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安:循环战略与旅游机遇(连载20)

迈点网 · 魏小安专栏 · 2022-10-18 08:39:13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难关没有过不去的,生存第一,再说温饱,最后谈发展。

(迈点专栏 魏小安 本文是2020年9月5日在文旅融合大会上的演讲)

 各位下午好!我今天的题目是《循环战略与文旅机遇》。最近一段时间中央明确提出要加快与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一个战略词汇,因为这是一个新的格局,这不是我们应对国际国内形势的一个战术之举,是从供给到渠道再到需求的全链条安排,是从产业链、供应链到需求链全系统。所以我想了一下只有中国这样的大国,才可能形成这样的新战略,只有14亿人口的大市场才能落实这样的大战略,其中拉动内需是重中之重,各行各业都需要围绕新战略形成新思路,开展新方式,谋求新格局。

    我们就要问了文旅行业会如何呢?文旅行业应该怎么办?我为什么说这是我们的新机遇呢?因为疫情对于旅游来说是崩溃性的,需求全面下降,今天看到上午我到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预计全世界下降70%,从全世界来说,中国也是如此。中国今天上半年我们大概只维持了10%—20%,到第二个季度到现在我们恢复了大概70%,但是总体来说还有至少一半下降,到年底如何,现在说不好。因为我们现在准备秋冬之际疫情反弹,大家严阵以待都在准备着。所以年初的时候有人就在说复苏以后会有报复性的消费,我说绝不可能,什么爆炸性的增长,我说这都在想什么啊。这次格局完全不同,但是我们放长远看,一个消费浪潮,文化旅游排浪式消费已经产生。贫困时期我们追求的是吃、穿、用;小康时期追求的是住、行、旅;到了中等发达时期我们追求的是闲、文、康;现在我们正在由小康时期向中等发达迈进,到了发达时期追求的是多新奇,这就是这么一个消费的过程,也是一个消费的浪潮。所以很自然一个消费浪潮产生了,一个竞争热潮也就产生了。我们全国的格局叫做政府主导形成热点,企业跟进形成热流,消费兴起形成热潮,所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也产生了,观光旅游淡化,休闲度假兴起。很自然如果我们讲内循环,从旅游的角度来讲内循环是什么?就是城市休闲乡村度假,大循环是什么?大循环是跨省观光旅游,双循环是什么?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共同发展,这个大战略到了我们旅游行业大体就是这么一个概念。

    但是我们怎么对应呢?因为我们现在已经进入工业化发展中后期,应该跨越进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了。我最近看我们各个省大思路实际上都是按照这个思路在走的,后工业化阶段特征服务业成为产业主体,科技、金融、文化、休闲产业主导,创新成为社会潮流,智慧发展大行其道,区域环境极大好转,区域品牌不断提升,民众生活幸福指数高,休闲度假成为生活要素。我这说了八个方面,这八个方面就是后工业化社会的基本要求。

    我们现在沿海发达地区基本进入后工业化社会,这就预示着我们下一步消费的真正新潮流。所以在新战略之下,中国旅游业也迎来了新时期最重要的战略机遇,将开创历史形成新旅游的大格局。我们这个新可以说从1978年开始,到2020年这42年了。我觉得我们现在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形成了,这一年我们也在见证历史,我们见证了无数想都想不到的历史,但是同时历史也在改变,所以文旅自然也在改变,我们新战略的核心是扩大内需,尤其是大众的日常需求,从国民消费来看。目前第一大钱花不起,所谓大钱是百万级的消费,主要是买房子,现在房地产市场基本到了天花板,即使最近这一段在拉动消费,但是对房地产我们的政策还是非常严格的,如果大家这点钱又陷到房地产,我们国民经济还是起不来,房地产就是资金的沉淀池,你有多少钱都沉淀进去了,如果都沉淀到房地产里,我们经济怎么发展啊?所以现在还是严格控制。

