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酒店的精品之道
黄德满选对了。维也纳酒店从走上这条路伊始,就一直保持了95%以上的综合开房率(超过经济型酒店约10个百分点),以及单个直营店25%以上的现金回报率。
深圳沙尾,绿景花园小区。紧邻小区入口的一楼单元,素雅静谧。穿过过道,最里边是一个约20平方米的房间,紫红色木质家具,黑色沙发,茶几上的功夫茶正冒着热气。一切与当地普通住家区别不大,唯有墙边乳白色记事板上的内容,暴露了房间的真实用途——这是维也纳酒店集团董事长黄德满的办公室。
局促逼窄的空间无法告诉来客,这个敬仰范仲淹的广东阳江商人,脑海中正构筑一个怎样瑰丽的商业梦。
黄德满做酒店快20年了,能走这么远,亦非他本人所料。1993年,采石场小老板黄德满带着“赚钱养家”的朴实愿望和5000元本钱,来到深圳创业。他用其中的3000元承包了一家小宾馆,剩下的投入土石方工程。其后6年,风调雨顺,逐渐积累起几百万元的第一桶金。
搞工程,越往大做,越需要“实力”,这个“实力”既指资金、技术,也包含“关系”。到了1999年,深感“实力”有限的黄德满,见土石方工程难以为继,而宾馆方面利润率颇高,便毅然决定,全力投入后者。
起初,黄德满并没有想到要开连锁酒店,并且是精品。选择这个定位,既是自己悟出来,也是市场逼出来的。靠着踏踏实实、亲历亲为的做事风格,黄德满燕子衔泥,逐步扩张自己的小宾馆,一而二,二而三,步步为营,“钱”途顺畅。然而,进入2002年之后,随着众多经济型连锁酒店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尤其是几家大的还借着上市快速扩张,黄德满眼前的蓝海,一夜之间变成了红海。他不得不沉下心来,思考对策。
黄德满的思考首先从客源开始。随着中国市场化程度的逐步提高,一个庞大的中产和“准中产”阶层正在形成。这类人群差旅频仍,闲暇也有度假需求。他们有支付能力,对住酒店绝不满足于“招待所”档次,而是注重洁净、舒适、体面的环境,并且要能提供一定的商务功能。与此同时,高星级酒店的超豪华设施如泳池等,于他们而言又是一种华而不实的浪费。这样的需求,高星级酒店满足不了,遍布全国的经济型酒店,也满足不了。
“真正的蓝海就在这里。”2004年,黄德满瞅准这个相对空白的市场,决心专注于开发“比如家高档,比万豪便宜”、目标客户为中产者的酒店,“中档”加“精品”。在这个思路下,维也纳酒店保留了高星级酒店最受欢迎的优点,如精致客房、高档床上用品和卫浴系统、商务中心、自助洗衣房等,又剔除了泳池、SPA、大型夜总会等浮华设施。在价格上,基本比经济型酒店高40%左右,又远低于高星级酒店的价格。这样的定位,用维也纳主打的口号来说,就是“五星体验,二星消费”。
事实上,类似定位的酒店,在国外早已不乏先例。比如纽约时代酒店、洲际智选假日酒店,以及雅高旗下诺富特酒店等,其中有些还进入了中国。但这些在中国市场最早吃螃蟹者,却一直没形成规模。在黄德满看来,这既有他们并不真正了解中国市场和消费者,经营上尚存错位的原因,也跟国际酒店业大牌固有的“高成本、高价格”特点紧密相关。拿同等质量档次的每100间客房所需管理人员来说,维也纳需要30人,国际品牌则需要约60人。对于听惯了“外企效率远超中资”的我们来说,很难想象,维也纳在这个细分行业的效率,会完胜老外!
黄德满选对了。维也纳酒店从走上这条路伊始,就一直保持了95%以上的综合开房率(超过经济型酒店约10个百分点),以及单个直营店25%以上的现金回报率。黄德满的判断也赢得了外部资本的认同。2007年软银赛富、2010年奇力资本,先后分别投资1500万、2000万美元,维也纳的扩张明显提速。截至今年5月,维也纳已签约开店160多家,已开业80多家。更重要的是,通过多年积累,维也纳已拥有800万会员——对一个倚重口碑营销和“回头客”的行业来说,该数字的价值不难想象。
目前,伴随中国转变发展理念和经济增长方式,增加国民财富、扩大和升级消费,已成必然趋势。而在国外,全球金融危机阴霾犹存,欧债危机又雪上加霜,跨国酒店消费的主流人群,钱包见紧。一边是中国人要花钱,另一边是外国人要省钱,这一增一减两大趋势,在黄德满看来,正好给了中国中档酒店崛起的最好机会。“中国正在迈入大消费时代,做生意,就要看见和把握这样的大趋势、大潮流。”黄德满说,“20年来,我们坚持走高品质的发展战略,一切基于客户体验,为客户提供足够好的产品。”未来5年,他希望维也纳酒店可以扩张到600家,10万间客房,遍及全国一、二线城市,成为无可争议的行业第一。
0
搜索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