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IP”,如何酿成文旅好酒?

迈点网 · 姚晓颖 · 2025-09-02 08:39:43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让游客为一个故事而来,为一座山停留,为一份记忆再次归来。 ​

最近,朋友圈被一张天池照刷屏——“为了这一眼,我从杭州飞了2000公里。”社交平台上,类似的“奔赴故事”层出不穷:有人带着《盗墓笔记》实体书打卡青铜门,有人专程入住IP主题民宿,还有人在音乐节参与1.5万人的大合唱……

这个夏天,长白山再度成为“稻米”们的精神地标。从2015年粉丝自发组织的“接张起灵回家”,到如今1.5万人齐聚的“稻米节”,长白山成功将一个虚构IP,酿成了能留住人的“文旅好酒”。

01 一场因热爱而生的双赢共振

每年8月17日,本就风景绝伦的长白山,因“稻米节”的举办更添魅力。这一源自《盗墓笔记》粉丝文化的节日,自2015年与长白山官方合作落地以来,已逐渐成长为现象级的文化盛会。

长白山的成功,源于IP与在地资源的高度契合与双向赋能。雪山、密林、天池等自然场景,与小说中“云顶天宫”的神秘想象相得益彰,为书中的世界提供了现实依托。景区紧扣“IP+场景”策略,推出稻米驿站、大型雪雕“云顶天宫”、AR集章互动等创新项目,不仅加深了粉丝的情感联结,也极大丰富了普通游客的体验维度。

2024年冬季,长白山用8万立方米雪打造出20米高的“云顶天宫”雪雕,相关话题曝光量超5亿;2025年稻米节音乐会官宣后,长白山机票预订量72小时内增长300%。节日期间,单日高铁客流突破2.5万人次,增开列车41趟,交通消费规模创同期新高。住宿一度紧张,管委会通过开放学校应急床位等方式保障接待。

这一切清晰表明,IP正释放出巨大的消费动能,成就了一场IP与地方的双赢共振。

02 强大的IP是沉浸体验的筑基者

当长白山稻米节吸引粉丝跨越千里赴一场十年之约,当《去有风的地方》让大理的风成为无数人心中的诗与远方,当《黑神话:悟空》让西安古城墙下涌动游戏迷的朝圣热情,我们已然看到IP对地方文旅的颠覆性重塑。

IP与地方文旅联动的走红,并非偶然的流量爆发,而是精准契合了消费升级背景下文旅需求的“质变节点”。如今,游客的出行逻辑已悄然改变:不再满足于“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浅层观光,而是渴望进入一个有故事、有情感、可互动的深度场景——他们追求的不再是“看过”,而是“参与过”、“感受过”、“记住过”。这种对“沉浸式体验”的需求,正成为驱动文旅消费的核心动力。

强大的IP正是构建这种深度体验的“基石”。它像一条无形的线索,将零散的景观、服务与活动串联成完整的“故事宇宙”,让游客从“旁观者”转变为“故事中的人”。国际旅游研究机构Skift的调研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86%的游客更偏好沉浸式体验,而非传统的“走马观花”式观光;该机构进一步预测,2025年全球沉浸式文旅市场规模将突破4800亿美元。而在中国市场,沉浸式体验项目带动的线下消费规模已达3400亿元,同比增长18.6%,可见IP驱动的沉浸式文旅正成为行业新蓝海。

一个有生命力的IP,能为文旅项目注入独一无二的“精神内核”。它不是简单的Logo贴附,而是通过场景还原、互动设计与情感共鸣,让游客真正沉浸其中,最终形成“不可复制的体验记忆”。

以西安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为例,景区深度还原剧集中的盛唐市井风貌,不仅 1:1 复刻了 “靖安司” 衙署、“平康坊” 酒肆,还复刻了西市 “胡商杂糅” 的热闹市集,让游客一踏入就仿佛穿越到《长安十二时辰》的剧情世界;AR 技术与实景解谜更让沉浸感贯穿全程 —— 游客在街区内扫描 “西市铜铃”“城墙砖纹” 等标识,手机会弹出剧中李必查案、张小敬追凶的 AR 动态片段。

