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安:中国做法与国际意义(连载24)

迈点网 · 魏小安专栏 · 2022-10-28 08:31:43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中国旅游上台阶的一个机会,下一步应该是中国旅游持续发力,帮助世界旅游全面复苏。

(迈点专栏 魏小安本文是2020年11月18日在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年会上的演讲)

各位尊敬的嘉宾,上午好,这次会议提的叫后疫情时代,我觉得在中国,后疫情时代可以说一下,在全世界只能是常疫情时代。这就意味着我们面临的形势不是短期的形势,是一个长期的形势。付迎春秘书长跟我说,说说中国做法。

一开始说中国经验,我说不能说中国经验,因为疫情这个事,谁也不能抄谁的作业,只能说是中国做法。但是我觉得这种做法具有国际意义,尤其是在旅游领域,在山地旅游方面确实有意义。

这次全球新冠病毒的爆发,实际上在更大程度上把习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突出了。所以从新冠病毒的发展变化来说,从中国发现新冠病毒疫情爆发,中央及时决策,集中全国力量,应该说经过全民努力,现在难关已过,复工复产全面启动,经济复苏。从中国的做法来看,首先是国家意志,国力动员,这一点我们确实走在了前列,其次是全民探索,及时矫正,这两条是我们中国的制度自信,是我们中国的制度优势。

另一方面就是世界疫情,目前全球确诊病例已经超过5300万例,死亡超过130万,关键是还在增长之中,看不到转折的希望,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另一方面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各个国家的发展阶段不同,公共卫生公共服务的水平不同,治理体系不同,意味着疫情的不确定性加强,输入病例增加,防输入防输出并重,全球化背景之下中国人遍布世界,如果再不防控,如何回国都是难题。如果说事件蔓延是第一个阶段,交替影响就是第二个阶段,所以全国共同面对,但是人口不同,做法大相径庭,交织在一起,关系到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社会,从旅游的角度来说,这种影响就更大了。

    刚才大家都说了很多数字,我就不多说了,我只说一个,如果说其他行业的影响是断崖式的下降,旅游的影响是雪崩式的垮塌,这种雪崩式的垮塌何时能够恢复,我们就看中国旅游的做法。

    中国的情况不同,随着抗击疫情形势的好转,从5月份开始中国旅游开始复苏,到暑季基本恢复到去年同期的70%,在中秋和国庆的8天长假期间,恢复了80%,现在总体来看国内旅游已经基本恢复正常,这一点是很乐观了,也应该说给国际上带了一个好头,有一个好的做法。

    中国旅游的做法,首先是完全服从抗击疫情的需要,救治病人、停止出境、全面隔离。其次,形势有所控制之后,有限度的开始旅游,按照疫情分区分别进行。第三,控制流量,严格防疫,确保安全。第四,产生疫情反复的地区,迅速补偿严密控制。我今年出差做了三次的核酸检测,都是下了飞机之后直接拉去检测。第一次等了五个小时,第二次等了两个小时,第三次等了一个半小时,我一开始以为很复杂,后来我发现很简单,但是至少有一点,保我们心安。所以居民的心态放松了,城市休闲和乡村度假开始火爆。第六,远途旅游开始,形势基本恢复,现在秋风来临,在世界范围内,疫情又开始反复,旅游企业大规模倒闭,前景堪忧。

    第三个意思就是国际意义,中国这些做法有没有国际意义?作业不能抄,但是我想还是有国际意义的,作为一个大国,中国的做法很难,但是做到了,就有国际意义。从世界范围看,民众恐惧,希望不要恐慌,中国已经经历了这个过程,曙光在前,讨论后新冠疫情的振兴,中国已经开始讨论了,但是世界旅游还没到那一步,各个旅游国际组织已经开始发声,鼓励防范。我刚才听了这么多致词,实际上大家都鼓劲都是在打气,我相信这一天会来到,旅游已经伤元气,但是生活总有继续,旅游总有追求。

    中国的市场自驾车旅行已经成为亮点,山地旅游成为追求,因为环境条件好,追求自然、放飞心情,可以在沉重的疫情之下谋求新的生活方式。

    疫情之后,缓和反弹,应该是一个过程。从中国的情况来看先省内后跨省,先周边后远途,先东部后西部,下一步就是先国内后国际,先商务后旅游,先散客后团队。爆炸性的增长可能只是短期,更多的是像今年,但是今年中国市场的特点是什么?今年中国西部地区变成了亮点,变成了热点,九十月份一直到现在西部地区的增长率远远超过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当然是因为基数相对来说比较小,可是像贵州这样的地方,基数已经不小了,今年仍然谋求了一个好的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反映了什么?反映的是我们市场的后劲,从企业来说,一安全,二健康,三质量,四创新,这是新的四要素,是基础。

