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安:新战略与新机遇(连载26)
面对国家新战略的调整,我们必须要跟上,通过文旅行业对应性战略,来促进新战略的落实。
(迈点专栏 魏小安 本文写于2020年11月30日)
中央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一个战略思路,不是应对疫情的权宜之计,而是从供给到渠道再到需求的的全链条安排,是从产业链、供应链到需求链的全系统推进。只有中国这样的大国,才可能形成这样的新战略,只有14亿人口的大市场,才能落实这样的大战略。其中,拉动内需是重中之重。各行各业都需要围绕新战略,形成新思路,开拓新方式,谋求新格局。
2019年,中国的消费总量已经超过40万亿元,其中,旅游消费达到6万亿元。今年疫情冲击,影响到方方面面,但是恢复最快的是旅游,从5月份以来,迅速形成了社会热点,也引发了各个方面的关注。现在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各地和各行业在循环战略中的位置和作用,二是如何对应新战略,谋求新发展。所以不管对形势乐观也好、悲观也好,这不重要,需要看重的是变化,更重要是变化之中产生的机遇。现在文旅行业如何应对循环战略,谋求新的发展?需要区别对待,而不能笼笼统统论述。总体来说,内循环就是城市休闲、乡村度假,确实是自己跟自己玩。但是把经济盘活了,这个作用就很大了。大循环就是跨省观光、目的地度假。双循环就是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发展。眼下双循环还谈不上,可是内循环和大循环是大家最关注的问题。
一、市场新特点
1、休闲度假蓬勃兴起
今年我们已经看到了现象级的消费,就是城市休闲和乡村度假。这样一个发展过程,这也是中国旅游未来的发展趋势,消费引领供给,供给促进需求。从拉动消费来说,以短补长,是一种选择。但是不要宜乐观。毕竟不是疫情后,中央说的很清楚,疫情常态化,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之下研究产业的复苏和振兴。一方面要防止疫情,一方面要促进发展。不光是我们自己,现在消费者自身观念也在变。今年的大流动不可能,但是休闲度假这方面会火爆,这是很自然的。所以,高频次、短距离、低单价、大众化,是一种趋势。形成市场分工体系,长短结合,高低俱全,是一种成熟的表现。
结合最近的市场变化,这个趋势很明显了,比如说有些酒店可以卖到三四千块钱。但是怎么和需求对接?这就需要我们好好挖掘,而且不能只追求高端市场,任何一个市场一定是高中低衔接的,这才是成熟的市场体系。
2、要素的变化
探讨旅游要素的发展变化,是基于长期发展,也是对应新战略的基础。不能动不动就研究政府支持,一个好的产业是基于市场需求,谋求要素完善。旅游要素可以分为三类,第一是运营要素,即传统的行游住食购娱六要素,重点在企业,现在全世界普遍成熟,形成了运营的均质化。
第二是发展要素,涉及投资、管理、人才、信息、土地、市场,还是六要素,涵盖各类企业,推进其他要素的完善。在文旅行业里,发展要素参差不齐。一是目前不缺投资,但是各地仍然在积极招商引资,二是管理要素,大体可以对应发展。其中企业管理积累40年,已经比较成熟。行业管理规则基本形成,短缺的是政府思路。三是人才要素,各地参差不齐。四是信息要素,一方面是过剩,一方面是智慧短缺。五是土地要素,是目前的短板,尤其是缺乏明晰的土地分类政策,造成反反复复。六是市场要素,这是大家最关注的要素,实际上,不仅在于市场需求,更在于市场化运作。总体来看,结构性问题最突出,应当注重软开发,适度硬开发。
第三是环境要素,涉及旅行顺畅、财务安全、身心健康、绿色环保、社会友好、公共服务等,也是六要素。这些要素重点在政府,是公共产品。所以,运营要素重点在企业,发展要素重点在营商环境,环境要素本身是公共产品的意义越来越大。
以上三类要素,在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权重在变化,结构也在变化。初期,运营要素第一。中期,发展要素第一。现在来看,环境要素越来越突出,也意味着政府在其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在疫情肆孽的情况下,环境要素上升到第一位,也是长远竞争的根本。实际上,各地旅游发展的不平衡也主要体现在环境要素方面。由此,可以创造旅游领域新的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这是一个大题目,也是中国旅游在全世界的地位提升,市场上升和权力增加。
二、休闲度假发展机遇
1、发展态势
疫情既严重影响文旅产业,也在推动文旅产业进一步调整,消费浪潮已经产生,竞争热潮也已经产生,发展机遇就摆在我们面前。所以我们研究循环,循环的核心就是要转起来,这就涉及到流向、流量与流速,流量越大,流速越快,作用越大。但是如果流向错误,又会造成无效投资,形成泡沫化发展。