    第二,是中钱不用花,所谓中钱就是10万级的消费,主要是汽车和家用电器,现在大体上也到了天花板,谁没事家里的家用电器年年换啊?这是不可能的。

    第三,小钱敞开花。所谓小钱是万元级以下的消费,日常消费只是百元级的,稍多一点自然就是旅游消费。所以,旅游消费的市场大;二是需求已经形成刚性,所谓刚性就是不旅游大家就别扭,实际上我们这个疫情从5月份第一波缓下来马上就形成了一个高潮,但是这个高潮不是爆炸性的,这个高潮就是乡村旅游的高潮,城市休闲的高潮。三是可以重复消费,乃至无穷无尽。你说这个地我去过,但是吃饭不能停吧?尤其是城市休闲,城市的休闲无穷无尽;四是疫情隔离大家都憋坏了;五是旅游供给已经完全可以满足广大的市场需求。

    所以有人说,我们现在文旅发展的矛盾,主要的矛盾还是我们供给不足和需求膨胀之间的矛盾。我不这样看,我觉得我们的供给已经完全够了,有一些领域,有一些行业已经供过于求了,我们现在的矛盾是结构性矛盾。从国民经济总体格局来看,新战略将会成为新时期旅游提升的重要推动力,下一步我们旅游动力在哪呢?就是大循环、双循环的新战略,各地都在研究新战略的落实,自然就有长短相交,扬长避短。产业链的恢复取决于消费链的扩展,立竿见影的自然就会有,因此各地对旅游的重视自然也会达到新高度。

    最近以湖北为代表,先是宣布所有的景区免费,然后有几个省跟进,湖北为代表我可以理解,因为对全国人民感恩做了这样一个慈善,其他的地方也这样跟进我实在无法理解。我就问旅游是不是产业?景区是不是产业?我们把一个产业的重点来一个免费,我不知道到底在想什么?你是想拉动需求呢?你还是想旺丁不旺财只求一个人气呢?

    国民经济各行各业比较,旅游的综合性最强,拉动力最大,作用力领域宽广,所以在“六保”“六稳”中的作用也最突出。在进一步的城乡大循环中旅游的新作用已经显现,现在只要谈乡村振兴就离不开乡村休闲。从世界来看形势有所恢复之后,旅游业将是风向标,完善双循环旅游仍然会成为先锋。

    所以很自然,我们从哪个角度来看,大循环、双循环的战略旅游都应该冲在前面。

第二,要创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社会观念的变化,我们原来一说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现在工作是为了休闲,工作不是我们的生活目标,提高生活品质追求幸福生活这才是我们的生活目标,所以幸福成为主旋律。制造业发展环节短缺、服务业发展时间便利、旅游业发展提升幸福,这样一系列的格局都在变化。

    第三,赋能消费。对于消费拉动来说,这是很自然的,但是反过来说我们对消费本身也需要赋能,尤其是文旅这种消费。所以对消费者来看体能增长、技能增加、智能丰富这是三个基本要求,我们中国人不会玩,从小我们就缺乏玩的养成训练,一直到现在都是这样,除了打麻将差不多人人都会,剩下的需要一点体能、技能、智能的我们都不灵,所以我们要追求好玩,玩好。

    这样第一教育赋能,要增加户外活动,研学旅游发展亲子游强化,我看这几年变成一个市场潮流,其中和我们教育本身调整有关系。北京中小学生研学旅游都有政策,都奖励都支持。我有一次在房山火车站看到上千个北京孩子等着坐火车,给我镇住了,我问你们说来旅游啊?眼睛斜着眼睛看着我非常不屑,我们不是旅游,我们是研学旅行,我说我知道了,对不起,把你们贬低了。因为到了体系之内市场的强化是我们想象不到的。

    二是时间技术赋能,学习玩的技能、提高玩的本领、掌握技术要领。我们应该提倡,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一种休闲技能,不管你玩什么,除了打扑克和打麻将以外,都应该有一种休闲技能,最好有一种户外休闲技能,这对我们整个民族的提升,民族的强化都有战略意义。当然很遗憾我们现在就是打麻将、打扑克。我上个礼拜到江苏大街上看到广告,掼蛋理论、掼蛋著作、掼蛋学术,江苏的风俗是吃饭不掼蛋等于白吃饭,现在居然理论、学术、专著都出来了,我问他们你们读过这些吗?没有人读。我不反对这些,只不过缺乏户外的这些东西,我们更缺乏户外的技能。

