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中的山海关景区 | 揭秘迎恩楼里的镇楼之宝!

山海关景区 · 2020-03-16 16:29:17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山海关,龙盘虎踞,人杰地灵。区区方里之地,紧扼华北与东北的交通咽喉,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化的融合之地。

  文化·山海关

  继承关城文化 传承百年灵魂

  带您走进楹联中的山海关

  镇楼之宝

  山海关,龙盘虎踞,人杰地灵。区区方里之地,紧扼华北与东北的交通咽喉,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化的融合之地。

1.jpg

  摄影/鲁家玢

  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我们关城的宝贝可是数不胜数呢~骄傲啊~

2.jpg

  不能让宝珠蒙尘,我们的宝贝要让大家都看一看~呐~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了我们古城迎恩楼当中珍藏的镇楼之宝——150字长联!

  隆重登场

  01

3.jpg

  登上古城西门的迎恩楼,除了俯瞰整个古城全貌,走进楼内还能发现一副异常奇特的楹联,有耐心的小伙伴可以数一数哦~这全联共计150字,如此长的楹联可以说是世间罕见的了。

  初窥全貌

  02

  大家都知道楹联要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一般我们看到的楹联都是五言或者七言句,而这幅楹联字数有150字之多,如此高难度,我们当然要仔细的拜读一下!

  

  

  上联:

  越崇垣短堞,登百尺岑楼,揽长城万里,嗟!险封辽隘,巍障蓟门,耸屹蓬瀛,陡悬燕塞。凭画槛,赏瑞莲日出、萧寺雨晴;隔烟霞,聆大泽龙吟、平湖鸟语。赫矣!业成明祖,功始秦皇,尤首冠雄关,名扬天下!

  下联:

  逢盛世芳年,沐四时祥霭,拥古戍千姿,羡!嫣透晓窗,翠充高栋,丹披故垒,素裹藩墙。伴晨钟,迎佳客云游、新潮浪拍;依翰墨,度玉渊柳绿、太液风和。弘哉!绩慰徐公,兴怀姜女,更珠联嘉峪,气壮人寰!

  深入了解

  03

  创作背景

  此联为吴烨南先生撰写,始作于1985年2月,历时23年,经上百次修改而成。山海关长联,上下各75字,全联150字。2008年9月,镌悬于关城迎恩楼内。

  上联解读

  上联从越过长城的“崇垣短堞”写起,登楼极目用一个“揽”字,将万里长城收入眼底。然后将视线巡回四野。东面关山封锁住狭隘的辽西走廊,碣石古道。南面老龙头耸立海涯,延伸入有蓬莱仙山的渤海中。西面屏障“蓟门”,蓟门是元朝大都建德门的遗址,其旁传为古蓟州的旧址,在今北京的西北郊,尚余土城。燕京八景中即有“蓟门烟树”,因此,蓟门代指北京。北面,长城陡上角山,盘旋于险峰峻岭,时而形成倒挂的壮丽景观。短短16个字,写出关城四周形势的险要,因而, 自古这里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秦时明月汉时关”,秦皇、汉武都曾亲临碣石地区。唐代边塞战争频繁,于是“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至明朝初年,派徐达建关设卫,加强边防。山海关的战略地位如此重要,怎不令人发出“嗟”叹!作者用一个“嗟”字,领引出关城的险要形势。至此,读者也会跟着发出惊叹般的呼喊。

6.jpg

  山海关不仅形势险要,自然风光也很壮丽。自古,榆关有八景,作者在其中选用了“瑞莲捧日”和“山寺雨晴”。站立角山之巅观赏日出,一轮旭日,似被莲花托出海面,多么壮观。作者改“捧日”为“日出”,是为了与下句的“雨晴”相对称。夏季在角山古寺上,常可以见到山下大雨,山上日出的“山寺雨晴”的奇观。作者将“山寺”,改做“萧寺”,这是用了南朝梁武帝萧衍崇佛,令人大书“萧寺”于佛寺的典故。后来,萧寺就成了佛寺的泛称。而且“萧寺”与下句的“瑞莲”,都是以形容词冠首的偏正词组,比起用“山寺”,更加文雅。接着写“大泽龙吟,平湖鸟语”,将视觉转为听觉,将山水画卷,转为大自然的天籁之音,如诗如画的榆关美景,跃然纸上。

7.jpg

  下联解读

  下联是上联的递进,重点描写当代的山海关,城垣得到修复,著名古建得以重建。面貌一新,气象万千。祥霭瑞光缭绕古城,因而关城古戍在四季中呈现不同的景色。一个“羡”字,引出春花烂漫,透入晓窗。夏木葱翠,高充梁栋。红叶满山,装点故垒。皑皑白雪,城披银妆。伴随着晨钟,迎来云游的佳客,接来如潮涌般的时代信息,点明对外开放,旅游兴旺。“依翰墨”,指的是“天下第一关”的苍劲书法及“祥蔼榑桑”的潇洒题书。前者传为明代萧显所书,悬于镇东楼。后者是清乾隆的御笔,悬于迎恩楼。