这些虚拟剧情与街区外的大雁塔、曲江池实景形成 “剧中场景 - 西安地标” 的跨次元联动,使游客不再是单纯的 “看客”,而是能通过破解 “不良人密信”“漕运谜题” 参与到剧情推进中,真正从 “打卡者” 变成 “故事参与者”,让盛唐 IP 的氛围渗透到每一处体验里。街区自2022年开业以来,已接待游客超680万人次,全网曝光量突破400 亿。

03 从“出圈”到“扎根”

在文旅IP的发展进程中,“出圈”或许能凭借新鲜感带来一时热度,但要避免“昙花一现”、实现从流量到“留量”的跨越,关键在于消除IP与目的地之间的“悬浮感”。

IP的“出圈”虽能短期提升目的地热度,但要实现长效发展,必须完成“在地化扎根”——成功的文旅IP需深度解码地方文化基因,在挖掘在地文脉的同时,实现IP内核与本土特色的精准适配。这一过程既是对地方文化的深度挖掘,也是对IP内核的重新诠释。

《盗墓笔记》中“云顶天宫”的神秘、高寒、与世隔绝意象,与长白山终年积雪的山峰、林海雪原的地貌,以及“长白山神”“天池水怪”等古老传说天然呼应。《黑神话:悟空》游戏中 “石窟佛国” 的庄严、“悬寺飞檐” 的奇诡意象,与山西云冈石窟的北魏佛雕群、恒山悬空寺的峭壁楼阁地貌,以及五台山文殊信仰、古建琉璃技艺等文化遗产相匹配。而《哈利・波特》中 “魔法古堡的哥特式庄严与中世纪街巷的神秘氛围” 意象,与爱丁堡城堡的花岗岩壁垒、皇家英里大道的石板街巷,以及女巫之泉的青铜雕塑、梅林传说等文化遗产相照应。

这种文化基因的匹配,为虚构故事提供了“现实锚点”。这种“在地性”的共鸣,让虚拟场景拥有了可信的温度和厚度。同时,成功的IP又能反哺现实地域,重塑其文化形象。

IP与在地文化的适配度越高,越能激发游客的文化认同与消费欲望。成都“熊猫IP”的开发是“在地特色转化为IP”的典范。依托独特地理条件孕育的熊猫资源,成都将“熊猫”从生物符号升级为文化IP,实现与城市文旅的深度融合。

据统计,2024年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接待游客超1220万人次,若以门票外人均附加消费1450元计算,仅基地主园区即可拉动消费超177亿元。围绕熊猫IP衍生出全产业链产品,涵盖主题咖啡、剧场、酒店等;“熊猫花花”等明星熊猫凭借萌态出圈,2024年相关话题全网曝光量超100亿次,带动熊猫基地周边文创销售额增长200%,其中熊猫文创销售额突破2.1亿元。“熊猫经济”成为成都文旅的核心名片。

反观“IP跟风热”的出现,不少项目忽视在地文化适配,盲目追逐短期变现,最终沦为“一次性打卡地”。

再者,尊重IP的原始基因与文化内核是情感联结的基础。长白山稻米节严守IP内核,所有活动设计均围绕“十年之约”“守护”等小说核心情感展开,未进行过度商业化改编。2024年调研数据显示,85%的“稻米”认为“稻米节尊重原著,能感受到情感共鸣”。

上海迪士尼的“守核创新”也印证了这一点,既保留迪士尼IP的核心特质,如角色形象、故事内核,又融入中国文化元素:春节推出“米奇中国年”活动,用红灯笼、春联装饰园区;中秋打造“迪士尼月亮”主题灯光秀;端午推出粽子造型的IP周边2024年春节接待量同比增长80%,中国风IP周边销售额占比超35%。这种对IP基因与本土文化的双重尊重,正是情感联结的基础。

04 写在最后

天池畔的烟花虽已熄灭,长白山的故事仍在继续。从“为一个IP奔赴长白山”到“因长白山记住这个IP”,长白山做对的,不只是还原小说场景,更是以用心的体验、贴心的服务和暖心的记忆,让这里不再只是打卡地,而成为一个有温度的地方。这才是IP赋能文旅的真正意义:不是靠IP赚“一时的流量”,而是以IP做“长久的连接”——让游客为一个故事而来,为一座山停留,为一份记忆再次归来。


0

评论(0)

邮件订阅 吐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