新战略对旅游影响有两方面,一是大循环的条件还没有完全成熟,不能急。二是内循环的条件现在已经完全成熟,甚至可以说条件非常之好,这一系列的条件实际上让我们迎来了新世纪最重要的战略机遇,将开创历史,形成文旅发展大格局。
旅游业的发展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多功能、全方位的推动作用。因为新战略的核心就是扩大内需、尤其是大众日常需求。今年形成的旅游消费现象,一是消费的压抑,形成释放。二是海外消费的回流,三是阶段性的亮点和热点频出。现在我们处理疫情、对待疫情的机制、经验、做法完全成熟,不会因为出了一波疫情,大家就紧张得不得了。单点隔离、精准对策,我们对疫情的判断和把控能力已经很强了,不至于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样,旅游内循环和大循环的条件也具备了。
从国民经济的总体格局来看,新战略将会成为新时期旅游提升的重要推动力。各地都在研究新战略的落实,自然就要长短相较,扬长避短。产业链的恢复取决于消费链的扩展,立竿见影的自然是旅游。因此,各地对旅游的重视也将达到新高度。
国民经济各行各业比较,旅游的综合性最强,拉动力最大,就业领域宽广,在六保六稳中的作用也最突出。在进一步的城乡大循环中,旅游的新作用已经显现,谈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休闲。从世界来看,形势有所恢复之后,旅游业将是风向标,完善双循环,旅游仍然会成为先锋。
2、创新发展、赋能消费
现在需要谋求创新发展,核心就是赋能消费。我们老是说市场需求大,实际上这个市场需求不扎实,文旅消费需要赋能。
第一,作为旅游者来说,体能增长,技能增加,智能增强。
因为中国人不太会玩,从历史到现在都不太会。八零后开始玩了,九零后零零后会玩了。所以我们要追求好玩,玩好;第二,教育赋能,增加户外活动,研学旅游发展,亲子游强化。这个格局现在已经形成了;第三,技术赋能,学习玩的技能,提高玩的本领,掌握技术要领;第四,时间赋能,增加休闲时间,改革假日制度,核心是自主安排、自由度假;第五,金融赋能,增加未来的稳定和安全感;第六,环境赋能,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建设友好的社区环境。现在社群营销,社区产品,社交吸引,变成了一套新的模式;最后是文化赋能,传统和现代要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历史变得时尚,让文化变得可亲,让自然可以接触,让旅游进入生活。不能老是高大上,比如说“文化厚重”这个词我就不太赞成,旅游者追求的是轻松,浪漫、享受,用一个又厚又重的东西压在旅游者的肩膀上,对不起,用脚投票,我就不来。中国的词汇这么丰富,为什么我们非得纠结于文化厚重,实际上是我们观念转向的问题。自然不宜改变,感受应当深化;历史不可重演,体验应当升华。
三、抓住机遇,触底反弹
这个过程,两个方面都要看到。说经济是垮塌式下降,旅游更严重,是雪崩式的,大伤元气。从需求角度看变化,国家财富会倾斜于防控疫情和复工复产,个人财富会倾斜于生存。世界范围内,中产萎缩,穷人榨干,必然减少旅游的长距离需求,但是休闲会大行其道。从供给角度看,员工下岗和企业破产将随着疫情时间的延长而加剧。但是历史证明,只要时机一到,恢复和反弹都快。疫情之后的反弹应当有一个过程,现在逐步在进行。爆发式增长可能只是是短期,更多是一厢情愿。
说到底,安全、健康、质量、创新,这是基础。但这些都需要成本,我从来不认同优质低价,违背规律。从疫情开始我就担心恢复期的恶性削价竞争,现在看来,更甚。我们把旅游当成产业了吗?当产业就不能这么做。这种做法,人气并没有增长,但旅游企业的成本大大加重,为了眼前的人气,怎么维持长远?所以这种事情,无论是从宏观决策还是地方政府决策,都有欠考虑。
此次疫情能够扛住的企业,第一是内容丰富;第二是跨领域;第三是所谓的轻资产运作,但只是少数,甚至是偶然,很难成为多数行为。原因简单,没有重资产的投入过程,何来轻资产运作?没有多年形成的品牌,怎么轻资产运作?第四是集团化运作,借助集团优势,在资产层面腾挪;第五是创新,多数是产品创新,短期起作用;部分是营销创新,中期起作用;个别是模式创新,长期起作用。目前文旅行业真正看到的创新不多,但是只要发现一个,就会看到长久的生命力。比如,从网红到常红,需要的就是模式创新。总体而言,今年一个字,熬。明年一个字,活。后年一个字,火。所以面对国家新战略的调整,我们必须要跟上,通过文旅行业对应性战略,来促进新战略的落实。
本文系迈点专栏作者授权转载文章,为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转载是凝聚网络力量的重要方式,如有争议,请及时反馈至邮箱:news@meadin.com
0
搜索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