。

图注:东方网升COO兼迈点总裁罗钦、江省饭店协会副会长,雷迪森旅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钱利、东呈集团董事&高端创新事业群董事长兼CEO吴伟、南京旅游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李成勇、中旅酒管副总经理兼首席运营官孙兆刚、黄龙酒店管理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程翔、恒力酒管创始人&董事总经理李涛(由左至右)
1、时代契机:中国式高端酒店的“破局”底气
在消费降级与市场“内卷”的双重压力下,高端酒店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在此背景下,“中国式高端酒店”的崛起讨论却愈发热烈,核心在于行业已具备足够的破局底气。
钱利作为见证中国酒店业40年发展的资深酒店人,他强调:“中国本土做高端酒店的时间到了”。这一判断基于四大核心支撑:其一,经过数十年的跟随与学习,中国高端酒店已积累丰富的存量改造与产品打造经验,从“管酒店”到“做酒店”的能力全面成熟;其二,本土酒店人对市场需求的洞察更敏锐,国际品牌重标准,而中国酒店重市场,能更精准对接需求侧变化;其三,对高端的认知实现迭代升级,摆脱了“体量大、功能全”的固有思维,摒弃了被国际标准拖累的冗余配置,回归高端本质;其四,中国酒店产业链已形成强大支撑,从设施供应到金融配置的完整生态,为高端酒店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钱利强调,当前酒店业“哑铃型”生态并不健康,高端与低端两极分化明显,未来需向“橄榄型”生态转型,而这正是中国式高端酒店的增长机遇。面对行业普遍的悲观情绪,钱利传递出行业正能量:“中国经济终将向好,因为中国人民勤劳智慧;中国高端酒店必将崛起,因为中国酒店人诚实创新。”这种信心,正是中国式高端酒店破局的核心精神支撑。
2、美学表达,从符号堆砌到东方生活哲学
提及中国式高端酒店的设计,“红灯笼、字画”等符号堆砌的刻板印象曾长期存在。而在当下,中式美学的表达已迈入“去符号化”阶段,转向东方生活哲学的深度植入,通过空间设计与全周期体验的融合,传递文化内核。
孙兆刚理结合央企实践,提出“低成本差异化”的破局路径,而中式美学正是这一路径的核心载体。他认为,美学表达不应局限于视觉符号,而要延伸到功能设计与全周期体验,实现“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文化浸润。
李涛补充道,中国式高端的美学表达应贯穿建筑、空间与产品三个维度。建筑上要彰显中国式建筑之美,如榫卯结构的简约张力;空间设计要融入“八雅”文化,摆脱欧美审美主导;产品呈现要体现中国人对温暖、放松的追求。这种美学不是复古,而是用现代手法演绎传统精髓,让东方生活哲学成为空间的灵魂。
3、服务内核,“仁爱”为基的温情服务体系
如果说美学是中国式高端酒店的“形”,那么服务就是其“神”。与国际品牌“顾客是上帝”的理念不同,中国式服务植根于传统文化,追求“家外之家”的温情体验,核心是“仁爱”二字。
李涛深入阐释了这一服务内核:“仁者爱人,人恒爱之,服务的本质是付出真情、得到实意的过程。”中国人自古崇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种待客之道转化为酒店服务,就是要规避流程化、标准化的冰冷,凸显温暖、热情、真诚的情感共鸣。恒力酒管的服务设计,正是围绕“真情对实意”展开,关注客人的情感需求而非单纯的功能满足。
针对“温情服务是否可复制”的疑问,李涛给出了肯定答案,但强调复制不是简单拷贝,而是“总原则下的因地制宜”。不同客群对服务的需求存在差异,尤其是中国特色的家庭出游场景——老人、孩子、年轻人的需求兼顾,是很多酒店的短板。中国式服务的核心竞争力,正在于能结合民族特点、风俗习性进行个性化设计,既有统一的“仁爱”底色,又有一店一样的灵活适配。
这种服务理念的背后,是管理逻辑的革新。李涛提到,中国式高端酒店的管理不是束缚与监督,而是鼓舞、激发与引导,如同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内心。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哲学,让服务人员从被动执行转向主动关怀,进而将温情传递给客人,形成独特的服务闭环。罗钦总结时指出,这种“有弹性、有温度”的管理逻辑,正是中国式高端酒店区别于国际品牌的关键特征。
4、文化落地,平衡体验与效益的“四真”原则
文化是中国式高端酒店的核心竞争力,但如何避免文化“虚无缥缈”,实现体验与效益的平衡,是行业面临的关键课题。李成勇提出“四个真”原则,为文化落地提供了清晰路径。
第一是“真文化”,要求酒店的文化表达必须基于真实的文化内核,而非虚假嫁接。如同习总书记要求“读原文、读原著、明元理”,酒店文化只有扎根真实,才能获得市场认可。第二是“真故事”,无论是神话传说还是人文典故,都要具备正能量的故事线与载体,通过正义战胜邪恶、人与自然和谐等正向价值观引发共鸣。
第三是“真体验”,文化不能停留在宣传层面,而要转化为可感知、可互动的场景,从迎宾礼、空间布置到产品设计,让客人全程沉浸其中。
第四是“真价值”,文化必须成为经济增长点,要么提升品牌吸引力带来流量,要么形成独特溢价,否则难以持续。