    三是时间赋能。所以很自然需要增加休假时间,改革休假制度,这里面我觉得最重要是改变休假制度,我们休假自由安排、自主休假。按照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我们生产力的发展,我估计再过十年,四天工作制这是有可能的,四天工作制什么概念呢?意味着我们每周都有三天的休假,现在有的省比如说江西已经安排2.5天的休假,大家马上就提干吗2.5天啊?一周3天一周2天不好吗?这是一个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是这个里面的根本还是改革休假制度。如果我们的休假时间可以自由安排,那我们休假领域远远超过了休闲度假和观光旅游。你会用很多整块的时间去提升自己生活品质,去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

    四是金融赋能。金融赋能的核心是增加未来的稳定感、安全感。所以现在也需要办旅游的消费信贷、学习信贷等等,更重要的是稳定感和安全感。现在国际形势这么变动我们很难有稳定感,希望过去之后我们能够增加金融的稳定感,现在还等着金融战,金融战一打起来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呢?但是放长远看要想到这些问题。

    再一个环境赋能。要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建设友好的社区环境。所以现在社区营销、社区产品、社交吸引都变成我们新的方式。但是在当代社会当代需求,没有良好的社区环境好多事情很难做到。比如说罗军搞的途家这套产品,看着很好,但是会涉及到有没有很好的消费环境和社区环境?现在我们的社区环境基本都是排外的,疫情期间我们完全可以理解,如果疫情结束以后大家形成一种惯性,一个生人进了一个小区大家马上就防贼一样防着他,我们这个旅游还能搞吗?所以很自然下一步这些问题都会突出。

    最后是文化赋能。所谓文化赋能就是传统文化现在解读,传统资源现代产品,传统产品现代市场。传统如果不和现代结合,这个传统有没有意义?有很大的意义,但是缺乏市场的意义。比如说我们有一些文化型的东西,历史价值、考验价值、考古价值一流,但是市场价值、审美价值、旅游价值大幅度下降,所以这两者有的可以划等号,有的不可以划等号。但是我们旅游人的要求是什么?让历史变得时尚,让文化变得可亲,让自然可以接触,让旅游进入生活。所以很自然我们就需要一步一个提升。今天的精品,明天的文物,后天的遗产。我们曾经开过两次会,创造未来的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是老天爷给的,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给的,我们这一代人给后人什么东西呢?就给建筑垃圾吗?今天的垃圾建筑明天就是建筑垃圾,我们能留下什么东西?但是今天的精品就是明天的文物,就是后天的遗产。所以这些方面文化赋能需要一个更大的提升。

第四,抓住机遇彻底反弹。很简单,我们既然讲循环,循环意味着转起来,这个转起来涉及到流量、流速、流向涉及到一系列的问题。我们首先是要把这个环环起来,然后让它转起来,那就是规模越大流向越明确,流速越快起的作用越大。所以下一步我们旅游借助双循环战略,来实现我们自身的新战略,恐怕就需要研究流量、流速、流向,要研究这么三个问题。

1、从世界范围内现在民众恐惧,希望不要恐慌,中国已经经历了这个过程,曙光在前,讨论后新冠疫情的振兴,世界旅游还没有到一步,但是各个国际旅游组织开始往这方面努力。

    2、旅游已经打伤元气,从需求角度看变化,国家财富会倾斜于防控疫情和复工复产,个人财富倾向于生存。所以我始终不乐观,经过这8个多月,中产萎缩穷人榨干,必然减少旅游的长远需求。但是休闲会大行其道,因为从供给角度来看员工下岗和企业破产,将随着疫情时间延长而加剧,但是历史证明只要时机一到恢复和反弹都很快。

    3、疫情之后的反弹应该是一个过程,现在我们正在目睹这个过程,就是先城内后跨城、先周边后远徒、先东部后西部、先国内后国际、先商务后旅游、先散团后团队,爆炸性增长可能是短期,更多的是一厢情愿。

    4、从企业来说,一安全、二健康、三质量、四创新这是新的四要素,这是基础。所以现在有人谈我们下一步肯定是高质量发展,我不太认同,很简单,质量需要成本,质量对应着价格,高质量就是高成本就是高价格,我们搞大众旅游都讲高质量能行吗?显然不行。所以有高端产品作用一种主导代表我们的形象,有中端产品作用市场主导,也有大众产品,主要能卖的出去的就是好产品,所以只强调高质量实际上做不下来。我从来不认同优质低价,因为这个违背规律,所以从疫情开始我就担心恢复期的恶性销价竞争,现在看了更甚。现在都不是恶性的销价竞争,现在索性就是免票了,现在索性就是这个,旅游项目是长远投资长远回报,旅游企业的成本并没有降低,为了眼前的人气怎么维持长远?