8.jpg

  高高城楼,使太液池的和风,徐徐吹过,使玉渊潭的绿柳,飘来春意。太液池,代指北京中南海。汉唐及清代都在宫廷内苑,仿蓬莱三山的仙境建太液池。清代的太液池,即今中南海。玉渊潭在北京西郊,建有钓鱼台国宾馆。这两句写山海关接受着首都的雨露滋润。于是,“弘哉”二字脱口而出,用来赞美盛世的宏伟气象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当前山海关改革开放的业绩,文物保护开发的成果,足以告慰前代建关设卫的徐达将军,同时,也令人缅怀“千秋片石铭贞”的孟姜女。用两个历史人物与上联的秦皇、明祖相互对称。使长联显得更加完整。下面一个“更”字,将笔锋转向长城的另一颗明珠嘉峪关,从而使它与上联开头的“揽长城万里”相呼应,并将长城的首尾连结在一起。两座雄关,两颗明珠,傲立于人寰,享誉世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魂魄,光耀着祖国更加美好的未来。长联虽止,而余音未止,回荡在读者的耳边。

9.jpg

  摄影/张兴瑞

  进一步解读

  04

  思想内容特点

  1. 声情并重 长联虽以写景为主,但情寓于其中,而所涵之情,是作者对古城的独钟之情。作者在近年,屡次被邀参与古城开发的研讨。此前,对古城的历史、人文,也曾有过研究与论著。所以作者对长城和雄关有较深的理解和深厚的感情,故而联中字字句句,都饱涵着热爱乡土,热爱古文化遗产,热爱祖国之情。

  2. 中心突出 全联紧扣山海雄关,以关城为中心,时放时收,时远时近。所写景物都与关城有密切联系。但这副联在1985年最早发表时,却不是这样。内容松散,结构欠严密。经20余年的反复推敲修改,才达到今天的地步。可见艺无止境。

  3. 选材独特 全联以描写风光为主,因而未涉及人文历史,特别是未选择有关民族、国际方面的历史事件做素材。因而使祖国的各族游人,世界各国嘉宾,都乐于欣赏阅读,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

  4. 情调明快 长联的基调是轻松、欢乐、健康、向上。游人读后会增加游兴,精神愉悦,开扩胸襟,增强民族自豪感。

  5. 形象鲜明 全联以形象鲜明的景物、事物、人物联缀而成。增强了该联的艺术感染力。

  艺术表现方法特点

  1. 对仗力求工整 作者在平仄协调,遣词造句等方面,都注意遵循楹联写作的基本规则。不仅注意出对句的声调、句式的对称,还写出较多的句中自对句。如“崇垣”、“短堞”;“盛世”、“芳年”是句中自对。“大泽龙吟、平湖鸟语”;“玉渊柳绿、太液风和”还形成扇面对。写历史人物“业成明祖,功始秦皇”与“绩慰徐公,兴怀姜女”,上下都是以同时代的人物相对。一组组较工整的对仗句,使长联因之生色。

  2. 句式参差 全联以四句为主,兼用一、二、三、五字句。一字句多用于领字,二字句用于感叹,三字句用于连贯,转折,故而全联读来流畅、且曲折多变。

  3. 声调协和 在平仄声的交替,对称上,作者注意了严密与协调,甚至连一字句的领字,也尽可能平仄声相对称。如上联的“嗟”,下联的“羡”前者平声,后者仄声。前者发自口,后者出自心。上联的“尤”与下联的“更”,虚词声调相对。因而节奏明快,读来上口。

  4. 语言通畅 全联极少生僻字,较多形容词和动词的运用,使其形象鲜明生动。如“大泽龙吟,平湖鸟语”,静中有动。“玉渊柳绿,太液风和”,形象鲜明。

  5. 首尾呼应 上联由山海关写起,下联结尾时写出嘉峪关。既是联对的首尾呼应又是长城的首尾连贯。上联尾句“名扬天下”引人骄傲。下联尾句“气壮人寰”,给人以鼓舞。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6. 用典自然 联中的用典,不滞不涩。例如燕京八景中的“蓟门烟树”的“蓟门”代指北京。用“太液秋风”的“太液”代指中南海,即使不知其典故来源也能通读了解。

  关城文化

  走进百年古城,品读楹联中的山海关!

  鉴赏过150字长联是不是让大家意犹未尽呢?小编在迎恩楼中还看到了很多独具特色的楹联哦~那么我们就在下一期,带大家深入到山海关的楹联文化中,走进每一副楹联背后的故事,一起解密这些独具特色的楹联吧!


0

评论(0)

邮件订阅 吐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