李成勇强调,文化落地不能忽视酒店的核心功能。“睡个好觉、洗个好澡、吃个好早餐”是底层基础,水压达标、隔音良好、安全保障等“隐蔽工程”不能因文化创新而妥协。文化创新应聚焦于装饰、互动等可见可感的层面,例如红杉动物园主题酒店,通过挖掘动物保护、人与自然共生的文化内涵,让客人在体验中感受关爱自然的理念,同时实现产品溢价。
在他看来,未来的酒店总经理将成为“品牌主理人”,既要承载连锁品牌的标准,更要打造单店的文化品格。这种品格通过客人的深度体验形成记忆,进而转化为复购率与溢价能力,让文化真正成为酒店的利润中心而非成本负担。
5、数智赋能,技术服务于经营与体验的本质
在数字化浪潮下,数智化成为中国式高端酒店的重要赋能手段,但技术应用的核心是回归经营本质,而非追求表面的“科技感”。程翔结合百家酒店的运营经验,提出“技术是为经营服务”的核心观点。
程翔坦言,黄龙酒店集团并未在大厅、楼层部署跑动的智能机器人,因为这类设备的体验感仍有欠缺。相反,集团将AI技术更多应用于后台数据挖掘,通过分析客人行为优化经营决策。例如,通过数据发现22%的客人有延迟退房需求,且酒店中餐、晚餐效率不高,便将早餐时间延长至中午1点,既满足客人需求,又提升了餐饮坪效。这种“数据驱动经营”的模式,让技术真正创造价值。
从投资角度,程翔分享了基于数智化分析的战略布局:未来将避开物业成本高、回收慢的强一线及二线城市,聚焦三线、四线城市的中高端全服务酒店。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支线城市的市场容量具有弹性,投资回报率可达20-25%,旗下宁波、金华、威海等地的四家新开业酒店,均迅速成为区域头部标杆。
此外,数智化还推动了管理模式的革新。程翔提到,集团85%的项目总经理被定义为“创业合伙人”,通过深度绑定实现管理效率提升。这种“找对地方、找对人”的底层逻辑,结合后台数智化赋能,构成了黄龙酒店的核心竞争力。罗钦总结时强调,数智化的终极价值,是通过数据挖掘与管理优化,重构运营生态,提升效率与利润空间。
6、消费共鸣,打动多元客群的核心逻辑
中国式高端酒店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需要回答“谁买单”的问题。吴伟分析指出,当前高端酒店的客群已呈现多元化特征:95后、00后富二代追求个性表达,80后、90后亲子家庭舍得为体验付费,60后、70后享受红利群体具备稳定消费能力,闺蜜游等社交群体也成为重要客群。因此,中国式高端酒店不能局限于单一客群,而要满足“既要、又要、还要、更要”的综合需求。
打动多元客群的核心,在于发挥中国特色优势。其一,是中国制造的供应链优势。吴伟分享了英国某高端品牌CEO的感慨:“中国能用极低的成本造出高品质的酒店器件与装配”,这种成本优势让中国消费者能以高性价比享受越级产品,成为核心竞争力。其二,是文化自信的时代红利。95后、00后的文化认同度显著提升,对国潮、中式生活方式的偏好,让融入传统精髓的现代酒店产品备受青睐。其三,是产品创新的本土化适配。例如将早餐结构从“西式为主”转为“中式为主”,打造中式健身房、洗衣房社交空间等,贴合中国消费者的生活习惯。
吴伟强调,中国式高端酒店与国际品牌并非对立关系,而是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未来中国品牌走向海外,同样需要本地化适配,正如国际品牌现在不断贴近中国市场。而实现消费共鸣的关键,是建立全新的商业模式——传统的国资带动、地产驱动模式已难以为继,新模式必须以“赚钱”为导向,通过功能整合、人员优化形成“超级员工”,让运营效率与客户体验同步提升。
他认为:未来酒店将去中心化,管理层级减少,省出的成本可用于提升一线服务人员的待遇与地位,让服务价值回归。“消费者认的是服务员,而非管理者”,这种底层逻辑的变革,将让中国式高端酒店在性价比与体验感上形成双重优势。
7、写在最后
罗钦主持在总结时指出,本场圆桌论坛的核心共识,在于中国式高端酒店的定义已清晰呈现三重逻辑:
文化底蕴是核心根基。无论是东方美学的空间表达、“仁爱”为基的服务理念,还是“四个真”的文化落地,都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国际品牌“本地化”的趋势也印证了,只有扎根本土文化,才能真正打动消费者。
产业链优势是关键支撑。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完整的供应链体系,让中国式高端酒店能以高性价比实现高品质呈现,这是国际品牌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实现差异化竞争的重要依托。
数智浪潮是变革动力。数字化不仅是技术应用,更是管理生态、运营模式的全面革新。从后台数据赋能到管理层级优化,数智化正在重构酒店的效率逻辑,为高端酒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罗钦强调,中国式高端酒店的崛起,不仅关乎单个品牌的突围,更关乎整个酒店生态的健康发展。只有高端产品与品牌成功突围,中国酒店业才能实现真正的高质量发展,并通过“一带一路”等渠道走向海外,传递中国文化与生活方式。本场论坛的讨论只是起点,迈点将持续关注这一话题,推动行业形成更多共识与实践成果。
在热烈的掌声中,这场聚焦“如何定义中国式高端酒店”的圆桌论坛圆满结束,六位嘉宾的深度分享,为行业带来了思想启迪与实践借鉴,也让市场对中国式高端酒店的未来充满期待。
0
搜索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