    5、此次能够扛住的企业,一是内容丰富,通过多样化争取政策,这样的企业基本都扛过了。二是跨领域,其他领域资金纷纷进入旅游领域,旅游人为什么还要死守?所以我觉得下一步我们相当一批旅游人也需要跨领域,我们跨出去。反正我就一个感觉,我们思路还是传统,还是保守,比如说像今天这个会,我们传统的旅游人能开这个会吗?因为我们要层层报批,我们也不敢开,开了就会有事,但是外领域的人进来随便开,随便叫什么名字,中国、全国都可以叫,我们都得斟酌半天,请示半天,什么道理啊?没有什么道理,就是因为旅游人太规矩了,当然我不是说别人不规矩,我说的是跨领域。三是所谓轻资产运作只是少数甚至偶然,很难成为多数行为,原因很简单,没有重资产的投入过程何来轻资产运作?没有多年形成的品牌,怎么轻资产运作?所以现在大家都唱轻资产,我看1%都未必能达到,因为很简单,你没有这个历史积累过程,你也没有重资产的运作过程,想当然尔。四是集团化运作,借助集团优势在资产层面腾挪。这个下一步会变成一个新趋势,所以现在尤其是一些省级的旅游集团,城市这一级的旅游集团,文旅集团现在积极的整合资源扩大自己。五是创新,多数是产品创新,短期起作用,部分是营销创新,中期起作用,个别是模式创新,长期起作用,不能弄个新事就觉得是创新,弄个新事甚至弄个新说法只是说说而已。反正这几年我们文旅领域的新说法很多,很多新词汇看不懂了,不知道到底在干什么?但是你仔细一看也是新瓶装旧酒真正创新的东西名不多。

    最后一点一个字熬,难关没有过不去的,生存第一,再说温饱,最后谈发展,现在叫曙光之至,生存有望,熬有熬的方法,熬要熬的精神,所以凝神聚气。凝神看国家前景、看经济基础、看企业条件;聚气,一是现在没有现金流可言,但是资金链不能断,所以只能节余措施,降低成本。二是骨干不能散,这是最宝贵的经验,三是客户不能走,企业更根本在于客户;四是资源不能乱;五是合作,上下游合作、本地区合作;六是智能化,通过新技术争取企业的更快的发展。

    所以要说熬,大体就是这六招,这六招不是每个企业都可以采用,你谁用什么就用什么,我们把希望寄托于市场迅速恢复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就全国来说现在疫情已经基本上全部解除了,已经N多天全国没有新增的案例了,连新疆这样的地方都开始了。按理说形势大好,一片乐观,但是马上秋天已经到了,冬天会如何?我们能不能过得来?庚子年难过,今年庚子年我几乎数着天过的,又过了一天,我希望12月31号的时候这个庚子总算过了,我们就变成历史上非常困难,非常难熬,但是我们总算过来的一年。

    但是我想我们中国确实有这个特点,我们中国有韧性,我们有历史感,回想历史如何?看看现在我们这种韧性我对未来还是乐观的,尤其是现在中央提出大循环和双循环这个战略,这个战略就要求我们各行各业,我们各地都要对应这个战略,来研究我们自己怎么形成内循环、强化大循环、完善双循环,谋求一个新的战略发展的格局。

    谢谢。

魏小安:新冠疫情与旅游变化(连载19)

魏小安:文旅融合与景区创新(连载18)

魏小安:浅谈酒旅行业的大题目和大观点(连载17)

魏小安:自驾车与环太湖(连载16)

魏小安:中国旅游发展需要头部企业(连载15)

本文系迈点专栏作者授权转载文章,为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转载是凝聚网络力量的重要方式,如有争议,请及时反馈至邮箱:news@meadin.com

0

评论(0)

邮件订阅 吐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