    我们的企业的难关并没有,虽然市场的形势恢复,实际上最大的意义是给企业提供了现金流,让我们有一些原来活不下去的企业,有了这把现金流输进去,至少可以喘过一口气,但是真正的恢复并没有发生。在疫苗没有上市之前,在新冠病毒特效药没有产生之前,只能靠传统方式,所以相信科学,相信医务工作者,但是我们不能认为现在病例比较少了,就可以放松了,这是绝不应该的。眼前只有一个字,熬。生存第一,再说温饱,最后谈发展,所以今年的核心就是这个熬字。

    庚子年难熬,已经到11月中旬了,还有一个半月,但是熬有熬的方法,熬有熬的精神,就是四个字,凝神聚气,凝神一看国家情景,二看经济基础,三看企业条件,不是每个企业都能熬得下来的,但是今年能熬得下来的企业明年存活,后年火爆,这是一个看得到的过程。聚气,第一,现在有没有现金流可言,但是资金链不能断,需要节衣缩食,这是我们今年中国的所有旅游企业都在经历一个过程,比如我们的旅行社,原来全国有48000家,现在倒闭了10000多家。我们的酒店行业,整个行业150多万间客房,从现在来看大家基本上还都能活,这个形势就不得了了。如今最难过的还是航空企业,但也因为我们内部的抗疫成功,航空公司这口气喘过来了。全世界来说,一批航空公司倒闭,包括大航空公司倒闭。邮轮这个行业基本上全面摧毁。现在有一些十万吨级的邮轮已经送到了拆船厂去拆船、所以这样的状况,确实使我们感觉中国的日子不能只讲自己,我们现在最大的影响就是出境旅游和入境旅游,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全世界都是如此,但是我们如果只想自己,我们国内旅游这口气喘上来,我们觉得日子好过了,这是不可能的。

第二,骨干不能散。这是最宝贵的经验,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旅游企业的骨干还能够保留,就随时都有缓和甚至翻身的余地,如果骨干散了,这个企业基本就跨了。

第三,客户不能走。旅行企业根本在于客户,现在大家都觉得维持都谈不上,现在还谈什么维护客户?可是越是在这个时候,我们越要和客户加强联络,所谓抱团取暖,实际上是产业平台共同抱团取暖,是一个上下游和产业链连接在一起我们来渡过难关。

第四,资源不能乱。把资源和目的地的头绪厘清,乱了就失去效应了。

第五,合作。上下游合作本地区合作。

第六,智能化,通过新技术争取企业平台化发展。因为就今年的情况来说,中国还有一个特点,这个特点比较突出就是政策的供给,政策供给今年比较给力。因为世界各国都在推进政策的供给,这种政策的供给应该说各个方面都在起作用,但是政策供给按我们中国老话说叫救急不救穷,如果市场形势不能恢复,靠再多的政策也不行,所以关键还是我们共同来抗击疫情,而且在这个过程之中逐步转换。

我感觉现在是什么情况?全世界第二波疫情来了,中国是什么?是一个点一个点的,也没有过,一会儿这个点出来了一会儿那个点出来了,但是我们对应这种点域型的反复,我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迅速隔离,迅速查清源头,迅速形成全民核酸检测,然后大家就都放心了,全局不受影响。开始我们没有这个经验,现在不仅是我们的医务工作者、科学工作者,包括旅游工作者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即使有点的疫情反复,实际上对我们来说没有构成根本的危险。所以一直到今天,应该说旅游振兴的格局已经产生,如果说前一个阶段我们还只是复苏,就像刚才邵局长讲的那样,我们要研究政策的储备,要研究工作的储备,要研究制度的储备,实际上世界山地旅游联盟,包括刚才秘书长谈的今年的工作和明年的工作,都是一种超前的储备性的预想,我相信有中国这样一个样板走在前面,我们在国际上实际上在填补一个国际真空。

这个真空填补之后也是中国旅游上台阶的一个机会,下一步应该是中国旅游持续发力,帮助世界旅游全面复苏,我觉得这也是我们大国的责任,也应该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魏小安:新战略,新旅游(连载23)

魏小安:世界旅游强国正当时(连载22)

魏小安:休闲市场与游乐发展(连载21)

魏小安:循环战略与旅游机遇(连载20)

魏小安:新冠疫情与旅游变化(连载19)

本文系迈点专栏作者授权转载文章,为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转载是凝聚网络力量的重要方式,如有争议,请及时反馈至邮箱:news@meadin.com


0

评论(0)

邮件订阅 吐槽
返回顶部